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庫0804》

《讀庫0804》

《讀庫》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內語)張立憲主編的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取“大型閱讀倉庫”之意,一般每兩月推出一期。

基本信息

作者: 張立憲 主編
(圖)《讀庫0804》讀庫0804

出 版 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內容簡介
《讀庫》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內語)張立憲主編的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取“大型閱讀倉庫”之意,一般每兩月推出一期。叢書側重對當今社會影響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報導,回憶和挖掘文化熱點,對文藝類圖書、影視劇作品、流行音樂等進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為讀者提供珍貴罕見的文字標本和趣味盎然的閱讀快感,從內容、裝幀方面,被業界稱為當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雜誌書。

作者簡介

張立憲,著名出版人,現居北京。曾任現代出版社副總編輯,策划過《大話西遊寶典》、《獨立精神》等,並出版有個人著作《記憶碎片》。其06年憑一己之力推出的《讀庫》系列被譽為近年來“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雜誌書”,成為很多精英知識分子和愛書家們收藏的“私房書”。

目錄

《八月的鄉村》——李志剛李劍敏侯飛;李偉、李冰、胡可
《科人往事》——薩蘇
《“二樓書店”輾轉二十年》——唐錚

《廖冰兄,俠骨童心》——李懷宇
《電影編劇的秘密》——蘆葦、王天兵
《希臘城市之光》——梁衛星
《賈格爾、列儂與1968》——張鐵志
《老電影筆記》——小白
《那個碩大的飛碟》——陳臘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花之靜
《舊時女子》——吳蘇媚

書摘插圖

《科人往事》——薩蘇
工資比毛澤東還高的科學家
我們平常人的眼裡,科學界的人在1949年後好長時間都不大吃香,至少“臭老九”的帽子是戴著的。因此,當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當年有的科學家工資比毛主席還高,老薩著實是有些不能相信。
然而老先生說這是事實。他還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葉企孫先生。
老先生五十年代開始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工作,擔任秘書,而秘書們的總管是誰呢?這個人的名字也會有很多人熟悉,那就是鄧稼先。
數理化學部是科學院當時的第一大部(似乎還有一個科學技術部),要在這裡做秘書,最低也得是當時全國十大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老先生告訴我,當他畢業的時候,全中國只有五萬名大學生,今天,有五百萬,是他想不到的。似乎也有為自己是那五萬分之一有些得意的樣子。
因為做這個秘書,教授們的工資多少,老先生也自然有數。
當時,葉企孫先生的工資,是三百六十元。
毛澤東呢,則是四百零四塊八
如果是這樣,怎么能說葉先生比毛公工資還高呢?
因為葉還有一個固定收入,他是中科院學部委員,學部委員每個月要補一百元錢的。
所以葉先生的固定收入是四百六十元。
四百六十元是什麼概念昵?老先生說,當時他的師兄在清華教書,每個月拿出八塊錢來當一伙食費,可以天天吃水魚王八的。
所以葉企孫先生當時實在“闊”得很。
葉先生還不是最有錢的,當時工資最高的,既不是國家領袖,也不是科學家,而是梅蘭芳——梅先生的工資一個月兩千元。比他少一點的是馬連良,馬先生一個月一千八。所以抗美援朝梅先生要捐就捐飛機,連大炮都不放在眼裡,那才是大手筆呢。
不過葉先生的錢,多半是接濟學生和給窮親戚花掉了,有些積蓄,也在“文革”中被抄家一空。那位在數理化學部當秘書的老先生,當時經常為了審稿的事情去葉先生家——那時候沒有傳真和電子郵件,重要的稿件只能秘書自己跑,今天想來倒也別有一種古風。他說葉先生家在北大,老院子,周圍環水,給人感覺像個島,是個很讓人羨慕的地方,但先生偶爾留他吃飯,一起吃的都是很簡單的飯菜。唯有一次吃到了好東西,是在三年困難時期。當時先生看他送稿來,就招呼他說來得正好,於是送給他四個蘋果。
當時的情況全國都在挨餓,先生也很消瘦,卻有蘋果給自己吃,還能帶回家!小秘書喜出望外,那蘋果的滋味和帶來的快樂,一直記到了幾十年後。
後來才知道葉先生是政協委員,有權利到政協的內部商店買東西十次(估計是一年十次)。當時學生們沒有東西吃,葉先生就把能買的配額都買了蘋果,放在家裡,來的學生,同事就一人送四個,送完了,自己再去買。
先生自己吃過沒有,就不知道了。
葉企孫先生何許人也?老實說聽到他的工資比毛主席高的時候,我對先生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物理學家。當準備整理這段文字的時候,才查找葉企孫先生的情況,恍然間突然看到了一位大師的影子。
葉企孫,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創始人,他的門下,走出了中國科學院七十九名院士。他曾任國民政府中央科學研究院幹事長,而在學術上,他在世界上為精確計算巴朗克常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不懂巴朗克常數,講此事的老先生口音很重,說的是“布萊克常數”,它的內容我一直沒有搞清楚。但我記得有了這個常數以後,有很多物理方面的計算就變得迎刃而解。對葉先生的事跡,我就不必多言了。
葉先生晚年淒涼在“文革”中被作為特務嫌疑關押而後監督勞動。他的一位學生,我的師長曾親口告訴我:“葉先生是活活餓死的。”這不是事實,但是因為我的這位師長曾親眼目睹葉先生晚年的慘景,所以對此深信不疑。實際上,葉先生死於1977年,但他所受的苦,足以讓他的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劉克選、胡升華《葉企孫的貢獻與悲劇》中。曾描述過窮途末路的先生:
當時不少人在海淀中關村一帶見到了這種情景:葉企孫弓著背,穿著破棉鞋,躑躅街頭,有時在一家店鋪買兩個小蘋果,邊走邊啃,碰到熟知的學生便說:“你有錢給我幾個。”所求不過三五元而已!
而葉先生的侄子回憶,在那樣的時刻,叔父沒有向任何人表示過他一生很悲慘,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歷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他對自己的遭遇淡然處之。疾病纏身,兩腳腫脹,小便失禁的葉先生,經常坐在一張舊藤椅上,讀點古典詩詞或歷史書打發時光。
1987年,葉企孫先生平反昭雪,重獲清白。
寫下這段文字後不久,有位老友來信,這樣寫道:“看著你寫葉先生暮年的樣子,心裡很難過。同時讓我想起另一個老先生,王淦昌。”
記得那是夏天,我和我父親晚飯後出來遛彎,途經三十三中門口,碰見一老先生迎面走過來,乍一看和一般北京老人一樣,老頭衫,短褲,腳上一雙拖鞋,背著手在散步。當時木樨地那段長安街還沒拓寬,人行道也不寬。我記得當時我爸一把拉著我給這位老人讓路。等老人過去以後,我爸悄聲對我說,你知道剛才過去的是誰?那就是王淦昌先生!我雖然當時年少,不太了解王淦昌先生在中國核物理界威名,但知道他是“863”計畫的倡導人之一。回頭看看王先生背影,不由問我爸一句,這就是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我爸當時笑笑不說什麼。
後來在《北京晚報))看到,王先生就在他散步路上被騎車的撞傷,再後來就是他逝世的訊息。
往事不堪回首,還是回到先生雄姿英發的時代吧。
英俊的葉企孫先生有一個謎,先生才華過人,俠肝義膽,卻終身未娶,其中的真正原因在哪裡?
另一位老先生和我談起的葉企孫先生,讓我想起了和他同時代的金岳霖,一樣的才子佳人,一樣的重情如斯,故事竟然仿佛雷同。
三角八卦 _
對葉企孫先生的了解,是通過文字才更多一些的。物理知識的貧乏,使我無法理解先生的才華和貢獻,然而我記住了葉先生的學生李政道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一“中國物理學的奠基人”。
和許多紙上談兵的教授不同,葉先生曾親自為冀中等抗日根據地搜購雷管、炸藥等軍用物資,並直接支持自己的學生去參加抗戰,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抵抗力量的兵工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其中他一手培養並送到根據地的閻裕昌在1942年的戰鬥中被日軍俘獲,這位不屈的清華人被日軍用鐵絲穿過鎖骨拖著遊街,依然破口大罵,惱羞成怒的日軍將他用亂刀劈死。
不過,葉先生自己的冤案,也正源於他的學生熊大縝(曾擔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1986年平反昭雪)被作為國民黨特務冤殺的事情,這卻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了。
葉先生在困難時期,利用自己的身份給來送稿件的後輩蘋果似非特例,在有關文獻上曾經記載他類似的事情: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國家為了照顧著名學者,給他們“特供”一些牛奶,葉企孫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當他看到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有人患浮腫時,就把自己的牛奶一定讓這學生喝下去,他說:“我沒有什麼可以幫助你們的,這點牛奶你們一定要喝下去。”
但另一件有關葉先生的傳說,就讓我有些真偽難辨了。那就是葉先生終身未娶,緣於在一次戀愛中的失利,在和一名同僚同時鐘意於一個女孩子的時候,做了個君子協定。結果女孩子的紅繡球打中了他的對手。先生就此淡泊於感情,專心治學一生。
這件事有些讓人難以相信,因為葉先生是如此優秀——書香門第,哈佛大學的博士,清華物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卓越的成就,崇高的氣節,加上英俊脫俗的外表,如此人中之傑,有誰做得起葉先生的情敵?有誰敢做葉先生的情敵?又有哪個女孩子會捨得放棄葉先生呢?!
據說,這個女子,就是當時北平女子師範大學的校花王蒂瀲女士。
而葉先生的情敵,就是被稱作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帥氣第三的周培源先生。
這段歷史,文革中曾被紅衛兵組織附會到與周先生關係密切,也是終生未婚的陳岱孫先生身上。要是按給我提供這個傳說的老先生的說法,假如真是陳岱孫,也許周培源先生會敗下陣來呢。
這個說法我最初是不大相信,因為周培源先生是1929年進入清華大學任教的,1932年與王蒂激女士結婚,假如和葉先生有這樣一段三角八卦,則當時的葉先生已經三十歲了,以其時社會風俗而言,似乎有些過晚。
然而,和我講起這件事的那位老先生,卻是和周先生、葉先生一起工作過的,今年已經七十五歲高齡,在我國今天的物理學家中,可以排在前十位之中,說話一向十分可靠。我不好提老先生的名字,但可以給個線索——老先生曾經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支發光二極體。
所以,這個傳說顯然有一定的可靠性。
更為可靠的是,老先生說起了葉先生敗北的原因,看來很合邏輯。
據說葉周之間有了君子協定之後,就等王蒂澂女士自行選擇了。結果雖然葉先生是系主任,薪水也比當教授的周先生高,但王蒂澂女士最終選中了周先生。其原因,知情者說是有兩條。
一條是葉先生略帶口吃,因此交往的時候惜字如金,表達的時候不那樣清楚明白。葉先生不是教授么?口吃怎么當教授?這一點兒都不奇怪,我見過的好幾位科學工作者生活中都有一點口吃,但是在講台上卻侃侃而談,看來無非“不緊張”這三個字。
談愛情的時候,很少有人不緊張,教授也罷。
另一條是王蒂瀲女士一直傾向找一個身材較為高大的伴侶,周培源先生恰好是又高大又英俊。葉企孫先生雖然英俊卻不夠高大,於是……
這件事的真偽依然不得而知,然而,周先生夫婦,確實是中國學術界的模範夫妻,假如葉先生有靈,顯然也會為他們而感到欣慰吧。
年齡?年齡對當時的學者來說不是大問題。先成名後成家是他們的傳統,周培源開始談戀愛時,也已經二十八歲了。
同樣的還有關兆直先生。關先生有“紅色數學家”的美譽,事母至孝因曾見惡媳欺負婆婆,所以一心想找一個能夠真正體貼母親的妻子,加上先成名後成家的傳統,其結婚的時候已經四十有餘。結果卻是出人意料,關夫人不但才貌雙全,而且比關先生小了二十歲。在當時社會,對夫妻居然相差二十歲,一些人的看法頗有類似今天對楊振寧先生晚年婚姻的看法,然而關先生夫婦始終相敬如賓,恩愛非常,最後大家也信服了,還為二人祝福。看來愛情沒有年齡區別,倒也有些道理。
文學界有金岳霖先生為了林徽因女士終生不娶,理科就算能出一個在兩個學部委員之間作選擇題的女士,有什麼稀奇?
然而,周先生為何被稱作當時數理化學部帥氣第三呢?
原因是當時數理化學部的學部委員們都是配汽車待遇的,其中頗有幾位風流瀟灑,帥氣沖霄漢的人物。周培源先生是代表之一,的確很帥,但是還有兩位比他更帥的。
排名第二的,是錢三強。
娶了個工科美入
錢三強先生被認為數理化學部的第二帥,大約和評價人的立場與審美觀有關係。
這裡說的“帥氣”,指的是什麼呢?老先生解釋說,那叫——氣派。
氣派這個東西,並不是架子,像周培源先生,錢三強先生,走在哪兒都如同鶴立雞群,這就是氣派。
也有的雖然看來並不氣派,但大家都怕他,比如錢學森先生。
錢學森先生是很有意思的人,前幾天電視裡播放國家領導人看望耄耋之年的錢先生,有數理化學部的老人一看就感慨萬分。因為錢先生住的,還是五十年代在中關村住的那所老房子。五十年代錢先生的房子很不得了,是國家專門撥給,帶警衛的。而今天看來,這所房子雖然有四五間屋,但每個房間都很小,住了五十年,錢先生的房子早已經是地地道道的陋室。先生身肩國家要職與民族重任於一身,名揚四海,晚年不過爾爾。
在我看來,這就叫做——清白。
在數理化學部,錢先生這個從美國回來的大科學家,雖然待人和藹親切,卻有很多人怕他。
怕他的,大體都是後來我國科技界的棟樑人物。
為何怕他?只因為這位錢先生待人溫和,待學術卻一針見血,毫不留情。
 在數理化學部擔任秘書的這位老先生舉了個例子。一次,在某個學術交流活動中,一位副研究員在台前給大家講自己的成果。
當時科學院的副研究員可不是好惹的,比如,新華社1978年2月21日向全國報導:“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青年數學家張廣厚在函式理論研究中又獲得具有世界水平的重要成果。張廣厚成功地找到了整函式或亞純函式的虧值、漸近值和茹利雅方向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這位早已因為張楊定理而蜚聲中外的“青年數學家”,當時就不過是副研究員而已。所以,現在弄個正教授未必頂得上當時的一個副研,主要還是因為選拔和培養機制的不同,畢竟現在教授的數量比當年副研多了百倍不止。
這位副研究員在黑板上寫算式,內容很深奧,總之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長江黃河,密西西比。看得當時大學畢業不久的老先生目眩神迷。
錢學森先生也來了,就坐在後排,靜靜地聽。聽到後來,眼看算式已經快出了黑板,錢先生忽然拍了一下座椅的扶手,站起來,指著那位副研究員的鼻子道:“你啊,這是狗咬尾巴!”
一句話出口,副研究員的臉騰就紅了……
等人都散了好久,老先生細細地品味黑板上的算式,才算明白了錢先生的意思。
狗咬尾巴——轉圈子啊。
所以,很多人當時都怕錢學森先生,雖然他並不像另一位錢先生那樣有氣派。同樣貌似溫和但讓未來棟樑之材們害怕的還有一位,則是中科院物理所所長黃昆。
錢三強先生被認為有氣派,是因為他長期和軍人一起工作,養成了一種獨特的軍旅與儒雅相結合的風度。錢先生帥氣出名,還因為他與夫人何澤慧女士珠聯璧合,交相輝映。有趣的是,錢先生的夫人何澤慧雖然是公認的美人,但當時給人的印象卻是——“錢三強先生很氣派,他太太何澤慧則有些邋遢……”
怕我聽錯了,再問,回答還是——“邋遢。”
何女士不是美人么?怎么會邋遢?
……

書摘與插圖

(圖)《讀庫0804》《讀庫080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