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河道崩岸與護岸》

《長江河道崩岸與護岸》可供河流研究學者、河道整治工程技術人員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長江河道崩岸與護岸》分為兩部分。第
封面封面
一部分是關於長江中下遊河道崩岸機理的研究,包括崩岸的基本概念、國內外對崩岸研究的現狀與護岸工程技術的發展,崩岸與防治研究的方法和內容,崩岸與河道平面變形的關係及河勢控制,崩岸形態分類及影響因素的巨觀分析等,並重點就崩岸機理中的水流泥沙運行條件和河床邊界條件以及特殊形態——“口袋型”崩窩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的研究與實踐,在根據護岸工程類型、材料、結構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拋石護岸機理的研究成果和新材料護岸的試驗成果,並全面提出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設計的方法和指標,最後又總結了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的經驗,並展望發展前景。

作者簡介

余文疇(1940-),男,江西景德鎮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河流泥沙、河床演變、河道規劃和整治工程研究。

目錄


前言
緒論
1沖積平原河流崩岸的基本概念
插圖插圖

1.1沖積平原河流的河漫灘與河岸
1.2河流崩岸現象與河道平面變形的關係
1.3崩岸發生的實質——近岸水流泥沙運動與河床相互作用的結果
1.4崩岸對於河床演變過程的反作用
1.5小結
2長江中下游崩岸與防治研究問題
2.1長江中下遊河道崩岸及其影響
2.2崩岸與防治研究綜述
2.3長江中下游崩岸與防治綜合研究
2.4小結
3長江中下遊河道平面變形規律
3.1長江中下游不同河型的平面變形
3.2各類河型中不同河段的平面形態
3.3平面形態與河勢控制的關係
3.4小結
4長江中下游崩岸分類及影響因素分析
4.1崩岸形態分類
4.2崩岸影響因素的巨觀分析
4.3崩岸影響因素層次分析
4.4小結
5長江河道崩岸機理研究
5.1河型成因、河道形態與平面變形之間的關係
5.2河道崩岸的主導因素——水流泥沙運動條件
5.3河道崩岸的制約因素——河床邊界的抗沖性
5.4崩岸在水文年內周期性的變化
5.5長江中下游崩岸的特殊形態——“口袋型”崩窩的成因研究
5.6崩岸過程中岸坡穩定性分析
5.7崩岸預報分析研究
5.8小結
6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概況
6.1護岸工程實施概況
6.2護岸工程在防洪、河勢控制和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7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類型及布置
7.1護岸工程類型
7.2護岸工程結構及材料
7.3護岸工程布置
8護岸工程技術研究
8.1拋石護岸工程
8.2丁壩(磯頭)水流結構和局部沖刷研究
8.3新材料護岸試驗研究
8.4小顆粒材料護岸試驗研究
8.5柴排護岸工程
8.6三峽工程二期導流明渠防護工程試驗研究
9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設計
9.1水上護坡工程
9.2水下護腳工程
9.3丁壩、順壩護岸工程
9.4崩窩整治設計
10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實踐及主要經驗
10.1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實踐
10.2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經驗
10.3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展望

前言

長江出南津關峽口以後,進入中下游平原,流經鄂、湘、贛、皖、蘇、滬六省(直轄市)注入東海。中下游平原的面積為12.6萬km,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城市林立、經濟發達,是我國的精華地帶。中下遊河道是溝通我國腹地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岸線寸土寸金。整治好中下游平原河段,保障防洪安全、航道暢通,在兩岸城鄉一體化,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中,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中下游堤防已全面整修加固,上游一系列水庫正在興建,三峽水庫即將全面發揮作用,以防洪為中心的治江三階段任務已基本完成。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江委)的老主任林一山同志及時提出要加強長江中下遊河道的治理,將中下遊河道建設成為河勢合理、河床窄深、安全穩定的黃金水道。實施的途徑一個是沙市至武穴刷深河道二個是武穴以下河道堵支並漢,形成相對穩定的單一河槽。這是林老的未竟事業,是對長江委的囑託。
在林老的領導下,長江委歷來非常重視長江中下遊河道的崩岸與防護,20世紀70-90年代曾經召開過5屆長江中下游護岸工程經驗交流會,我都參與並主持了第三、第四、第五屆護岸會議。

精彩書摘

1沖積平原河流崩岸的基本概念
1.1沖積平原河流的河漫灘與河岸
平原河流形成的過程一般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堆積作用階段;二是沖積作用階段。就長江下游而言,全新世以來均為下沉地帶,河谷內受長江巨量泥沙的充分堆積作用,堆積物包括早期的砂卵石沉積和後期在廣闊河谷內的中細砂沉積,以至粉、黏土等細顆粒沉積;通過長期的堆積作用,在堆積的三角洲上逐漸形成許多汊河,在遠離泥沙輸移帶的湖泊則形成湖相沉積。這就是第一階段。在全新世晚期(距今約4000年)至秦漢時期前,長江下游仍以堆積作用為主。此後,長江下游逐步轉變為以沖積作用為主的過程,也就是進入了第二階段。有汊河的存在,就開始有河流的沖積作用。應該說,汊河的發育發展、平面擺動、淤積歸併以及河床內有細顆粒沉積形成的河漫灘相,都可作為河道形成與發育進入第二階段的標誌。在這個階段中,汊河的數量逐漸減少而形成一些主要支汊,河漫灘逐漸淤高和擴大,主要支汊河床的沖刷作用不斷加強,於是河流在沖積作用中開始了塑造自己河型的演變過程。隨著沖積作用的增強,加之人類開發利用,如堵塞穴口、塞支強幹、圍墾灘地、興建堤垸等,河流的造床過程就被限制在河床束窄的邊界範圍內,河流的徑流和泥沙的輸移運動也被限制在該範圍內而加速了河型的塑造過程。此後,在一定的來水來沙與邊界條件下,逐步形成各長河段不同類型的河道形態和江湖關係形態。還需要指出的是,各長河段不同河型的河道平面形態都是由河漫灘構成河道輪廓的。關於河漫灘的概念,地貌學是這樣定義的:河漫灘是由河流自身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在大汛時常被洪水淹沒的平坦地帶,是河流在堆積和造床過程中先由粗顆粒泥沙堆積繼而由垂向細顆粒泥沙堆積而形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