《陶徵士誄》

《陶徵士誄》

陶淵明去世之後,他的好友顏延之所作《陶徵士誄》,是研究陶淵明最早的文獻。文中稱頌陶氏具有“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仰慕他不慕利祿富貴的風範。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陶淵明陶淵明

顏延之的《陶徵士誄》是對陶淵明一生的總結和評價。雖然,顏延之對陶淵明的認識,特別是對他的創作是有所保留的;但陶淵明那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以及“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瀟灑,則讓他感慨萬端,不能忘懷。不僅如此,通過《陶徵士誄》的寫作,還可以進一步了解顏延之的情感經歷、仕宦生涯與同時代的文風、追求,並由此洞見其精神與創作上的特點。

作品原文

陶淵明陶淵明

陶徵士誄
璇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豈其深而好遠哉,蓋雲殊性而巳。故無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隨踵而立者,人之薄也。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故已父老堯、禹,錙銖周、漢,而綿世遠,光靈不屬,至使菁華隱沒,芳流歇絕,不其惜乎!雖今之作者,人自為量,而首路同塵,輟塗殊軌者多矣。豈所以昭末景、泛餘波?
有晉徵士潯陽陶淵明,南嶽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長實素心;學非稱師,文取指達。在眾不失其寡,處言每見其默。少而貧苦,居無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勤匱。遠惟田生致親之議,追悟毛子捧檄之懷。初辭州府三命,後為彭澤令。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於是乎遠。灌畦鬻蔬,為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心好異書,性樂酒德,簡棄煩促,就成省曠,殆所謂國爵屏貴、家人忘貧者與?有詔征為著作郎,稱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於潯陽縣之某里。近識悲悼,遠士傷情,冥默福應,嗚呼淑貞。
夫實以誄華,名由謚高,苟允德義,貴賤何筭焉。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謚典,無愆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謚曰“靖節徵士”。其辭曰:

陶徵士陶徵士

物尚孤生,人固介立,豈伊時遘,曷雲世及。嗟乎若士,望古遙集,韜此洪族,蔑彼名級。睦親之行,至自非敦,然諾之信,重於布言。廉深簡潔,貞夷粹溫,和而能峻,博而不繁。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豈若夫子,因心違事,畏榮好古,薄身厚志。世霸虛禮,州壤推風,孝惟義養,道必懷邦。人之秉彝,不隘不恭,爵同下士,祿等上農。度量難鈞,進退可限,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悟之辨,何悟之辨,賦辭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山獻,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綴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隱約就閒,遷延辭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糾纏斡流,冥漠報施,孰雲與仁,實疑明智。謂天蓋高,胡愆斯義,履信曷憑,思順何置。年在中身,疢維痁疾,視死如歸,臨凶若吉。藥劑弗嘗,禱祀非恤,傃幽告終,懷和長畢。嗚呼哀哉!敬述靖節,式遵遺占,存不願豐,沒無求贍。省訃卻賻,輕哀薄斂,遭壤以穿,鏇葬而窆,嗚呼哀哉!深心追往,遠情逐化,自爾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閻鄰舍,宵盤晝憩,非舟非駕。念昔宴私,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閡。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睿音永矣,誰箴余闕。嗚呼哀哉!仁焉而終,智焉而斃,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旌此靖節,加彼康惠。嗚呼哀哉!

注詞釋義

[1]陶徵士:陶淵明。徵士,不就朝廷徵辟的士人。陶淵明在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被征為著作郎,辭不就職。“讀誄定謚”。誄這種文體,羅列死者的德行以為表彰,本是為確定諡號提供事實的依據。誄文而抒寫哀悼之情,則為變體。作者此文,既說明為陶淵明選定“靖節”之謚的緣由,又抒寫了自己哀悼亡友的心情。而在稱頌陶淵明髙尚品德的同時,更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古訓提出質疑,表達了作者對輕德才而重門爵的社會的批評。  
[2]璿(xuán)玉:美玉。璿,也作“璇”。池隍:護城河。  
[3]信:確實。  
[4]故無足二句:《韓詩外傳》卷六記:晉平公游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土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無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何患於無士乎?”
[5]薄:鄙薄,輕賤。  
[6]巢、髙:巢父,傳說中堯時的隱士。伯成子髙,傳說中禹時的隱者。  
[7]夷、皓:伯夷,曾諫阻周武王伐商紂而不從,商滅,遂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四皓:漢初隱居在商山的四個隱士,不應髙祖劉邦的徵召,因四人鬚眉皆白,人稱商山四皓。  
[8]父老舜、禹:不以舜、禹為王,而視為父老百姓。語出《後漢書》卷二九:郅惲謂友人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子以我為伊、呂乎?將為巢、許,而父老堯,舜乎?”  
[9]錙銖:兩者皆為古代重量單位,具體說法不一。此處表示極其輕微,用作動詞。  
[10]作者:隱者。語出《論語•憲問》:“子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1]首路二句:謂初行時同道而中塗易轍者很多。同塵,語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12]豈所以句:這難道可以發揚前賢的餘光流影嗎?  
[13]南嶽:這裡指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東。  
[14]弱:指幼年。弄:嬉戲。素心:不加掩飾的誠實之心。  
[15]指:同“旨”。
[16]井:指汲水。臼:指舂米。藜:一種野菜。菽:豆類。  
[17]就養:侍奉父母。《禮記•檀弓上》:“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匱,缺乏。

陶靖節陶靖節

[18]田生:齊宣王問田過,君與父孰重?田過答以父重。宣王問,為何士去親而事君?田過答:“非君之土地無以處吾親,非君之祿無以養吾親,非君之爵無以尊顯吾親。受之於君,致之於親。凡事君,以為親也。”事見《韓詩外傳》。
[19]毛子:廬江毛義,家貧,以孝稱。官府征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歸家,屢辭徵召。張奉嘆曰。“賢者固不可測,往日之喜,為親屈也。”檄:官府徵召的文書。 事見《後漢書》卷三九。  
[20]偶物:與世相合。從好:《論語••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1]鬻:賣。魚菽之祭:菲薄簡陋的祭祀之物。  
[22]織絇《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寧喜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寧喜,衛大夫。絇,網罟的別名。緯蕭:編織蒿草為席箔。《莊子列禦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  
[23]異書:指《穆天子傳》、《山海經》等志怪之書。陶淵明《讀山海經》詩:“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24]酒德:指酒。西晉劉伶愛酒而作有《酒德頌》。  
[25]殆所謂二句:謂屏除名利之心乃至於感染家人都忘卻了貧寒。語出《莊子•天運》:“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國爵屏焉。” 又,《莊子•則陽》:“故聖人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與:同歟。  
[26]若干:一作“六十有三”。
[27]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元嘉,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某里,一作“柴桑里”。 [28]冥默福應:謂行善得福的報應因其死亡而沈寂不可知了。  
[29]筭:即“算”。計較。  
[30]謚典:諡法。古代帝王公卿死後,依其生前行事而給予稱號的法則。愆,錯。  [31]介立:特立獨行。  
[32]時:隨時。遘:遇見。曷,何。
[33]若:這。  
[34]韜:藏。洪族;大族。陶淵明的曾祖陶侃為東晉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名級:仕宦等級。  
[35]至自非敦:出於自然而非勉力之為。  
[36]然諾二句:漢代季布信守諾言,當時諺語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37]絜:同“潔”。
[38]貞夷粹溫:堅貞純粹而平和。  
[39]依世四句:謂依俗而行則為同流合污,違世而行則為標新立異,這兩種行為,身有其一,必受人非議,皆不得默然置之。  
[40]因心:順應一己之心。  
[41]世霸:指當世英雄。虛禮:虛心地以禮相待。州壤:謂州縣長官。推風:推重其風操。
[42]義養:出於真誠的侍養。懷邦:懷念鄉國。  
[43]秉彝:秉性。語出《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不隘不恭:不拘忌,不輕慢。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柳下惠,魯國大夫展禽,封邑柳下,謚惠,又稱柳下惠,是古代著名的賢人,與伯夷並以髙潔著稱。孟子認為,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為人過於拘忌;展禽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雖然自潔不可玷污,但處世過於隨便。  
[44]爵同二句:《禮記•王制》:“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  
[45]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三十斤。此處用為動詞。  
[46]長卿棄官:司馬相如,字長卿,漢武帝時召為郎。其仕宦,未嘗肯參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閒居,不慕官爵。事見《史記》卷一一七。  
[47]稚賓自免:郇相,字稚賓,太原人,屢次因病辭官。見《漢書》卷七二。  
[48]辯:同“辨”,分明。  
[49]賦詩歸來:指陶淵明辭彭澤縣令而歸隱,賦《歸去來兮辭》。  
[50]獨善:語出《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1]無適非心:《莊子•達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適,往。  
[52]巘 (yǎn):山巖。葺:修蓋。  
[53]人否二句:謂人不堪其憂,淵明安之如命。語出《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孔子的弟子顏淵。
[54]隱約:潛藏。《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雖饑渴隱約,猶旦胥疏
江湖之上而求食焉。”遷延:退卻。  
[55]道性:無欲之性。語出《淮南子•俶真訓》髙誘註:“能虛其心,以生於道,道性無欲。”  
[56]糾纆(mò):謂禍福倚伏,變化流轉。賈誼《鵬鳥賦》:“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糾纆,三股線捻成的繩索,以喻糾結纏繞。  
[57]孰雲二句:《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引老子此言而發議論說:伯夷潔行而餓死,顏淵好學而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如何哉?”“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此即用司馬遷意。  
[58]謂天蓋髙:《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髙,不敢不局。”言對神明鑑察的畏懼。諐:古“愆”字,過失。  
[59]履信二句:《周易繫辭上》:“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作者對此經義提出質疑。  

陶淵明墓陶淵明墓

[60]中身:五十歲左右。《尚書•無逸》:“文王受命唯中身,厥享國五十年。”疢(chèn):病。痁(shān)疾:瘧疾。  
[61]恤:關心。  
[62]傃、畢,皆指死亡。  
[63]式:發語詞,無意義。尊:同“遵”。遺占:臨終的口囑。  
[64]賻(fù):賻贈。  

陶淵明墓陶淵明墓

[65]斂:為死者穿衣入棺。  
[66]鏇:隨即,很快。窆(biǎn):棺木入土。  
[67]閻:里巷。  
[68]礙:不得行。
[69]卷舒:隱與仕。《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布:示。  
[70]愀然:面容憂傷。中言:心中之言。  
[71]速尤:招致譴責。迕:逆。蹷:跌倒。  
[72]身才非實:謂身體、才華皆不足為實在。歇:停止。
[73]永:遠。箴:諫勸。闕:不足。  
[74]仁焉二句:應劭風俗通• 正失》:“五帝聖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謂人終有一死。  
[75]黔婁:春秋時的隱者,參見《五柳先生傳》注[9]。  
[76]展禽:即柳下惠,參見注[43]。
[77]旌:表彰。加:勝於。

文章評析

研究研究

文選》卷五七李善注引何法盛《晉中興書》:“延之為始安郡,道經尋陽,常飲淵明舍,自晨達昏。及淵明卒,延之為誄,極其思致。”
許槤六朝文絜箋注》卷十二:“誄文骨勁色蒼。不特為淵明寫照,而其品概,亦因之翛然遠矣。” “追往念昔,知己情深,而一種幽閒貞靜之致,宣露行間,尤堪諷詠。”

部分譯文

文選文選

懷念陶徵士的悼詞
像璿玉一樣的盡善盡美,卻沒有被認為是護城河上的寶貝;像桂椒那樣確實芳香,卻沒有成為園林里的至寶;難道是他深廣而好遠嗎,大概是說他的性格不一般罷了。所以沒有腳的人卻達到了,是藉助了外物;腳後跟挨著腳後跟站立的,是因為受到人鄙視。至於說有像巢、高那樣高尚的行為,有像夷、皓那樣高尚的節操,還不以舜、禹為王,而視為父老百姓;拿一些極其輕微事與周、漢來計較,可是時代已經久遠,人們不認為這些人在閃光顯靈,致使精華被隱沒,美好的傳統被斷絕,不是很可惜嗎!即使是雖今現在的隱者,各人自以為自己不錯,但初行時同道可是中塗易轍者很多。這難道可以發揚前賢的餘光流影嗎?
晉代的徵士、潯陽的陶淵明,是在南嶽幽居的人。幼年的時候不喜歡嬉戲,長成之後有一顆不加掩飾的誠實之心。做學生時不稱老師的心意,但寫出的文章主旨通達。在眾人眼裡他鬱鬱寡歡,與他交談總是保持沉默。年少時家貧有病,家中沒有僕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勝任,野菜和豆類也不能有保障。母親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東西非常匱乏。信奉田生致親的議論,追想領悟毛子捧檄的情懷。開始辭去了州府的三命,後來做了彭澤令。為官之道與世相合,就棄官乾自己愛好的事。於是就與世間的糾紛告別,有志於官場之外,定跡在深居簡出,離塵世更加遠了。澆灌菜畦賣蔬菜,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簡陋的祭祀之物;結網編席,來補充糧食的消費。心中愛好奇異的書籍,性格喜歡飲酒,拋棄了煩瑣的催促,養成了簡約安閒的習慣,這不是所謂屏除名利之心乃以至於感染家人都忘卻了貧寒吧?皇帝下詔任命為著作郎,他稱有病不到官任。過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於潯陽縣的某地。附近認識的人悲悼,遠方的朋友傷情,行善得福的報應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嗚呼!這種淑貞的性格。

陶淵明墓陶淵明墓

一個人的實績往往憑著誄這種文體更華美,名氣也由於諡號而高升,如果符合德義的要求,貴賤又有什麼可計較的呢。為了確保使他的寬厚和樂保持善名而死的美好,愛好廉潔克制自己的操守,合乎謚典,不會損害他生前的志向。所以我諮詢了各個友好同仁的意見,應該給他的諡號叫靖節徵士。讚美他的辭章說:……

作者介紹

讀書處讀書處

顏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學家。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曾祖含,右光祿大夫。祖約,零陵太守。父顯,護軍司馬。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嗜酒,不護細行,年三十猶未婚娶。
東晉末,官江州刺史劉柳後軍功曹,轉主簿,歷豫章公劉裕世子參軍。劉裕代晉建宋,官太子舍人。宋少帝時,以正員郎兼中書郎,出為始安太守。宋文帝時,征為中書侍郎,轉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後為秘書監,光祿勛,太常。劉劭弒立,以之為光祿大夫。宋孝武帝即位,為金紫光祿大夫,領湘東王師,後世稱其“顏光祿”。長子顏竣從孝武帝討滅劉劭,權傾一朝。凡是顏竣所資供之物,延之一無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舊。曾經對顏竣說:“平生不喜見要人,今不幸見汝。”孝建三年,卒,時年七十三。追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如故。謚曰憲子。延之性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回隱,世人呼之“顏彪”。
顏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篤。在顏延之江州任後軍功曹時,二人過從甚密;其後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經潯陽,又與陶淵明在一起飲酒,臨行並以兩萬錢相贈。陶淵明死後,他寫了《陶徵士誄》。

顏延之在當時的詩壇上聲望很高,和謝靈運齊名,並稱“顏謝”。但實際上,他的成就似乎不如謝靈運。他的詩凝鍊規整,喜用典故,堆砌辭藻,往往缺乏生動的情致。湯惠休說他的詩“如錯采鏤金”(見《詩品》),鍾嶸也說他“喜用古事,彌見拘束”。其詩存世者不少而可觀者不多,較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五君詠》五首,是他在被出為永嘉太守時所作。稱述竹林七賢中的“五君”,“五君”即嵇康、向秀、劉伶、阮籍、阮鹹,而山濤、王戎因為貴顯而不詠,借五位古人抒發自己的不平,體現了他性格中正直放達的一面,比別的作品要顯得清朗。《北使洛》、《還至梁城作》,感慨中原殘破,象“陰風振涼野,飛雲瞀窮天。臨塗未及引,置酒慘無言”;“故國多喬木,空城凝寒雲;丘壟填郛郭,銘滅無文;木石扃幽闥,黍苗延高墳”等句,感情也比較真實。他的《赭白馬賦》,雖屬奉詔而作,但如“旦刷幽燕,晝秣荊越”之句,描寫駿馬賓士之速,對後來許多詠馬詩都曾產生過影響。
《隋書》稱有文集二十五卷,兩《唐書》作三十卷,佚。明代張溥輯有《顏光祿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