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均衡論》

《貨幣均衡論》

米爾達爾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瑞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貨幣均衡論》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他在書中著重論述了與反危機有關的貨幣政策問題,並對瑞典學派創始人魏克賽爾的理論作了一些補充和修正。 本書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米爾達爾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瑞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貨幣均衡論》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他在書中著重論述了與反危機有關的貨幣政策問題,並對瑞典學派創始人魏克賽爾的理論作了一些補充和修正。
本書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這篇論文主要限於研究“貨幣均衡”的概念含義。這個概念對魏克賽爾理論來說是基本的,同時對所有後來魏克賽爾理論的各種變種來說,不論它的偽裝如何,也是基本的。然而,在這個受到限制的結構中,對研究某些在這個時候似乎是重要的有關貨幣問題,我還是感到自由的。當我寫原稿的時候,我原把它看作我打算寫的一篇正面論述經濟動態的導論的初稿。自從那個時期以後,其他職務使我不能完成這小願望。

作者簡介

《貨幣均衡論》作者米爾達爾(兒滋Gun- nar·Myrdal 1898)生於瑞典古斯塔夫斯教臣, 1927年斯德哥爾摩大學法學、經濟學博士; 1938年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以及其他30個單 位的榮譽學位。1931一1932年任日內瓦國際研 究生院副教授;19331939年斯德哥爾摩大學教 授,1%1一1%5年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經濟學 教授;1974年1975年紐約市立大學傑出客座 教授。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米爾達爾 還擔任過許多重要的政府公職。1933年至 1938年間兼任瑞典政府經濟顧問和瑞典銀行 理事;1945年至1947年間任瑞典商務部部長; 1947年以來任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秘書長。 米爾達爾的重要著作,除了《貨幣均衡論》以 外,還有《價格形成問題與變動因素》 (1927)、《經濟學說史中的政治因素》(1953)、《美國的進退維谷—黑人問題與現代民主》 (1944)、《國際經濟》(1956)、《經濟理論和不 發達地區》(1957)、《亞洲的戲劇:各國貧困 考察》(1%8)、《世界貧困的挑戰:世界反貧 困計畫綱要》(1972)等等。 米爾達爾是瑞典學派(也稱北歐學派或斯 德哥爾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 了瑞典學派的奠基者達已·達已遜、卡塞爾和 維克賽爾等人的經濟思想,在前人的基礎上作 出了新的概括和發展。

內容概述

《貨幣均衡論》是作者 在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初期,從維克賽爾 貨幣理論的主要假設和理論結構出發,以陳述 的方式對維克賽爾的理論作了比較深刻和比較 全面的“含蓄的批判”,直接指出了原有理論 結構的缺點,作者補充或提出新的表述,使維 克賽爾理論穿上了現代的外衣,使瑞典學派的 均衡價格論、資本邊際生產率論以及貨幣數量 說,是有欠嚴密的理論形式。全書分為九章, 實際上是作者在日內瓦國際問題研究所和斯德 哥爾摩大學所作的一系列關於維克賽爾貨幣理 論的演講稿及幾篇論文輯要而編成的一本著 作。第一章是對本世紀新貨幣數量說的機制和 發展的簡要介紹。第二章是對維克賽爾開始的 新貨幣理論的簡略論述。維克賽爾從供給創造 需求的傳統理論中,用奇特的分析方式,提出 了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理論,把商品價格形成 的普遍方法和其中複雜的原因歸納為兩個范 疇:供給和需求,形成了他的財貨供求理論、 儲蓄和投資均衡以及利息的“貨幣率”與“自 然率”均衡概念,使舊的貨幣數量說上升到價 格形成本體的分析層次上來了。對於均衡的背 離,維克賽爾概括為“積累過程”理論,積累 過程引起生產方向的移動和價格與收人的變 化。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對維克賽爾的貨幣均 衡概念、貨幣的三個均衡條件作了含蓄的批判 和全面的修正補充。維克賽爾提出的貨幣均衡 第一個條件是:貨幣利率(貨幣借貸利率)與 自然利率(實際資本的預期收益率)相等;第 二個均衡條件是:當貨幣利率促使儲蓄的供給 和需求二者均衡時,這個貨幣利率是“正常 的,即“儲蓄”與“投資”相等;第三個均衡 條件是:正好維持製成品“一般價格水平”不 變所必需的那種貨幣利率是“正常的”利率。 米爾達爾以維克賽爾關於積累過程的概念為基 礎,對這三個均衡條件的理論含義和因果關係 作了深刻的分析,並賦予了三個均衡條件以比 較明確的意義。作者指出他的研究結果是:第 一個均衡條件(公式是h一i=0),即使是經 過重新說明以後,本身是站不住的,還必須根 據更一般的第二個均衡條件(公式是幾=w) 的推論來加以證實。然而,後者如果不根據第 一個公式來分析,它只有很拘泥形式的內容, 不能說明因果機械作用。即使這第二個公式也 必須在若干方面加以修正。維克賽爾的第三個 均衡條件根本上是錯誤的;在商品市場中,貨 幣均衡表現出來的結果與所謂在固定不變價格 水平下出現的結果完成不同。在這種含蓄的機 制的結果的分析結構上,米爾達爾力圖重建維 克賽爾的理論模型,它可能使它完全。

第七章 和第八章,是從貨幣均衡的現實經濟因素方面 所作的分析,作者指出貨幣均衡不是一個孤立 的經濟情況,影響貨幣均衡的經濟因素有各種 組合,就經濟因素來說,有可控制的與不可控 制的這個區別。各種不同組合及其變動,都會 引起貨幣均衡的背離。作這種分析,對貨幣分 析本身並無直接意義,但從貨幣政策的觀點來 看,正是各種因素的不同的組合的各種可能 性,成為政策操作的非常關鍵的問題。第九 章,作者就貨幣分析方法作了扼要的比較和評 論。 米爾達爾在本書中的新貢獻,主要有三 點。第一是把企業家預期的決定作用引人了貨 幣均衡分析,使貨幣體系中含有預期,以至全 部貨幣問題決定於預期這一因素(引進預期因 素)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分強調主觀心理因素 的決定作用。第二是理論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方面,引人了事前估計(ex一ante)和事後計 算(ex一呷t)兩種數值。如把資本價值、所 得、投資、儲蓄、成本等區分為事前估計和事 後計算兩種數值。如對任何收益率的計算,要 區分時點和時期。事前的估計,不是屬於已實 現的結果的問題,而是推動動態過程向前發展 的預期、計算和計畫的問題;事後計算,是在 商業簿記已有記載的計算,是指回顧過去的一 段已經完了的時期,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的報 酬、成本等等。作者指出,在計算所得、儲蓄 和投資等經濟數量時,預測的方法與回顧的方 法存在著重大差別;在這兩種可供選擇的規定 這些數量的方法之間,也必須劃分出相應的在 理論上的重大區別。根據所研究的時期終點的 計算來確定的數量,可當作是事後的;根據該 時期的起點所計畫的行動來確定的數量,可當 作是事先的。貨幣分析,假如要向前發展,必 須同時運用這兩種定義的體系,並考察它們的 相互關係。本書作者認為這是他最主要的貢 獻。第三,倡導動態經濟分析,指出貨幣分析 中靜態分析方法的危險性。貨幣均衡根本不能 認為是一種趨勢,它也不能使全部體系中各種 因素固定下來,在靜態分析中得到滿足的均衡 關係中,從貨幣理論角度看,要區分哪些是真 正重要的;而且還要指出在非靜態條件下,這 些關係會發生什麼變化。從動態角度研究貨 幣,同制訂和執行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有極為 密切的聯繫,理論說明得使它能夠有效地成為 用於組織觀察的分析實際發展情況的工具。

作 者指出:理論的價值和所有其他理論的價值一 樣,必然最後決定於這種實際套用,最後是應 證實可能的程度。 本書作者認為,貨幣均衡觀念,只要把它 作為在理論上分析原因或最後關係的一種工具 來研究的。在理論上力圖使貨幣均衡的概念更 加正確,並儘可能弄清楚它和貨幣理論一般問 題及對現實的統計觀察和任務的關係。但除了 作為理論工具之外,維持貨幣均衡已成為貨幣 政策的一個標準。樹立貨幣均衡作為貨幣政策 的標準,或它的決定性的重要目的,是要求完 全消除或者最少是緩和“商業循環”。從維克 賽爾的積累過程(它是由於背離貨幣均衡而發 生的),在邏輯上包含著全部商業循環的理論, 消滅或是減輕商業循環的波動,自然應當成為 貨幣政策採取的一種標準或主要政策目標。作 者又強調指出:事實上經濟過程的性質十分復 雜,不可能只靠繼續滿足貨幣均衡條件來完全 消除商業循環。一個完全的商業循環過程,包 括著價格、生產量、生產方向、就業、工資, 以及其他引起變動的特有因素,這些因素的變 動,可以在貨幣均衡之下或貨幣均衡之外發 生。

貨幣均衡的標準,在消除商業循環方面有 不確定的因素,貨幣均衡只是循環不致於嚴重 惡化的價值前提或事實前提。米爾達爾在本書 中,就貨幣政策和一般經濟政策的關係、貨幣 政策的“隔離”作用、貨幣均衡對各種“價格 水平”的影響、商業穩定和價格穩定的矛盾、 粘著性價格的穩定、穩定價格對預期的影響、 最大限度的就業標準、將商業風險減至最小等 等實際的經濟問題展開了討論。一方面說明了 貨幣均衡對這些經濟關係的影響,另一方面也 指明了影響這些經濟關係的因素不限於貨幣均 衡,要注意到還有其他的許多因素在起作用。 《貨幣均衡論》對維克賽爾的貨幣理論作 了修訂和補充,推動了瑞典學派的發展,但作 者在1939年出版此書時也承認,全部經濟情 景已發生了變化,同時在實際經驗、潛心研究 和沉思默想的影響下,作者自己的觀點也有了 變化,如果要對這篇論文作出修改便意味著寫 一本新書。因此,本書在貨幣學說史上難免有 其時代的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