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中國傳統學術,經歷清後期的低迷徘徊之後,從清末民初起,湧現出了一批大師級的學者。他們以淵深的國學根底,融通中西,不僅擘劃了學術研究的新領域,更開創了一種圓融通博且富於個性特徵的治學門徑與學術風範,而後者也正是當今學術界,經歷了十幾年的曲折後出現的“世紀回眸”熱潮所尤為心儀的核心問題。本叢書輯取其中尤具開創性而篇幅不大者,並約請當今著名專家為之導讀,不僅梳理其理論框架,剔抉其精義要眇,更著重揭櫫其學術源流、歷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當時特定的情境與心態,從而在幫助讀者確切理解原著的同時,凸現大師們的學術個性。相信這一設計,會比單出原著,或籠統抽繹當時學風特點,來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範後世的經典之作,導讀為鞭辟人里的精賅之論,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也許是本叢書有別於坊間同類叢書不可替代的特點而彌足珍藏。漢人將庋藏要籍的館閣比作道家蓬萊山,有“漢家石渠閣,老氏蓬萊山”之稱,後世遂稱藏書閣為“蓬萊閣”,因借取而為本叢書名。

基本信息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學術,經歷清後期的低迷徘徊之後,從清末民初起,湧現出了一批大師級的學者,梁啓超即為其一。本書中,梁啓超在論述中國學術思想變遷時,刻意突出了反對思想一統而主張學術自由的主線。……與批判學術專制相同,對文化交融的禮讚也成為貫穿全書的另一條主線。該書縱貫全史的視野,配以分章分節的體例,綱目清晰,史論互證,分而不散,合而不亂,新意迭出,引人入勝。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本書目錄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導讀 夏晚虹
第一章總論
第二章胚胎時代
第三章全盛時代
第一節論周末學術思想勃興之原因
第二節論諸家之派別
第三節論諸家學說之根據及其長短得失(闕)
第四節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比較
(甲)與希臘學派比較
(乙)與印度學派比較(闕)
第四章儒學統一時代
第一節其原因
第二節其歷史
第三節其派別
第四節其結果
第五章老學時代
第六章佛學時代
第一節發端
第二節佛學漸次發達之歷史
第三節諸宗略紀
第四節中國佛學之特色及其偉人
第七章(闕)
第八章近世之學術(起明亡以迄今日)
第一節永曆康熙間
第二節乾嘉間
第三節最近世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文章節選

第一節其原因
儒學統一雲者,他學銷沉之義也。一興一亡之間,其原因至頤至雜。約而論之,則有六端:
天下大亂,兵甲滿地,學者之日月,皆銷蝕於優皇擾攘之中,無復餘裕以從事學業。而霸者復肆其殘忍兇悍之手段,草�S而禽稱之。苟非有過人之精神毅力,則不能抱持其所學,以立於此夢亂暗黑之世界。故經周末兼併之禍,重以秦皇焚坑一役,而前此之道術,若風掃落葉,空卷殘雲,實諸學摧殘之總原因,儒學與他學共之者也。此其一。
破壞不可以久也,故受之以建設。而其所最不幸者,則建設之主動力,非由學者而由帝王也。帝王既私天下,則其所以保之者,莫亟于靖人心。事雜言龐,各是所是而非所非,此人心所以滋動也。於是乎靖之之術,莫若取學術思想而一之。故凡專制之世,必禁言論、思想之自由。秦、漢之交,為中國專制政體發達完備時代;然則其建設之者,不惟其分而惟其合,不喜其並立而喜其一尊,勢使然也。此其二。
既貴一尊矣,然當時百家,莫不自思以易天下,何為不一於他而獨一於孔?是亦有故。周末大家,足與孔並者,無逾老、墨。然墨氏主平等,大不利於專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於干涉:與霸者所持之術,固已異矣。椎孔學則嚴等差,貴秩序,而措而施之者,歸結於君權;雖有大同之義,太平之制,而密勿微言,聞者蓋寡;其所以乾七十二君,授三千弟子者,大率上天下澤之大義,扶陽抑陰之唐言,於帝王馭民,最為適合,故霸者竊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漢高在馬上,取儒冠以資溲溺;及既定大業,則適魯而以太牢祀矣。蓋前此則孔學可以為之阻力,後此則孔學可以為之奧援也。此其三。
然則法家之言,其利於霸者更甚,何為而不用之?曰:法家之為利也顯而驟,其流弊多;儒家之為利也隱而長,其流弊少。夫半開之民之易欺也,朝四暮三則眾狙喜,且答且治則群兒服。故宋修《太平御覽》以彀英雄,清開博學鴻詞以戢反側,蓋逆取順守,道莫良於此矣。孔學說忠孝,道中庸,與民言服從,與君言仁政,其道可久,其法易行;非如法家之有術易以興、無術易以亡也。然則孔學所以獨行,所謂教競君擇,適者生存,亦天演學公例所不可逃也。此其四。
以上諸端,皆由他動力者也。至其由自動力者,則亦有焉。盈虛消長,萬物之公例也。以故極盛之餘,每難為繼。彼希臘學術,經亞里士多德後而漸衰;近世哲理,經康德後而稍微。此亦人事之無如何者矣。九流既茁,精華盡吐;再世以後,民族之思想力既倦,震於前此諸大師之學說,以為不復可加,不復可幾及,故有因襲,無創作,有傳受,無擴充,勢使然矣。然諸家道術,大率皆得一察焉以自好,承於前者既希,其傳於後也亦自不廣。孔學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先師雖有改製法後之精神,在後學可以抱殘守缺為盡責。是故無赴湯蹈火之實力,則不能傳墨學;無幽玄微妙之智慧,不足以傳老學。至於儒術,則言訓詁者可以自附焉,盲校勘者可以自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