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稼》

《觀稼》是明朝詩人王守仁所作詩詞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觀稼 

【創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觀稼

下田既宜稌①,高田亦宜稷②。

種蔬須土疏,種蕷須土濕。

寒多不實秀,暑多有螟③。

去草不厭頻,耘禾不厭密。

物理既可玩④,化機還默識。

即是參贊功⑤,毋為輕稼穡。

作品注釋

①稌(tú):水稻一類的作物。

②稷:中國古代的作物。《廣雅蔬證》釋為:“現人為之高梁。”

③螟蟘(mínɡtè):吃苗葉的害蟲。

④物理:事物的道理。

⑤參贊功:參,參與。贊,輔佐。功,工作、事業。與前一句的意思結合起來看,其意是知曉事物變化的規律,就能夠參與輔佐治理國家。

作品譯文

地勢低的田宜種稻,地勢高的田好種稷。

種蔬菜須土質疏鬆,種蕃薯須土壤濕潤。

氣候寒冷莊稼不會開花結果,天氣太熱又會惹來螟蟲棉蟲。

除草不要嫌次數多,栽種時要做到密植。

事物的道理可以理解,變化卻需要用心研究。

就如同要擔當輔佐治理國家的重任,就不能輕視種莊稼的小事。

作品簡析

詩人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對於農事卻作了深入的研究,這件事本身就反映了詩人寬廣的胸懷、遠大的抱負,不輕視種莊稼這樣的小事,而且把它上升到是觀察了解世間萬物的重要途徑上,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全詩觀察入微,用詞平易,由表及里,由寫農事而進到“玩物理”,曲盡其妙。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二十八歲參加禮部會試,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廣東等地爆發民亂,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啟用,並平定了寧王等叛亂,立下赫赫戰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傳習錄》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學說的集大成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