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年文化叢書》

《間隔年文化叢書》

間隔年文化叢書是送給城市間遊走的年輕白領們的一套旅行隨筆。朝九晚五,穿梭於寫字樓間的白領們,麻木地在人聲鼎沸的大街小巷尋找歡樂,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尋找真情,在條條框框的束縛下尋找自由。年輕時尚,更多的是外表,而不是內心。

基本信息

叢書簡介

這套間隔年文化叢書,一是倡導年輕白領們融入異地他鄉,不僅要欣賞美景,還要沉下心來把握文化脈動,感受視覺與心靈的超越。二是呼籲重重壓力下的年輕人應該學會自我“隔絕”。當我們迷失、彷徨的時候,給自己一個間隔來放下,來思考,然後彈彈身上的灰塵,振作疲憊的精神再重新出發。
人的一生其實應該經常有間隔年或間隔月,在間隔的距離中我們才能對自己做一個梳理和審視,抹去那些浮在表面的泡沫,看到內心真實的呈現。
間隔年文化叢書分為《行走台灣》、《灰屋頂的巴黎》、《地中海的婚房》。叢書作者用他們獨特的筆觸、經年累月的細膩感受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台灣、義大利、巴黎的情調之中。
讓我們都去旅行吧,去有陽光的海灘,去有清風的山谷,去任何讓自己孤獨的地方,“間隔”就會無時不在。

《行走台灣》

內容簡介

《行走台灣》《行走台灣》

本書是作者自2002年至2008年四次在台灣行走的觀感隨筆,真實記錄了台灣美麗風光、旅遊風情、文化風尚以及民眾生活。“印象台北”、“風情小鎮”、“悠遊南台灣”、“東台灣走筆”以及“島之魅”幾個章節以獨特視角觀景,追溯景觀的文化歷史淵源;“台北的十六張文化面孔”,訪問台灣文化界名人,講述鮮為人知的情感軼事;“走中橫”、“慢品台北”,在觀景的同時觀察民眾生活,有對台灣老兵開山修路的回憶,也有對中橫公路沿線兩蔣行館的探秘,還有年輕人溫暖、人文、勵志的創業故事;“經驗分享”注重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注重細節與可讀性,直接為讀者赴台灣旅行提供資訊與建議。全書採用大量紀實圖片,加深讀者對台灣的形象認識與理解。

作者介紹

伊樂,本名樂艷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多次赴台灣駐點採訪,廣播作品多次獲得國際獎和政府大獎;小說、詩歌作品在《北京文學》、《長江文藝》、《詩刊》、《芳草》、《中國作家》等純文學雜誌發表。

媒體評論

《行走台灣》是一本既大方又大氣的隨筆作品。行走是富有詩意的旅行,只有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山水才是有意義的行走,《行走台灣》描述了寶島台灣美麗的山水風光和真實的人文歷史,可讀性強,值得一讀。——中國作家出版社副總編,作家、詩人張水舟《行走台灣》的作者深入台灣各地採訪寫下的文字也包含著深深的情感,讀了非常感動,非常喜歡。作者筆下的台灣小而美,民眾善良充滿溫情,尤其是書中的一些生動的細節,還有書中提到的人物,看了有回到台灣的感覺。因為伊樂小姐以記者的敏銳觀察力,發現台灣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之外,更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透過伊樂小姐豐厚的文學造詣以及豐富的感情,將台灣的美、台灣人的友善、台灣的美食小吃等等,描述得貼切動人,讓讀者有身歷其境、心神嚮往之,伊樂小姐可以說是台灣觀光旅遊的最佳代言人。——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北京辦事處副主任伍錦鳳樂艷艷以不同於一般廣播人的視角,用善於發現的眼睛,用圖文並茂的方式,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真實、生動的台灣。——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杜嗣坤

《灰屋頂的巴黎》

內容簡介

111
《灰屋頂的巴黎》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叫掃舍的女人眼中那一小塊法國生活,那一小塊巴黎情感,這些生活和情感,雖然是小視角的,但是是屬於我這樣一個生命的。

作者介紹

掃舍:本名曾瓊,生於成都,曾為紀錄片編導、外企金領。現為藝術經紀人,在歐洲和中國之間行走。著有散文集《在普羅旺斯的太陽下》等。

媒體評論

作家紀德曾經說過,巴黎的美只有外國人才能發現。我非常願意做一個這樣的外來者。儘管這座獨一無二的城市已經沒有什麼不被人書寫過、描繪過、歌詠過,但我依然有足夠的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用照相機記錄下我看到的和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一切。——王寅

《地中海的婚房》

內容簡介

月《地中海的婚房》

本書是作者遊學四年期間,對義大利經年累月的好奇、窺視和耽溺,它們是掠過義大利美輪美奐皮膚時的小小痙攣和不由自主。

作者介紹

劉國鵬,畢業於北京大學,留學義大利並獲得米蘭聖心天主教大學博士學位。作品發表於國內外多家報刊,涉及學術、詩歌、藝術批評和翻譯等,曾先後在《世界博覽》、《映像PICS》、《人與自然》、《上海壹周》、《女友》、《新視覺》等媒體主持專欄。

媒體評論

自上世紀徐志摩和朱自清寫出《翡冷翠山居閒話》和《威尼斯》之類的篇章,中國人對義大利的文字印象就模模糊糊地虛飄在那兒,像一場散得太久的戲,情節已屬殘缺,人物的音容笑貌雖說還在,但彼此錯著位,被失憶的洪水沖得七零八落,即便努力地搜腸刮肚,也不過多嗅出一縷兒霉味,從隔夜茶里飄出來的,沒辦法,誰讓它們不得不發酵呢。今天,洶湧的商業和娛樂為中國大眾送來義大利的時尚、足球和浪漫,但所知不是變得豐富,而是更為貧乏,對義大利的印象被商業的一廂情願簡化了,裹在暴發戶的糖衣里,等著消費者的紅唇把它濡濕。蝴蝶被製成了標本,那振翅欲飛的姿態,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從2002年到2005年寫給《世界博覽》的這些有關義大利的文字,只為親近一個疊在童話里的城堡,和一個囚禁在意淫冷宮裡的孤獨美人。在一座座風華絕代的古城和靜謐到有些傷慟的海島上,義大利的風景只為那些有心人開懷解帶。這些文字里有我經年累月的好奇、窺視和耽溺,它們是掠過義大利美輪美奐皮膚時的小小痙攣和不由自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