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原》

《解讀中原》是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介紹性讀物,主要是介紹九州中心的河南,本書於2001年發行。

解讀中原 內容簡介

河南,居中九州中心,故稱中原。在這塊面積只有1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不足1.6%的土地上,卻養育了全國; 十二分之一的人口。她邁著沉重的步伐在歷史的隧道中穿行,走到今天,給人們帶來說不盡的話題……知中原者知天下。人們走近河南,總會感到震撼。本書從各個方面解讀河南,從中我們可以真實而全面的了解河南。

解讀中原 本書目錄

第一章 河南成了全國的“焦點”
 一、非議滾滾“夾擊”中原
 二、河南“段子”風靡全國
 三、尷尬的河南人
 四、河南人拍案而起
 第二章 回放河南
 一、河南曾經很輝煌
 二、河南為什麼落後了
 第三章 河南並沒有躺著活
 一、從廢墟中站起來
 二、為改變自下而上環境而奮鬥
 三、由農業強省向經濟強省邁進
 第四章 河南不服氣
 一、造假不是河南的專利
 二、河南人刁滑嗎?
 三、河南商人怎么了?
 四、“瞎子坐火車”的故事還要講多久?
 第五章 想想世界怎樣看中國
 一、都是“第三世界”
 二、都是出門受氣
 三、都是“農民”
 四、都是“靶子”
 五、都是蒙著“紅蓋頭”
 第六章認識河南人
 一、有些特點和別人差不多
 二、有些特點表現更明顯
 三、與外省人的區別在哪裡?
第七章 河南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慢半拍”的問題
二、“推不動”的問題
三、急功近利的問題
四、農民利益的問題
五、標準不高的問題
六、科技薄弱的問題
七、殺富不濟貧的問題
第八章 河南需要甩掉四大包袱
一、文化包袱
二、人口包袱
三、中心地域包袱
四、政治包袱
第九章 河南不再沉默
一、 河南啟動“形象工程”
二、農村工作隊與“形象”何乾?
三、“仙人”指路
四、“民間內參”
後記

解讀中原 文章節選

第一章 河南成了全國的“焦點”
河南人常常驕傲的說: 
河南是全國第一兵源大省,解放軍數百萬雄師,十分之一是河南人。全軍八分之一的飛行員出自南陽。這是我們對國家安全的重大貢獻。
河南出了鄧亞萍、鄭海霞、劉國良、巫蘭英……都是體壇國手。
河南出了姚雪垠、魏巍、二月河、張一弓、李佩甫、張宇、周大新、閻連科、劉震雲……都是文壇高手。
河南出了許世友、李德生、楊靖宇、彭雪楓……都是威風凜凜的戰將。
河南有新聞界泰斗穆青,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
河南出了王永民,他發明了五筆字型,被稱為當代畢升……
河南有全國著名的商城鄭州市,亞洲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漯河市以及許繼集團、新飛電器、集安玻集團……都是披風斬浪的“航空母艦”。
河南的雙匯火腿腸、大螢幕廣場彩電、蓮花味素……都是走俏天下的名優產品。
河南的小吃名揚天下,糊辣湯、鉿餉面、燴麵、水煎包漿麵條、桶子雞……都讓人百品不大厭。尤其是開封的小吃夜市具有數百年的歷史,至今招盡天下客。
很奇怪,河南的萬般驕傲似乎總是被外人遺忘,他們容易記起的總是那些無論如何也使河南人驕傲不起來的事情。

河南段子
 段子二: 董存瑞炸碉堡
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解放後曾上了中小學生課本。董存瑞是革命英雄主義的典型,他手擎炸藥包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根植在幾代人心中。然而近幾年,各地卻在盛傳新的“版本”。
解放戰爭時期,董存瑞所在班承擔了炸毀敵人碉堡,為部隊開闢通路的艱巨任務。由於碉堡周圍敵人的火力很猛,招待這一任務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然而董存瑞所在班的同志們顯得英勇無畏,人人爭著炸碉堡。眼看大家爭執不下,班長斷喝:“別爭了!我是共產黨員,是一班之長,這個任務我來完成!董存瑞隨我去。”
班長和董存瑞抱起炸藥包大義凜然地走了。反覆觀察,班長發現能夠炸年敵碉堡的最好位置只有一處,卻沒有放炸藥包的地方。完不成任務,誤了大部隊的行動肯定要被槍斃,而完成任務只有一個辦法:手擎炸藥包炸碉堡。這無疑也是死路一務。班長靈機一動,馬上對董存瑞說:“你留下,我去找個棍子,好把炸藥包綁上去。”
班長一去不復返,總攻的時間眼看要到了,董存瑞還是見不到班長和棍子,這才意識到上當了,正在著急,衝鋒號響了,總攻開始了。董存瑞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手擎炸藥包拉烯導火索,並大叫一聲:“同志們,再別上河南人的當呀!”――因為班長是河南人。
(以董存瑞為載體編造的這則故事,核心只是為了說明:河南人愛騙人,一不小心你會小當,與河南人打交道千萬要小心!)
 段子四:河南人民是救星
 那年山西假酒大案毒死不少人,激怒了中央領導。有批示:嚴查!
 河南人聞知此事,笑話起山西人:一窩子笨蛋,連假酒都不會造。事先找咱請教請教,多摻些水不就出不了人命了嗎?
 案中的山西人也後悔:說是從河南找個師傅吧,老怕花錢;錢倒是省了,命怕要賠了。
 為了保命,案中要犯請來高人指點。高人說,案情太重了,中央領導又有批示,死刑是躲不過的。只有一線希望,或許能死裡逃生。
 案中要犯頓時一震,催問其詳。
 高人說,找關係,花些錢,先把戶口改成河南籍,然後要求在河南執行死刑。
 要犯一聽又泄了氣:這叫什麼招呀,在河南執行不照樣是吃槍子兒嗎?
 高人說,你們有所不知,前幾年報上經常登,河南的農藥有假,要尋死的農婦喝了一大瓶滴滴畏竟毫髮未傷;屠夫買把新刀殺豬,一刀下去不見血,刀卻斷了,原來是塑膠的,想想看,難保子彈也有假呀,這就叫一線希望,只能這樣磁磁運氣嘍。
 事實是戶口是改不了的,死刑也躲不過,河南的子彈也假不了。編造者無非是說明:在河南,什麼東西都有可能是假的,遇到假貨反而因禍得福。這樣的諷刺夠狠。
 有關河南的段子還有許多,儘管內容五花八門,異常“豐富”,而實質大同小異:挖苦河南人,以此為樂。這種對河南“妖魔化”的攻擊實在讓河南人難以接受。

解讀中原 作者介紹

張向持 河南寶豐縣人,現為解放軍報社編輯。曾發表過《中國菸民》、《酒歌》、《黃牛千里行》、《中國打擊鐵路匪盜紀實》等中長篇報告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