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雪似梅花 》

《踏莎行·雪似梅花 》

這是宋朝詩人呂本中的一首賞梅懷人詞。花魂雪魄,冰清玉潔,渾然相似。然對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時節,不禁對景追憶往事,遂別有一番惱人風味縈繞於心。此詞寫別恨,情從景生,天然渾成,兩闋的末句尤為警策。

基本信息

原詞

踏莎行·雪似梅花踏莎行·雪似梅花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與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注釋

雪似梅花:唐東方虬《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梅花似雪:古樂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阿誰:唐宋時期口頭語言,也常用作禪林語。意即‘誰’。‘阿’字乃發語詞,其音為‘屋’,對人親匿之稱多冠以‘阿’。
惱人:撩人,惹起人的心思。
去年:往年。

今譯

雪遇梅花,梅花傲雪,分不清雪與梅花,這情景真讓人嘆為觀止。但這情景又撩起我的心思,心生煩惱,誰人知道呢?或許只有南樓上的一輪明月知曉吧。
去年也是這個時候,我和她一起在這裡賞梅。而如今只有我一個人,怎么讓我不想她。只是這事情無法向人訴說。自分別以來,我時醉時醒,以至常悔恨當初輕易的別離。(荷風溪雨譯)

詞牌簡介

踏莎行創建詞條踏(音ta,去聲)莎(音suo,陰平,莎草)行,是詞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格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作者簡介

呂本中的作品呂本中的作品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號紫薇,為南宋初道學家,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紹興六年(1136)賜進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元,以忤秦檜罷職,晚年深居講學。詩屬江西詩派,作有《江西詩社宗派圖》、《東萊集》、《紫薇詩話》,詞集《紫薇詞》。

賞析

雪梅雪梅
呂本中這首詞借梅懷人,寫得迷離恍惚,含意雋永。
詞的上片以“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梅花與飛雪同時的情景之下,寫梅往往說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齊已《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宋代陸游《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正因為梅與雪同時,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之處,詩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繫起來。唐代張謂《早梅》詩說它們形似難辨:“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而宋代王安石則從另一角度表現其不似,《梅花》詩云:“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因而在本詞中詞人在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後,即拔起一筆:“似和不似都奇絕”。“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在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應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是詞人認為是“惱人”的。“惱人”即“撩人”,此解釋在詩詞中屢見不鮮。那么為什麼會撩撥起人的心事?詞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說:“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詞人在此處設下了懸念,令人揣想。
詞的下片則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物依舊,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觸景生情!詞到結句時才點明詞人為什麼別來頻醉頻醒,是為了“輕離別”的“恨”。整首詞先設下重重迷障,層層雲翳,然後驅霧排雲,露出了本意這樣使讀者從深深的困惑中明白過來,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藝術手法

呂本中這首《踏莎行》見雪興懷,睹梅生情,登樓抒感,對月寄慨,把離別恨委婉道出,有著一種朦朧美。這種朦朧美不同於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澀。如果一首詞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卻了意義。這種詞沒有朦朧美,而是晦澀。朦朧美如霧中之花,紗後之女,初看不清楚,細辨可見其形態,這種境界給人一種含蓄美。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後一句“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
這種藝術手法確如畫龍,在雲彩翻卷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後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