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

《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

中國國家郵政局於2003年4月15日發行《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1套2枚,兩枚郵票的名稱分別為:西安鐘樓、(伊朗)伊斯蘭罕清真寺,郵票面值均為80分。北京市郵票公司為配合郵票發行,特設計印製了首日封與郵票同日發行。

簡介

圖序圖名面值發行量
(2-1)T西安鐘樓80分890萬枚
(2-2)T伊斯法罕滇真寺80分850萬枚

郵票規格:40×30毫米
齒孔度數:13×13.5度

《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

整張枚數:版式一20枚
版式二8枚(連印,發行量56萬版)
版別:影寫
設計者:殷會利甄明舒希爾德(伊朗)
攝影者:李群(中國)伊朗攝影者不詳
責任編輯:張文濤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各地郵局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首發式

《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

中國國家郵政局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郵政公司於2003年4月15日上午在西安聯合發行了《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
該郵票一套兩枚,分別描繪了中伊兩國古代的鐘樓與清真寺建築,由中國郵票設計師殷會利、甄明書和伊朗郵票設計師希爾德共同設計。
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譚小為在首發式上說:“此次聯合發行郵票的圖案選取了中國西安的鐘樓和伊朗伊斯法汗的清真寺,不僅表現了兩國精湛的、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築藝術,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絲綢之路’的一段歷史,象徵了中伊兩國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
西安鐘樓始建於公元1384年,1582年移建於城中心現址,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之一。伊斯法汗清真寺位於伊朗伊斯法汗市伊曼廣場東部,建成於1621年,是伊朗古代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伊朗駐華大使費雷敦·韋爾迪內賈德參加了首發式。

背景資料

此套郵票是與伊朗聯合發行的。
鐘樓是我國古代所獨有的與鼓樓對峙而立的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物。它有三種形制:一是宮庭鐘樓,除報時外在朝會時也做節制禮儀之用;二是專供佛事之用的寺院鐘樓;三是建於城市中心的公共建築,多為兩層,下為磚砌墩台,上為木構樓層,在報時之外是對街景和城市的立體輪廓起裝點作用。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巧82年)的西安鐘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鐘樓之一,作為當時西安城最高的建築物成為西安的地標。在十字貫通的城墩之上是方形重檐之滴水攢尖屋頂的二層木構鐘樓,樓風懸鐘,鐘聲宏亮,音傳數十里。
伊斯法罕清真寺是雄踞在“絲綢之路”南路要站,古代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伊斯法罕市中心的盧圖福拉教長清真寺。盧圖福拉教長是一位有崇高威望的宗教領袖,用它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沒有庭院和尖塔,只有一個拱形頂的誦經堂,這使它與其它清真寺有了明顯的區別。

郵票評賞

小版張小版張
鐘樓在中國古代是作為一個城市報時的中心,到元代之後則變為城市的一種公共建築,對街景和城市的立體輪廓起到重要的作用。建築模式主要是下為磚砌的墩台,上為木質結構的樓屋。建於1384年的西安鐘樓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鐘樓,是明代西安城內最高大的公共建築,位於城市的中軸線幹道交會處,下部是35.5米見方、高8.6米的方形城墩,墩台上方建方形重檐三滴水攢尖屋頂的二層木構鐘樓,樓上懸鐘。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做禮拜的場所。伊瑪姆·伊斯法罕清真寺位於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的市中心,建於1612年,建築高54米,為穹形波斯風格建築。
中國的西安和伊朗的伊斯法罕都是歷史名城,城內的鐘樓和清真寺均為古建築傑出的代表作,為了增進兩國文化的交流和人民的友誼,國家郵政局於4月15日發行《鐘樓與清真寺》特種郵票,其中《西安鐘樓》和《伊斯法罕清真寺》的發行量分別為890萬枚和850萬枚,另發行全張8枚的4套二連郵票布局的小版張56萬版,為中國與伊朗聯合發行郵票。
鐘樓和清真寺是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的建築,而且比例前高后寬,因此設計採用高與橫的票幅較好,但考慮到聯合發行系列的統一性,設計者還是採用了統一的橫票幅,這無疑給展示古建築的全貌帶來影響。從公布的郵票圖稿看,設計者取兩種建築的精華上層建築為視點,通過橢圓形的框線加以突出,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底部建築的比例失調,而且風格也顯得統一,讓人一目了然。
郵票上的橢圓外框色彩和互補色調的祥雲,給人一種獨具魅力的異域情調印象,既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厚重與雄壯,又表現出伊斯蘭風格清真寺的神秘與清淨。唯一讓人感到不足的是,建築物背景的天空帶有明顯的電腦製作痕跡,少了自然的感覺。
這套郵票小版張的設計充分利用了邊紙的空間,大漠的粗獷優美景致與絲綢之路的曲折寫意,將兩國的建築和文化有機聯繫起來,表達了悠久的交往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