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覺醒》

《設計的覺醒》

《設計的覺醒》是由作者田中一光著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設計的覺醒》是日本設計教父,無印良品的締造者田中一光與設計相對三十年的所感。設計的職能是什麼,設計工作如何在社會中發生作用,有怎樣的解決的方式?《設計的覺醒》帶我們回到現場,跟著田中一光詼諧優美的文字,以細緻敏銳的觀察,感受工作與生活間無處不在的設計意識。

日本設計崛起的時代熱風、“無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誕生、年輕設計師職業敏感的養成、著名品牌背後的設計故事……停下手中的忙碌回頭思考,覺醒的,也許不止是設計。

編輯推薦

《設計的覺醒》作者田中一光說:二十一世紀無法迴避對上世紀的反省和挽救之責任。設計也無法脫離“環境的再生”、“消費-使用-丟棄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復甦”這三重考量而存在。當理想的藍圖在近代都市的延長線上慢慢消失,某種怪誕的宗教就開始在人們荒蕪的心靈中悄悄潛入。

圖書前言

在《設計的覺醒》這本書里,田中一光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說了他這一生設計思考的覺醒過程
田中一光的設計歷程可以說是完整契合了戰後日本設計的發展歷程,個人才能完好結合了時代機遇,他用近六十年的時間,賦予了“日本平面設計”明確的方向性。1950年代中期,田中一光以“手法可以借鑑,概念決不混搭”的明晰理念,把日本傳統造型的基本元素整個重新梳理了一遍,用“純粹平面,純粹二維,純粹造型”的樣式向世人宣告:“新時代的日本設計造型現在誕生了。

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鼎盛期,針對大眾過剩消費帶來大量浪費的社會現實,田中一光敏感地覺察到設計可以介入大眾生活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作用,從日常角度人手,倡導“資源循環再利用”,為企業提供了將設計轉化為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方法,更從基本觀念人手向社會灌輸了“合適就好”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影響力隨著“無印良品”企業的不斷壯大,繼任者原研哉與時代並進的廣告更新,其範圍還在持續擴大。可以說,與那些海報作品相比,由田中一光一手策劃和締造的“無印良品”才是他生最好的代表作,它實現了他提倡的“設計定要向社會發言”的理想。

精彩書摘

我第一次出國是在1960年。對於來自貧困時期的日本年輕人來說,當時的美國文化是再耀眼不過了。從縱橫發達的高速公路、藍天下高聳鮮明的建築群,到陳列滿各式商品的超級市場、自動烘乾機、投入硬幣就會滾出商品的自動販賣機,以及一人份的袋裝茶等。所有這些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東西,那時的我都一一地仔細觀察過,並拍下許多的照片。例如在紐約住宅區的街頭被遺棄的嶄新家具,以及在大雪的日子裡溫暖的室內只需穿一件T恤的留影等,都是些反映現代文明的照片,足以讓當時在國內的朋友們感到驚訝。
可是不知不覺地,日本也已經發展成了那樣的國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家生活在物質極度豐富的社會中,伴著對消費和舒適的欲望,每天生產出小山一般的垃圾,不斷地填平著城市的港灣。
也許與我的年紀有關吧,如果將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啟蒙當作是日本設計的第一幕,那么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洗鍊就是第二幕,而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紀則是第三幕。契訶夫的《三姐妹》雖然是伴著“去莫斯科去莫斯科”的台詞落幕的,但莫斯科象徵的理想形象已經消失。在享受著紐約的摩天大樓和東京的高科技生活的天際線上,我仿佛看不清二十一世紀的輪廓。
我感到,無論是設計,還是消費態度,在二十一世紀都會有很大的轉變。那種認為“永遠光滑閃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的美感意識,連同“稍微有細小劃痕就退貨或丟棄”的消費觀念,在二十一世紀都將面I臨巨大的轉變。
非必要的改版換代,每季必發的時尚新品,以及在本質上缺乏創新的新商品開發等,總讓我覺得其中的思想已落後於今天的時代。與快速消費的嶄新商品相比,如今的人們已漸漸發覺,品質好壽命長的商品更具有美感。對於適合自己並陪伴自己度過了一段時間的物品,人們總是會賦予更多的偏愛並從中感到精神層面的滿足。

圖書目錄

目錄序
第一章
無印良品考
我的二十一世紀
“傳達”與“記錄”的分離
海報的昌盛
文字與設計
圖案與設計
單純化與設計
海外聲譽漸高的日本廣告和設計
東方與西方的黃金感覺
一次性紙杯
用眼睛去發現森林
永遠的琳派
宗達與設計
紋樣美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