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幸福:微笑中的科學》

《追究幸福:微笑中的科學》

很久以前,古代哲人蘇格拉底就向希臘富人的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幸福?”似乎“什麼是幸福”是在富裕條件下提出來的問題。確實,只有當人們在物質世界中獲得了某種東西時,他才會去體會它,對其中所蘊涵的精神感受提出問題。看來,幸福不是人所固有的一種性質,它是有條件的,是要人們去理解和體察的。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幸福宛如一隻蝴蝶,當你緊隨其後時,它會離你而去;而當你靜坐不動時,它可能翩然而至,落在你的身上。

內容簡介

0
0
幸福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幸福真的存在嗎?《追究幸福:微笑中的科學》用社會學和心理學方法研究的結論突破了經典著作關於幸福的含意,讓我們意識到原來幸福其實就深藏在我們進化的本能中和大腦的涌動機制中。讀此書的意義也許並非在於明確何為幸福,而在於作者充滿張力的論說為我們發掘自己心中最原始也最重要的美好意願提供了思考的智慧。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列托(DanielNettle),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心理學講師。他出版的著作有:《消失的聲音》(VanishingVoices)、《語言的多樣性》(LinguistieDiversity)、《強烈的想像:發瘋、創造力和人類的天性》(StrongImagination:Madness,Creativity,andHumanNature,中譯本名為《崩潰邊緣》)、《幸福》(Happiness,中譯本名為《追究幸福》)。

前言

與古希臘時代比起來,現在的世界已經有多得多的人過上了富裕得多的生活。‘什麼是幸福”的問題隨之在更廣的範圍內有了更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定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直至所有的人會過上越來越富裕的生活。那么,“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人,直至所有的人所要面對的,需要去理解、體察,並且回答的問題了。幸福可能成為,或者已經似是而非地成為人們的完美生活的基本特徵。這個時候,它就表現出一種人類生活的性質。任何問題,只要具備了整個人類生活的共性時,它所面對的就是每一個人,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轉化為對每一個個體的提問。絕大多數人在面對“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將這個對人類生活性質的普遍思考轉化為對個人自身生活狀態的詰問:“我幸福嗎?”“我的幸福是什麼?”

精彩書摘

第三級幸福很難量化。就我們所知,評估第三級幸福涉及到對什麼構成了好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人們的生活可以成就好生活做出判斷。心理學家卡羅爾·萊芙(CarolRyff)和她的同事提出:人類涉及的各種要素比第二級幸福寬泛很多。這些要素的集合包括個人的成長、目標對環境的掌握、自我定向,以及對更多的快樂要素的熟悉和較少的痛苦。萊芙給出的心理康樂概念有著更寬泛的構成要素,這個概念傾向於與狹義的幸福產生關聯,但是它們之間的關聯卻十分微弱,這意味著,你可能發現有的個體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康樂感,而在第二級幸福上卻感受甚低,你還可以發現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萊芙的研究令人信服,但是在她的表述中,心理學的康樂概念和道德立場之間存在著混亂。例如,萊芙聲稱“歷史提供了無數人的例子,他們過著醜陋、不正當、無意義的生活,卻十分幸福”。此說的含義是,如果第二級幸福犧牲了美、喪失了目標,那么,它在本質上追求的是應該受到指責的狹隘的目標。像美、目標這樣的東西確實是很困難的,具有挑戰性,所以我們在短期幸福中通常會減少對它們的追求。如果有人在我看來生活得醜陋而無意義,但是他們自己卻感覺愉快,那么,我很難看出我有任何權力要求他們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我這樣做了,我就不可避免地將我自己的評估議程讓別人去承受。這樣做,就會在客觀科學領域裡留下一種專家暴政。如果有人享受生活,他是幸運的,他們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為他們的狹隘受到懲罰,就是由有出書特權的學術界進行規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