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

《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

《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將現實和歷史,用敘述和議論編織在一起,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認知中國發展道路選擇的廣闊視角,在歷史和現實組成的坐標系裡鎖定世界經濟體系的荒謬和錯位。《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有破有立。破的是謊言,立的是真相。在破立之間,力圖用冷峻的理智而不是散漫的情緒說話。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國家博弈,波雲詭譎,誰在翻雲覆雨?
揭秘當今世界經濟金融體系的彌天騙局誰控制了世界經濟體系
誰就控制了貨物和財富的流向
誰就控制了他國的興衰

內容簡介

從文藝復興開始,歐洲國家間的暴力和外交,戰爭和貿易背後,站的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而不是市場法則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實質。《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主張中國崛起要有大戰略,經濟交往要有戰爭意識,貿易戰略要置於國家大戰略以下。中國要崛起,必須扔掉財富流失的包袱,丟掉對世界經濟體系的幻想,開動自主發展的機器。
《選擇和崛起:國家博弈下的中國危局》力圖揭秘國家博弈、大國興衰的密碼。告訴你被誤讀,的歷史,揭開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彌天騙局。全球化是誰的專政?新自由主義為誰做嫁?有沒有新殖民主義?世界為什麼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中國的貨物和財富為什麼大量外流?中國為什麼出現低水平擴張?
是誰在中國崛起的路上設下大陷阱?
對外經濟戰略要不要有戰爭意識?
全球化為什麼是資本、權力、技術“三位一體”的專政?
是誰成就了“固守落後"就是發揮優勢的謊言?
美國是如何在與霸權的博弈中走向帝國的?
拉美經濟奇蹟為什麼會煙消雲散?
日本是怎樣從手持長矛的挑戰者淪為自顧不暇的二流跟班?
俄羅斯是怎樣在交往中被去現代化的?
中國潛在的經濟危局和安全危局在哪裡?
·查看全部>>

作者簡介

黃樹東,現為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副總裁,高級資產經理(SeniorPortfo1ioManager),金融分析師(CFA)。長期從事投資和資產管理業務,先後在不同公司擔任多項職務。

目錄

第一章 危局和機會——站在歷史的分界點
第一節 全球化的實質:美國利益
第二節 不對稱格局:開放和保護
第三節 新自由主義的推動手段:漸變和危機
第四節 新的國際分工
第五節國際金融體系和信用霸權
第六節 歷史性衰退
第七節 中國的機會和挑戰
第一篇 謊言崇拜——一個時代的通病
第二章 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圖騰的升起
 第一節 公正和平等——前圖騰時代的信仰
 第二節 叢林原則對公平的側翼進攻
 第三節 一份改變歷史的備忘錄
 第四節 金融資本和全球化戰略
 第五節 全球化和公平之死:一種新的信仰
第三章 國家博弈——被掩蓋的真相
 第一節 謊言和實質
 第二節 是扁平化還是金字塔?
 第三節 霸權面臨的永恆憂慮
 第四節 不戰而屈人的經濟戰爭
 第五節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第六節 獨立自主的崛起戰略
第四章另類“一體化”——通向“新殖民主義”的道路
 第一節 資本、技術和體制——“三位一體”的專政
 第二節 弱國的經濟安全
 第三節 被肢解的經濟主權
 第四節 叢林裡的自由法則
 第五節 “程式控制”——對多數的統治
 第六節 制度尋租的“鐵三角”
 第七節 是“普世價值”還是“新殖民主義”?
第五章 被美化的抱殘守缺——崛起的陷阱
 第一節 固守落後一發揮優勢?
 第二節 國家崛起的十一大陷阱
 第三節 兩個虛假的歷史命題
 第四節 穿越歷史的交鋒
 第五節 統治世界的權杖
 第六節 踢掉使自己變得偉大的梯子
 第七節 爭論的焦點
第二篇 美國——在博弈中走向帝國
第六章 劍與火,從自由貿易到閉關自守(1775—1808年)
 第一節 歐洲、國家和海盜
 第二節 無發展的增長陷阱
 第三節 弱國:浪漫的強國之夢
 第四節 奪回金融自主權!讓債務變成權力
 第五節 漢密爾頓一一孤獨的保護主義訴求
 第六節 傑弗遜——“把我們的工廠留在歐洲”
 第七節 路線之爭:兩種民族主義
 第八節 霸權劍鋒下的繁榮
 第九節 開放和主權——自由貿易和不平等的貿易條約
 第十節 閉關自守
第七章戰爭和貿易,從民族主義到保護主義(1808一1816年)
 第一節 榮譽、夢想和民族主義
 第二節 沒輸家的博弈: 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年戰爭)
 第三節 戰爭、草根和崛起
 第四節 商業利益和國家利益
 第五節 大英帝國開闢的另類戰場
 第六節叩擊新時代的大門
 第七節 推動保護主義的是曾經反對保護主義的人
 第八節 理想、利益和“三執政”
第八章 掌握自己的未來,通向帝國之路
 第一節 貿易基礎上的二元經濟結構
 第二節1819年——美國感受到 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寒冷
 第三節 “美國體制”和保護主義的 第一次浪潮
 第四節 利益綁架的政策之爭
 第五節 美國的反分裂法
 第六節自由貿易再次遇到危機的挑戰
 第七節 林肯、內戰與保護主義的 第二次浪潮
第三篇 拉丁美洲——失落在全球化中的奇蹟
第九章 拉美是如何走向全球化的?
 第一節自由貿易為拉美套上了債務咒語
 第二節 土地集中導致二元經濟結構
 第三節 利益集團綁架國家利益
 第四節 流血的夢想
 第五節 資本擁抱輸入的改革
 第六節 走上新自由主義的不歸路
第十章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新債務陷阱
 第一節 金融資本如何將拉美推向國際資本市場
 第二節 債務泡沫下面的大國戰略
 第三節 美元流動的雙向記
 第四節 泡沫破裂以前的狂歡
第十一章 1979年秋,新自由主義小試牛刀
 第一節 1979年美元利率的金融顛覆
 第二節 格瑞那達效應
 第三節 債務危機削弱了拉美國家的經濟主權
 第四節 慘痛的後果
 第五節 幾點反危機教訓
第四篇 日本——來自盟友的全球化戰爭
第十二章 盟友之間、權力財富和競爭
 第一節 誰托起了“日本奇蹟”?
 第二節 權力和市場:美國大戰略下的日本
 第三節日本經濟:跑在別人軌道上的火車
 第四節 跪著的反抗:日本的宿命
第十三章 產業戰爭——爭雄高科技
 第一節 挑戰美國的高科技
 第二節 美國電子產業:風雨飄搖中的反擊
 第三節 貿易和安全:霸權皇冠上的明珠
 第四節 總戰略的形成:從“反傾銷”到全方位
 第五節 301起訴:美國政府立場激化
 第六節“虛中求實”一“剝洋蔥”戰術的妙用
 第七節日本晶片業衰退的開始
 第八節 江河日下
第十四章 貨幣戰爭和金融戰爭
 第一節 貨幣戰爭(1):美聯儲的 第13儲備銀行?
 第二節 貨幣戰爭(2):經濟停滯的陷阱
 第三節 金融改革:從工業資本到金融資本主義
 第四節 廣場協定:金融資本的全球化
 第五節 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
 第六節 漫長的冬季:金融自由化和出口導向
 第七節 離崩潰一步之遙:日本全球化對中國的警醒
第五篇 中國——要避免被全球化打斷現代化進程
第十五章 美國大戰略和中國經濟的全球化
 第一節 實用主義和自由主義
 第二節 實用主義的對華戰略
 第三節 中國經濟是如何整合進世界的?
 第四節 歧視的交往:中國的WTO陷阱
 第五節 在交往中去現代化:俄羅斯的教訓
第十六章 金融體系和發展抑制
 第一節“預算軟約束”、“市場換財富”和美元的“制度尋租”
 第二節 貨幣、全球化和霸權
 第三節 金融全球化、危機傾向和美元循環
 第四節 金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第五節 繁榮一破裂:金融資本的危機宿命
 第六節 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
 第七節 建立新世界貨幣的關鍵是去出口導向
 第八節 貧困的繁榮
 第九節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第十七章 中國經濟的國際環境
 第一節 市場依賴和安全陷阱
 第二節 美元循環和財富陷阱
 第三節 以虛擬債務征服實體經濟
 第四節 金融危機和中國危局
 第五節 經濟戰略背後的安全戰略
 第六節 債務如水
第十八章中國經濟的產業陷阱和技術陷阱
 第一節 大國崛起和世界工廠
 第二節 全球化和創新抑制(一)
 第三節 全球化和創新抑制(二)
 第四節 全球化下的技術封鎖
 第五節 產業戰略和可替代性
第十九章 危機、選擇和出路
 第一節自由和危機
 第二節 貧困和過剩的代價
 第三節 擺在世界面前的三張大賬單
 第四節中國面臨戰略選擇的臨界點
 第五節 貨幣的選擇還是戰略的選擇?

前言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改變了中國,而且正在改變中國。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性的復興。中國的崛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改變世界的大事。由於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由於中華民族追求國際正義的傳統,由於中國巨大的戰略潛力,中國的崛起對世界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世界上不同的人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必然抱有不同的態度。
國家博弈,利益至上。我們不能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以鮮花和掌聲來迎接中華民族的崛起。中華民族不必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所有的人對自己的崛起都拍手歡迎。無論別人歡迎與否,都無法改變中華民族自己的歷史進程;無論中華民族願意與否,都不能改變別人對中華民族崛起的態度和反應。能改變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的是中華民族自身。
掌握中華民族未來的是中華民族自己。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華民族選擇崛起,就是選擇了競爭,就是選擇了競爭對手。在拳擊場上,兩強相遇。任何人都不能抱怨對手的精明和強大。
中華民族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洗禮而巍然屹立。幾千年的博弈競爭煉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雄心和意志,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自信。當今世界,有哪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擁有幾千年世代相續的歷史,擁有連綿不斷的文化?中華民族是數千年博弈的強者。在幾千年中,中華民族多少次登臨絕頂而一小天下;又有多少次穿越驚濤駭浪而青山依舊!

精彩書摘

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是一場體制性危機。只有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才能理解這場危機本身和反危機措施的歷史含義。在人類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多種原因,新自由主義作為經濟實踐在人類歷史上逐步興盛。在蘇聯垮台以後,新自由主義作為與政府干預相對立而存在的選擇,幾乎成了人類唯一有效的經濟體制。許多國家先後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新自由主義的實驗。美國不僅積極實踐新自由主義,而且充分利用其龐大的國際干預能力,大力向其他國家推行這種經濟體制,利用IMF、世界銀行和WTO干預其他國家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美國更是把世界範圍內的新自由主義化,當成在新世紀裡能夠獨霸世界的體制性基礎。第一節全球化的實質:關國利
新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具體表象不一樣,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命題:市場自由是好的,市場是萬能的。在實踐中追求所謂大市場、小政府。它認為只有市場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而市場之所以能有效地配置資源是因為產權明晰且有保障。所以,新自由主義的政策目標對內毫無例外都是私有化,市場化,減少政府管制;對外是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自由化。新自由主義是對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後興起的大規模政府干預和通過政府干預而達成某種社會公正的“革命”。
美國是新自由主義的主要推手。新自由主義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一項國策和持續的外交政策。新自由主義不是什麼“普世價值”,對內是強化資本效率和解放資本盈利衝動的途徑,對外是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實現國家利益、維護霸權的手段。
1981年8月31日,美國總統里根簽署了《經濟恢復稅收法案》。這個條例大規模地削減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反映了里根的經濟理念,決定了美國未來近30年的經濟命運,是美國走向金融危機所邁出的第一步。史稱該條例開創了美國經濟的“新時期”。這一天被稱為“里根革命”的開始。美國從此進入一個減少政府干預,減少社會福利,將公共職能私有化的過程。這是一個市場原則至上的時期。美國這場危機的許多根源幾乎都起源於那場“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