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

《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

《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五四”時期有重大影響的上海《民國日報》副刊。《民國日報》是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為了進行反對袁世凱的宣傳而創辦的報紙;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後,正式成為改組後的國民黨的機關報。

《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

正文

“五四”時期有重大影響的上海《民國日報》副刊。《民國日報》是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為了進行反對袁世凱的宣傳而創辦的報紙;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後,正式成為改組後的國民黨的機關報。
五四運動影響下,《民國日報》於1919年6月16日創辦副刊《覺悟》,每日一期。1924年8月起,《覺悟》每周出“非基督教特刊”(非基督教大同盟機關刊)一次(1925年3月停刊);12月起,每半月出“社會科學特刊”(武昌師範大學歷史社會學研究會編輯)一次(1925年6月停刊)。
1919年 6月至1925年夏,《覺悟》由邵力子主編。《覺悟》從創刊時起就表現了比較徹底的民主主義思想;1920年陳望道參加編輯工作,《覺悟》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具有了初步的社會主義傾向,在揭露軍閥黑暗統治,報導和支持進步文化運動、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介紹俄國革命和蘇俄建設,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方面,起了較大作用。與此同時,《覺悟》在“兼容並包”的社會思潮影響下,也不加批判地介紹了杜威實驗主義、新村主義及羅素、杜里舒的唯心主義哲學。
從1920年起,《覺悟》辟“隨感錄”、“詩”、“小說”、“劇本”專欄,發表了大量文藝著譯,成為“五四”時期新文藝的主要陣地之一。《覺悟》發表的邵力子、施存統、陳望道、劉大白等人的隨感錄,和《新青年》的“隨感錄”互相配合,成為抨擊封建主義、進行思想啟蒙的重要武器,形成了現代雜文的戰鬥風格。《覺悟》的詩歌、小說、戲劇作者,除早期共產黨人沈玄廬、施存統、張聞天、沈澤民、瞿秋白、李偉森、方誌敏、陳毅等外,主要是魯迅文學研究會作家,先後有徐蔚南、孫俍工、劉大白周作人、夏丐尊、趙景深、潘垂統陳醉雲王世穎、許傑等;此外還有胡適、胡懷琛、陳德徵、孫席珍、何植三、汪原放、魏金枝、吳祖襄(吳組緗)等。作品大都具有現實主義傾向,表現了下層人民的不幸、時代的動盪和知識分子對革命的追求與苦悶。1925年 2月13日《覺悟》發表趙麟譯列寧《托爾斯泰與當代工人運動》,這是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經典著作之一。1924年11月《覺悟》先後出版兩期《文學專號》,由共產黨人沈澤民、蔣光慈等組織的革命文學團體“春雷社”主辦,發刊宣言公開宣布“我們是些無產者”,“我們的筆尤要為窮人們吐氣”;同年6 月發表的沈澤民《文學與革命的文學》強調文學家必須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並從文藝“是生活的反映”的唯物論反映論出發,號召作家“走到無產階級里去”、“親身參加”工農鬥爭實踐;《覺悟》還先後發表了蔣光慈的《莫斯科吟》、《哀中國》等歌頌十月革命、反抗帝國主義軍閥統治的革命詩歌;上述理論和創作反映了中國無產階級文藝思想和文學創作的萌芽。

《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
1925年 7月,《覺悟》發表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政治傾向開始變化;同年12月西山會議後,《民國日報》由葉楚傖等國民黨右派分子掌握,《覺悟》隨之全面右傾,在讀者中的影響也日趨縮小。1931年12月31日《覺悟》終刊。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