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行》

《采菱行》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詩。

簡介

采菱行》,是一首相和歌辭,更是白話入詩,民歌風味十足,顯然是作者在學習了當地俚詞小調的基礎上,結合所觀察到的實際情形,加工而成的,其風格上追五代,平易近人,是一種勞苦大眾喜聞樂道的風格,在當年必然會廣為流行。

歷史由來

《舊唐書 ·劉禹錫傳》中說:“劉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於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這說明,劉禹錫從向民歌學習到創作民歌是在朗州開始的。只是他的這些新辭,多在民眾口頭上流傳,而他的集中未見收錄,也許是後來離開朗州後,東調西遷,沒有保存好,以致散失。現在劉集中的《競渡曲》、《采菱行》等篇,都是他在朗州期間創作的。《采菱行》中所說的白馬湖,去城西七里,在今文理學院內。現在西門外、北門外一些湖泊中還盛產菱角。《采菱行》中:“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鴛翔。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優美的歌詞,美妙的歌聲,和采菱女郎靚麗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多么動人!

原文

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鸞翔。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長鬟弱袂動參差,釵影釧文浮蕩漾。笑語哇咬晚暉,蓼花綠岸扣舷歸。歸來共到市橋步,野蔓繫船萍滿衣。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攜觴薦芰夜經過,醉踏大堤相應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