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三首(並引)》

作者

蘇軾

詩詞正文

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父老云:吳越王妃①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悽然。而其詞鄙野,為易之雲。

其一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

其二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耕來。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回。

其三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寫作背景

陌上花三首約作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六年(1073),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三十八歲。由小序可知,這是作者根據吳地民歌加工而成的,屬於仿南朝樂府民歌一類。歌詠的內容是吳越王妃事。

注釋

①五代時,唐代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據浙江,稱吳越王,史稱“十國”之一,凡歷五主,七十二年。其孫錢俶,公元九四八——九七八在位,後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降宋,國除,移家於汴京(今河南開封),受封鄧王。吳越王妃即指錢俶妻子。

賞析

第一首對吳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敘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寫起:春天時節,陌上鮮花盛開,蝴蝶在翩翩飛舞。這迷人的春色,跟“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時的景象並無不同。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吳越王朝早已滅亡,吳越王妃也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令人悽然的故事傳說。故次句緊承首句,轉出“江山猶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聯想到已成過往的人事,兩相對照,發出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兩句著眼於吳人歌《陌上花》事。儘管吳越王朝!的遺民已漸漸地衰老,但游女們仍在長聲歌唱《陌上花》,以寄託對王妃的追憶與悼念。這說明《陌上花》流傳頗廣,在吳人中有很強的生命力。

第二首寫吳越王妃春歸臨安情景。春天來了,陌上的無數山花爭奇鬥豔,王妃按照慣例,乘坐富麗的翠軿(四面有翠色幃幔的車子),又來到了臨安,吸引了過往的路人競相觀看。詩人以“山花”“翠軿”來襯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爭看”渲染王妃歸來的盛況,透露出吳越王朝曾有的一點承平氣象。三四句是構想之辭。意謂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從吳越王的囑咐“緩緩而回”,盡情觀賞臨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詩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摧人故故生。”青春,既指人的青春年華,也指春天,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然而,無論是春天還是人的青春年華,都不可能永存長在,因而,“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類的風流軼事也必然有終結之時。

第三首慨嘆吳越王的去國降宋。頭兩句即以鮮明的對照說明:吳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貴榮華,猶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風流餘韻死後仍流傳於《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暫的,後者是長久的;帝王的富貴與吳人無關,而他們的風流軼事,由於含有普通人的情感、愛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帶有悲劇的色彩,故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以致通過民歌來傳誦。最後兩句寫吳越王雖然已去國降宋,喪失了帝王之尊,卻仍保留著“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慣例;可嘆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變為“妾”,“路人爭看翠軿來”的盛況大概不會再出現了。細品詩味,其中不無詩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諷喻。

這三首詩中都貫穿著“江山猶是昔人非”的歷史哀思,而宛轉悽然則成為作者的抒情基調。全詩雖以“吳越王妃每歲必歸臨安”的軼事為題材,卻委宛曲折地詠嘆了吳越王朝的興亡,帶有懷古詠史的性質。民歌原來就“含思宛轉,聽之悽然”,經蘇軾潤色創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內容,形式及其樸素自然的風格特質,又顯得語言典雅,意味深長,詩情淒宛。詩中多用疊字,如“垂垂”,“緩緩”,“堂堂”,“遲遲”等,不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態,且能增加節奏感和音樂美。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