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帝國》

《農民帝國》

書里塑造了一個農民角色“郭存先”,郭存先本是善良而勤勞的農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這樣一個好人,在從貧窮到暴富的過程中,卻無法抑制自身欲望在權力和財富中的無限膨脹,終成“統治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農民帝國》農民帝國

《農民帝國》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為背景,以郭家店的發展變化為藍本,以郭存先的經歷為線索,細膩而深刻地描寫了一群農民起伏變化的生活,入木三分地剖析了金錢、欲望、權力對人性的衝擊。

作者簡介

蔣子龍,當代著名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協會主席。代表作有《喬廠長上任記》、《拜年》、《赤橙黃綠青藍紫》、《蛇神》、《空洞》、《人氣》等。作品曾

《農民帝國》作者《農民帝國》作者

多次獲得國家級文學大獎,並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十幾種文字出版。

本書特點

1,善於寫工業題材的作家蔣子龍涉運籌帷幄十餘年的涉足農民題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2,此部著作內容紮實厚重,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感與民生意識,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政策現實發展、農民命運起伏的縮影。

相關資料

原村黨委書記為吳仁寶,現任村黨委書記為吳仁寶的四兒子吳協恩。1996年華西村花1.24億元修建的華西塔,塔頂上書“中國華西”四個大紅字,塔頂是一個金色的葫蘆,據說用了3.5公斤黃金包成,是華西村標誌性建築。華西村有“華夏第一村”的美譽。

人物形象

在某種意義上,郭存先一個人就代表了農民的世界和能量。從農民的利益和角度,他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他的利益就是農民的利益,他只能看這么遠。他表面上只恨知識分子,其實,是恨一切瞧不起農民的人。他做的一切是為農民爭口氣。可惜的是,從貧窮到漸漸富裕起來了的農民有了錢,卻沒有獲得自由,他們照舊是自己精神上的奴隸。

作家訪談

《農民帝國》作者《農民帝國》作者

蔣老師你好,首先祝賀您的新書出版。這是您第一部有關農民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一出版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既被書的內容所吸引,又被您酣暢沉鬱的文筆打動。謝謝您又給我們寫了一部好書。下面有幾個問題向您請教:

1.在小說的最後一頁我們看到,這本書您早在1997年就開始動筆寫,直到2008年7月才完成,前後經歷了大約11年的時間,可謂是“十年磨一劍”,那么,能否說這本書是您文學創作生涯中,花費時間最長、投放精力最多的一部長篇小說?為什麼?

答:確是如此,這部書寫寫停停,幾次想放棄,卻又不甘心。主要是卡在自己對這段生活的認識上,當感到把握不準時就不得不停下來。有時憋得難受,便又寫起來……這中間曾經完成了另外兩部長篇:《人氣》和《空洞》。對我來說,《農民帝國》的創作過程是一種很特別的經歷,其中的感悟也很特殊。

2.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您就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深受讀者喜愛的優秀作品,且一直筆耕不輟。比如,《喬廠長上任記》、《一個廠長秘書的日記》、《人氣》等等,但那些作品都是城市改革題材或說工業改革題材的。但這部小說您卻從城市轉向農村,從車間轉向村莊,從工人轉向農民,可以說這是您文學創作在題材上的一大跨越,那么,能否談談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決定要寫這樣一本書?

答: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而童年會影響乃至決定人的一生。因此,我一直覺得自己骨子裡是個農民。儘管已經在城市裡生活了半個多世紀,每天看氣象預報時,腦子裡總是先想到對農村的影響,很自然地和莊稼的生長聯繫起來,眼下是什麼季節,地里缺不缺雨?因此心裡很清楚,自己早晚會寫一部關於農民的小說。而眼下要反映中國現實,我以為沒有比選擇農民更合適的了。被鄧小平稱做是“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農民像以往一樣又成了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原動力。我的文學觸角一直關注著現實,不可能不為其所動。

3.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郭存先的成長經歷、人性蛻變及至最後毀滅為主線,那么,在創作中,您是基於什麼考慮來設定郭存先這個人物的?

答:近30年來,像郭存先這樣的人農村有,城市裡也有,儘管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有著各種各樣的身分。他們的故事和人生軌跡,凝聚了我對這段歷史時期的思考和認識。

4.從作品中我們看到,郭存先本是一個樸實的農民,為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不惜把命搭上,而且拿自己的錢去為村里辦副業,不計名利。這樣一個優秀的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後來卻變了,變成了完全另外的一種人。您看到並寫了這樣的轉變是想告訴讀者什麼?

答:毛澤東說,中國什麼問題最大?農民問題最大。不懂農民就不懂中國。農民的問題貫穿於中國數千年歷史發展的全部過程之中,其社會結構、政治制度、觀念形態以及運作方式,無不是農民意志動向的直接或間接反映。因此,人們習慣性地稱財大氣粗的農民為“土皇上”。本小說的主人公郭存先說:去掉“土”字就是皇上!他要創造一個“帝國”——這就是他的全部人生情結。而瞧不起農民的也正是他自己,就連整他的也是農民。在當今現實里,懷有郭存先式“農民情結”的又何止他一個人?

5.郭存先的這種蛻變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影子甚至是原型,在您看來,這究竟是傳統中國農民的一種宿命,還是更多的原因綜合使然?是個體的偶然還是一種集體的必然?
答:郭存先的悲劇不是偶然,是必然。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中國農民的宿命。不過在當今複雜的歷史條件下,表現形式及其結果更詭異罷了。

6.小說上部寫農民苦難,見出滄桑與沉鬱;下部則多少顯出某些問題。您是否同意這種判斷?如果這種判斷沒錯,是否可以說您在表現中國農民在當下的命運時還存有某些疑惑和障礙?

答:前半部寫“因”,後半部寫“果”。農民何以能稱“帝國”?我想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找到一些啟示,讓生活本身給我一個解釋。表面上是郭存先導致了自己“帝國”的衰落,實際上是他的毀滅促使了“帝國”的變化和新生……

7.這是您第一部有關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能否透漏一些您下一步的寫作計畫?是繼續就此在農村題材上繼續開掘,還是回歸都市、回歸工業?

答:《農民帝國》寫到原以為該結束的時候,卻發現還沒有寫完,關於這個“帝國”的故事似乎才剛剛展開。我希望能把腦子裡有關這個題材的構思都寫出來。我以前曾說過,一部長篇小說的誕生是一種緣。光是自己有一個意願不行,還要取決於許多別的因素。其他題材的小說創作我也一直沒有放棄。

8.看完小說以後,有一點傷感,特別是對郭存先這個人,有恨,但更多的是惋惜和遺憾。一代梟雄,從農民到農民帝國之巔到階下囚,在這個人性的蛻變過程中,我們應該汲取些什麼教訓?

答:別,千萬別自找沉重地到小說里去汲取什麼教訓。讀小說能感受多少是多少,讀後若能有點傷感,對小說中的人物有點惋惜和遺憾,就說明讀進去了,甚至還多多少少地被感動了。這就夠了,對作者來說已經感到滿足,道聲謝謝!

作品評價

蔣子龍的長篇小說《農民帝國》660頁篇幅,實際上只寫了一個農民郭存先。作品中郭存先說了那么多話,一言以蔽之:“我是農民。”
作品中的郭存先生於1938年,算起來是新中國農民中的第一代。我這樣理解蔣子龍這部作品的初衷:“農民問題最大,不懂農民就不懂中國。”
蔣子龍這一代中國小說家,與所謂“70後”、“80後”新生代作家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現實主義”是他們的創作生命。蔣子龍筆下的“郭存先”其實是有創作原型的,特別是郭存先從一代農民梟雄建立起全國最大的“農民帝國”,到成為階下囚的經歷,除了名字和藝術細節不是真的,其他都是“史料”,見諸報刊。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一部紀實或者報告文學性質的小說。
在中國現實生活中,一個純粹的“草根”、政治和社會地位低下的農民,即使他的身上有幾千年來農民智慧的結晶、有質樸的性格、吃苦耐勞的精神、創業的勇氣和能力,也非常遺憾地因為他的人生哲學而不可能走得很遠。他的深淵也就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曾經有過的命運。即使郭存先打造出了“富可敵國”的中國第一村,仍舊擺脫不了成為悲劇性的人物。
郭存先在社會轉型時期抓住機會,打擦邊球、開飛車、踩線不越線,瞅冷子還會闖紅燈,屢有違章卻從未翻車——這些都屬於精明的算計而不是真正有精神文明的素質。但是,光有算計而沒有作為現代文明人的素質,遲早要翻車的。果不其然,這個最聰明的農民隨著手中的權力伴隨著金錢在短時期內急劇膨脹,終於到了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他自己的鄉里,“公檢法”都是自家的,又有絕對龐大的財富,儼然一個獨立王國。
結果是,被聘來的總會計師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辱罵並毆打致死。為什麼呢?拋開一切表面上的原因,骨子裡在於郭存先這個農民仇恨知識分子。因為他認為知識分子最瞧不起農民。
在某種意義上,郭存先一個人就代表了農民的世界和能量。從農民的利益和角度,他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他的利益就是農民的利益,他只能看這么遠。他表面上只恨知識分子,其實,是恨一切瞧不起農民的人。他做的一切是為農民爭口氣。可惜的是,從貧窮到漸漸富裕起來了的農民有了錢,卻沒有獲得自由,他們照舊是自己精神上的奴隸!
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一向如此。農民性格,擴大了就是中國人的性格。為什麼呢?因為即使是中國的城裡人,絕大多數不出幾代也是從農村出來的。這個農民背景,並不因為這些人進了城市,甚至掌握了權力,就真的能脫離農民。其實他們在精神性格或者精神素質上,仍然還是農民!當然,是隱蔽的農民,這最重要的一點幾乎被我們忽視了。在很多場合,“我是農民”,被當成了褒義詞。我以為,蔣子龍的這部小說,深刻地揭示了“我是農民”這句話所隱藏著的社會悲劇。

精彩片斷

東方公司一間空蕩蕩的大房子裡一片混亂,有吼叫,有央求,有哭嚎,有辯白……審訊持續到深夜,劉福根一筆一筆問得特別仔細,可沒審出什麼結果。他實在太累了,回到旁邊的屋裡吃了點東西,不想一歪腦袋就睡著了。剩下的幾個小子以為他是故意躲開,好讓下邊人收拾楊祖省,再加上前天第一個動手的人當場就得了五千元獎勵,這就引發一頓狠揍,鬧著玩似的就把楊祖省給打死了。
郭家店剛因為打死人被抓走了七個青年,最重的判了七年,最輕的也判了三年。眼前這些沒被抓進去卻仍然幹著要被抓進去的事兒的人,為什麼不僅沒有顧忌,反而更變本加厲了呢?連本村藍守義的兒女一豁出去,都能把兇手送進監獄。何況楊祖省是天津人,是你郭家店把人家當人才引進來的,其家屬能善罷甘休?“少當家的”劉福根心裡著實慌了,慌慌張張地立刻去見郭存先,急著要向乾爹稟告。
郭存先閉上眼睛,其實他何嘗沒意識到村裡的情況駕馭起來有些力不從心,但有一條他沒有忘,越是這種時候越要顯示力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高壓,用打手維護自己在郭家店的絕對權威。只要維護住自己的權威,剩下的事就好辦。
他坐在床上,想一會兒說上幾句:“郭家店的全部成就都是硬頂頂出來的……你乾爹這輩子實際就幹了一件事,得到了權力上的成功和名望。誰有地盤就有權力……而土地又是什麼樣子呢?野草永遠都擠在莊稼旁邊,一遇上連陰雨就會瘋長,沒幾天的工夫就會超過莊稼。我們現在就碰上了連陰天,要格外防備這些野草、雜種,把手裡的鐮刀磨快。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住大環境、大氣候,別再讓大雨下起來……”
說了半天,劉福根還是一頭霧水,他只好再說具體點:“你和那四個人先藏起來。”“可往哪兒跑呢?”“跑?一說藏起來你首先想到的就是跑,依此類推,公安局的人一定也會這么想,所以眼下最安全的就是藏在郭家店。這是咱自個兒的村子,咱能控制住。”他又吩咐林美棠“給他們發一筆錢,也可以算做是犒賞。凡是能保護好他們的人家,將來也會有獎賞。我們有的是錢,凡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多用錢解決”。郭存先現在重視的已經不是郭家店有多少錢,錢對他意義不大了,他最需要的是有足以能駕馭局面的權力。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部提名作品

2011年8月14日晚,第8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經過評獎委員會的第三輪投票,正式產生了第8屆茅盾文學獎的20部提名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