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苹》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召南》。這是一首敘事詩,它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情景!值得引起重視的就是對祭祀的虔誠,無論採集蘋草、藻草,祭祀時都不會隨便,清洗也好、蒸煮也好,就連司儀也是美麗的少女!

原詩

於以采蘋(pín)?
南澗之濱。
於以采藻(zǎo)?
於彼行潦(liǎo)。
於以盛之?
維筐及筥(jǔ)。
於以湘之?
維錡(qí)及釜。
於以奠之?
宗室牖(yǒu)下。
誰其屍之?
有齊季女。

注釋

(pín):蘋草; (zǎo):水藻,水生植物; 行:疏通; 潦(liǎo):大雨,這裡是指積水的池塘; 筥(jǔ):簍; 湘:意思湘水,這裡是清洗的意思; 錡(qí):有腳的器皿; 釜:無腳的器皿; 宗室:主屋; (yǒu):窗戶; 屍:祭祀; 齊:整齊,這裡是指美麗、漂亮; :排後的意思,季女:少女。

譯文

哪裡採摘蘋草去?
沿著南澗溝水旁。
到哪裡採集藻草?
在那疏通潦溝塘。
採用什麼可存放?
當然竹筐和竹簍。
想何辦法可清潔?
理該錡釜大鐵鍋。
該在哪裡設祭壇?
主屋窗下剛剛好。
祭祀由誰主司儀?
美麗少女最為妙。

要義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情景!值得引起重視的就是對祭祀的虔誠,無論採集蘋草、藻草,祭祀時都不會隨便,清洗也好、蒸煮也好,就連司儀也是美麗的少女!

賞析

祭祀是商周時代的大事,在一個宗法社會里,它的政治意義之重大,這裡不必去說。就祭祀的整個兒過程而言,固然肅穆而虔敬,但那氣氛,更是親切的,祭祀的時候所面對的鬼與神,或曰祖先與先祖,其實質樸如人;祖先神,實在也還是生人所扮。祭祀的主要內容,正不妨說,是人與鬼神共飲食,不過與平日相比,飲也,食也,乃格外認真,過程且格外漫長,格外有規矩。《小雅·楚茨》於此敘述最為詳細,末章所謂“既醉既飽,小大稽首”,卻用得著《論語·八佾》里的一個意思,乃“既愛其羊,也愛其禮”,雖然這裡有點兒曲用其意。《史記·孔子世家》言“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或者果然有“聖人”的天分,但祭禮中的若干儀注,竟可以扮作兒童遊戲,可知這嚴肅的政治活動中,原本有活潑潑的生活情趣。祭祀對女子來說,似乎更顯得重要。《大雅·瞻印》說“婦無公事,休其蠶織”,《小雅·斯乾》說既做女兒,則“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公事”自以祭祀為大,“酒食”當然也推祭祀為要。《禮記·祭統》:“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事宗廟,即祭也,可知這是怎樣大的一個題目,故女兒所能參與的政治活動,最要緊的莫過於祭祀。於是未嫁之前,便先要作這樣的預習,即毛傳所謂“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牲用魚,筆之以蘋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