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齋集》

《誠齋集》

《誠齋集》 別集。南宋楊萬里(號誠齋,諡文節)作,其子長孺編。一百三十三卷。凡詩四十二卷,賦三卷,文八十七卷,附錄一卷。有《四部叢刊》影印宋鈔本。又有清楊雲采校刻《楊文節公詩集》四十二卷。

誠齋集

《誠齋集》 別集。南宋楊萬里(號誠齋,諡文節)作,其子長孺編。一百三十三卷。凡詩四十二卷,賦三卷,文八十七卷,附錄一卷。有《四部叢刊》影印宋鈔本。又有清楊雲采校刻《楊文節公詩集》四十二卷。

楊萬里的詩作今存4200餘首,其中有不少作品內容比較充實。從他的第一部詩集《江湖集》開始,便寫下了一些關心國家安危的作品。如《讀罪己詔》,對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變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龜閣學》,對□黨得勢、忠良被逐表示憤慨;《故少師張魏公輓詞》,對愛國名臣張浚抱恨以歿深表痛惜。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憂愧悲憤,發而為詩,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絕句》:"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原為宋朝版圖,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即是天涯,南北人民,失去了往來的自由。詩人撫今追昔,百感叢集,即景抒懷,比興互陳,達到了他所追求的"詩已盡而味方永"(《誠齋詩話》)的藝術境界。此外,象《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的"白溝舊在鴻溝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霽曉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以及《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篇,同樣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
楊萬里還寫了一些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詩,如《竹枝歌》7首寫舟人縴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勞細雨送殘更?知儂笠漏芒鞋破,須遣拖泥帶水行!"對辛苦勞役的下層人民表示關切。《圩丁詞十解》是他路過當塗看到圩丁築堤而寫的,目的在於"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勞",詩中以讚賞的態度描繪了水利工程給人民帶來的好處;《插秧歌》則描寫了農民在雨中緊張勞動情景。象"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未送太倉新玉粒,敢先雲子滑流匙"(《至後入城道中雜興》)以及《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農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楊萬里詩歌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比較有特色。他的詩初學江西詩派,《江湖集》自序說:"予少作有詩千餘篇,至紹興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他的第二部詩集《荊溪集》自序中說他初學江西,又學陳師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絕,後來還學過晚唐詩,直到51歲時,才"忽若有悟"。跳出步人後塵的路子,自辟蹊徑,面向大自然尋找詩意:"步後園、登古城,採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後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詩》中寫道:"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由師法前人到自築詩壇,由在書本中尋詩到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發現寫詩的材料,使楊萬里的詩終於擺脫了江西詩派脫離生活、摹擬古人,只在字句韻律上著意鍛造的風氣,形成了獨具特色、對後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
誠齋體的形成,與楊萬里所提倡的"活法"有關。"活法"原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作者呂本中提出的,意在"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夏均父集序》)。楊萬里的"活法"也包含這個意思,但立足點則是師法自然。他的詩友張□說:"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即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攜楊秘監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跳騰踔厲,追攝造化,善於捕捉稍縱即逝、轉瞬即改的自然情趣,並用生動、活潑而又富有變化的語言表現出來,這就是楊萬里的"活法"。
與此相應,誠齋體的突出特點就是善於巧妙地攝取自然景物的特徵和動態。如《曉行望雲山》:"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突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過寶應縣新開湖》:"天上雲煙壓水來,湖中波浪打雲回。中間不是平林樹,水色天容拆不開。"都寫得新穎、活潑,很有情趣。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景物的"活"來表現意趣的"活"。如《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這類詩大都想像豐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表現手法也同樣活,一筆一轉,一轉一境,令人目不暇接。
誠齋體的另一特點是幽默詼諧。大自然的一切,大而日月山川,小而蜂蝶花木,無不收拾入詩,並且涉筆便有諧趣,以至姜夔有"處處山川怕見君"的戲語。《嘲蜂》《嘲蜻蜓》《嘲稚子》、《嘲星月》、《戲筆》等,都富有幽默感。有些詩,還能於詼諧中寓諷刺之意和激憤之情,如《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篙師只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卻被驚湍鏇三轉,倒將船尾作船頭。"至於《嘲淮風》:"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捲起浪頭山!"《觀蟻》:"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嘲諷之意,更灼然可見。
語言平易淺近,自然活潑,適當選擇、熔煉俗諺口語入詩,這是"誠齋體"的又一特點。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詞、押險韻、造拗句,顯然是一種大膽的解放。《竹枝歌序》稱隱括縴夫舟人"吟謳嘯謔"而為歌,可見他對民歌的語言形式也有所吸收。如《檄風伯》中寫與風神相戲:"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為我霽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很能體現誠齋體的各項特點。
楊萬里在當時與陸游、范成大等齊名,在南宋詩壇聲譽甚高,並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詩人的推許(劉祁《歸潛志》卷八)。但楊萬里詩歌在內容上比陸、范要遜色一些:其關心國事的作品遠不及陸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趕不上范成大的深刻,數量上也少得多。採用"活法"無微不至地"斧藻江山,追逐風月",這是楊萬里的主要成就所在。"誠齋體"在造意、選材和風格上雖有獨創性,但由於題材的瑣屑細小,以致境界不甚開闊,加之他有時過分追求趣味性、"信手"、"走筆",致使一些詩作缺乏必要的藝術概括,草率成章;語言有時也不經選擇,隨便運用,以致後人有"佻巧"、"油滑"之譏。他的七言絕句對南宋中後期的江湖派詩人及清代的郭□等人影響較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