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

《見證》

《見證》是由溫克·布雷森導演,萊昂·魯塞夫、alma prica、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主演的一部克羅埃西亞劇情電影。影片於2003年7月20日發行,片長90分鐘。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為法國新生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薩科齊素有 小拿破崙 之稱,始終飽受爭議。在本書中,薩科齊首度面向公眾坦誠披露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心路歷程,回應了政敵的攻擊。書中薩科齊以主要當事人的身份對“清泉事件”、2005年法國郊區危機、與席哈克總統的恩恩怨怨、與前妻賽西麗亞的第一次婚變等轟動一時的事件首次做了完整披露,以及他以“決裂”、“建設”面目宣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政治理念。

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2005年9月,我在人民運動聯盟舉辦的夏季大學上發表講話,第一次談到了"決裂"問題。當時,許多朋友和某些顧問對我開始提出決裂這個主張感到大吃一驚。此情此景,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其實,這些朋友和顧問的反應已在我的預料之中。由於經常深思熟慮,我覺得,決裂已成為一個明顯的事實,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件新鮮事和一個意外

薩科奇自述《見證》的譯者的話

2006年7月中旬,戴黨"人民運動聯盟"主席和法國內政部長尼古拉·薩科奇在巴黎XO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著的自述《見證》。此書在席哈克總統生涯的最後一個國慶節之際出版,初版就印了13萬冊,對面臨2007年總統選舉前景的法國政壇產生了重大影響。

薩科奇是在同年4月動筆寫作這部自述的。1955年1月28日,薩科奇生於巴黎,出生在一個父親是匈牙利移民、母親是希臘猶太人後裔的移民家庭。1973年在巴黎農泰爾大學上法律專業,並參加戴黨"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1976年,席哈克新建戴黨"保衛共和聯盟",薩科奇出任戴黨青年組織的顧問。在長達30年的艱難歷程中,歷任戴黨青年運動負責人、負責全國青年事務的全國書記、政府預算部長、戴黨總書記和代主席、內政部長、財政部長、內政部長和席哈克在2002年新建戴黨"人民運動聯盟"主席等職。其寫作動機是要講述自己的人生,特別是講述他在2002年至2006年期間擔任法國內政部長和經濟部長的政績,並且在面臨2007年總統選舉的前景下,同法國人民進行直接的對話,讓法國人民進一步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以便在戴黨的強大支持下奪取2007年總統選舉的勝利。

薩科奇作為未來的戴黨總統候選人,是用其《見證》來拉開其競選總統運動序幕的。這的確是法國文壇上一部罕見的總統自述。其基本內容如下:《導言》闡述他的行動哲學。第一章著重講述了他在2002年席哈克蟬聯總統後出任拉法蘭政府的內政部長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和傑出的政績,以及他在內政部長任期內所身體力行的工作方法和作風等。第二章著重講述了他在2004年出任拉法蘭政府的財政部長所經歷的大事和主要政績,以及他在歐盟建設和借鑑美國成功經驗的觀點等。第三章著重講述了他在2005年擔任德維爾潘政府內政部長的重要經歷和政績,其中包括治理2005年11月郊區危機的政績,以及他的思想發展和受到諷刺打擊的經歷等。第四章著重講述了他對法國社會經濟模式的質疑,對席哈克的停滯主義的抨擊,以及對社會黨的35小時工作周等社會計畫的批判等。第五章著重講述了他對第五共和國政治體制方面的重要主張,尤其是針對法國現狀主張加強議會的權力,把議會改造成制衡行政權的"反權力"。第六章著重講述德維爾潘政府2006年4月所經歷的"首次雇用契約"危機,以及他同席哈克的關係問題等。第七章著重介紹了他就2007年總統選舉提出的"決裂"綱領,不點名地抨擊了席哈克停滯主義的內外政策,指出了今後法國改革的方向。《結束語》則闡述他心目中的法蘭西的美好未來。

歸納起來,薩科奇自述的基本思想有三點:第一,講述他在2002年至2006年期間,先後擔任內政部長、財政部長、內政部長以及戴黨主席的活動和政績,以及他在清泉事件中經歷的事實真相和他對家庭婚變的內心感受。第二,抨擊席哈克總統實行的停滯主義和有關內外政策,批判若斯潘政府1997年至2002年的五年執政和社會黨的競選計畫。第三,提出以"決裂"為旗號的改革思想,以及國內外一系列新政策,以此為他未來的2007年競選綱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薩科奇在自述中通過夾敘夾議的方法,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其治國方略。據譯者的初步理解,其基本國策是,在指導思想上,強調要堅持戴高樂主義,堅持第五共和國憲法,同時要同席哈克奉行的停滯主義實行"決裂";在政治上,強調要實行互助和責任的相結合,反對總統專權,主張修改憲法,加強議會兩院的權力,使之成為同行政權(共和國總統和政府總理)制衡的一種"反權力";在經濟上,強調要實行有調節的自由主義,反對若斯潘政府實行的35小時工作周,提倡多乾多得;在社會政策上,強調最好的社會模式是人人就業的模式,主張要改革法國的社會模式,實現社會保險的收支平衡;在外交政策上,強調要法國在歐盟建設中占首要地位,主張成立由法德英意西組成的、在歐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五大國集團,進一步加強法美關係,發展同非洲的優先關係,確保法國的核大國地位等。

因此,薩科奇所著的《見證》有助於他顯示一位堅定信奉戴高樂主義、久經政壇考驗、在社會治安和經濟領域裡為法國做出重要貢獻、並以其務實精神和雷厲風行的作風深孚眾望的右翼政治家的形象,也有助於法國人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這位二戰後誕生和崛起的法國新一代政治家。正是由於這個緣故,2007年5月6日,52歲的戴黨總統候選人薩科奇以53·06%比46·94%的得票多數擊敗了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塞戈萊娜·羅亞爾女士,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六位總統,法蘭西歷史上的第二十三位總統。5月16日,薩科奇入主愛麗舍宮,見證了他長達30年的政治生涯的成功和夢想成真。

毫無疑問,翻譯薩科奇的自述《見證》對於中國人民認識法國新總統薩科奇來說,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首先,通過薩科奇的自述,我們可以看到薩科奇這位移民之子熱愛法蘭西和服務法蘭西的30年艱難歷程,看到這位新一代政治家呈現的強人形象和敢想敢幹、言必信信必果的務實風格,看到這位戴黨主席在入主愛麗舍宮之前,高舉"決裂"的旗幟進行改革和建設一個現代法蘭西的雄心壯志,以及他在國際舞台上繼續弘揚戴高樂主義、發揮其大國作用的堅強意志。其次,我們還可以從側面去了解近年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歷史進程。薩科奇是一個堅定的、個性很強的戴高樂主義者,他多年來的思想發展和政府活動,他在執政方向上同右翼總統席哈克的分歧和鬥爭,他同包括若斯潘總理在內的社會黨人的政見分歧,他對2007年總統選舉提出的競選綱領,所有這一切都集中地反映了席哈克第二任總統執政時期的艱難和戴黨內部的激烈鬥爭歷史。

第二部分

一切都應當引導法美兩國相互理解、相互融洽和相互幫助。但是,實際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法美關係是冷淡的--如果說不是冰冷的話。我是第一個承認美國人絕對不是這樣冷淡的法國人。在我看來,美國人傾向於認為自己在善的陣營之中,因此所有的其他人都在惡的陣營之中;美國人對我們這個世界缺少好奇心和興趣,其中許多人認為,這個世界延伸到美國的邊界時為止;美國人相信,他們永遠是世上最好的。凡此種種都會使人正當地感到美國討嫌

七、 要使學校同社會進步和解

最後,我想談談如何看待在國民教育領域裡實行決裂的問題。三十年來,左右翼都是帶著意識形態的框框去看待學校問題,而不考慮學校的現實、學校的期待和學校的需要。一方面,左翼是過多地增加教育經費,實行"教育主義"的統治,並推行拉攏選票的"選舉主義";另一方面,右翼是謀求節約預算開支,過分地抬高職業培訓並貶低教員隊伍。左右翼的姿態各有不同,但它們同樣是由於經常遭到諷刺,而將學校留給了學校自己,將學生家庭留給了他們業已毀滅的幻想。時至今日,共和國的學校--不管是世俗學校,還是免費學校或混合制學校--依然是法國人心中深深眷戀的一個對象。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相信,沒有學校的進步,就沒有社會的進步;而學校只是期待人們指出學校應當迎接哪些挑戰,並且相信學校會去迎接那些挑戰。

誠然,在一個知識和認知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社會裡,我並不認為必須削減國民教育部的經費。削減教育經費,甚至與我們必須所取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馳。但是,但願人們不要指望我去承諾增加教育經費,因為做這種承諾就是向法國人撒謊。我認為,以我們現有的經費,我們是可能和應當做得更好的。

所有的研究報告都證實,學生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教員的教學才能。可惜多年來,教員是從教師培訓學院和行政部門的通知中尋找其指導思想的。其實,這種指導思想存在於教學經驗之中。任何行政部門的通知,都無法取代一位多年來向幾十個完全不同的學生上閱讀課的老師的經驗。因此,我主張每個教員都有選擇其教學方法的自由。國民教育部將根據學生的成績來考評教員,而不是根據教員是否實施上級所強加的教學方法。

其次,我認為,在學校教員的工資單上體現教師職業對於法國學生和法國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夠。誠然,向全國90萬名教員做出全部增加工資的承諾,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但是,這種承諾是騙人的。我不會這樣做。可惜法國現在還沒有這么多的經費。反過來,我倒認為,應當給那些準備多勞動多掙錢的教員提高工資,特別是給他們當中的年輕教員提高工資。這些教員可以擔任學監。此外,我建議設立監督自學班來改善婦女的日常生活。同樣,那些同意在授課之餘留在學校,以便在學生身邊進行個人輔導的教員,也應分到一份紅利。這是一些使大家都能掙錢的措施

最後,面對國民教育部這樣一個龐雜的世界,人們的嘗試,特別是右翼的嘗試,往往是想用指揮棒來實行領導,進行劃一的、激進的和最終的改革。但是,這些改革從未獲得過成功,因為國民教育部不可能做到觀點一致,也沒有執行這種共識的能力。我希望,在這方面要實行一種自由選擇的文化,讓每個家庭都能選擇對其子女有用的東西,讓每所學校都擁有一個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計畫。比如,有一個時期,人們討論過將德國教育模式引進法國是否適當的問題。所謂德國教育模式,就是在下午之初就讓學生放學,以便他們課後參加體育、藝術和結社活動,直至傍晚為止。我深信,體育藝術和結社活動有助於發展一些學區學校很少開發的學生素質: 對他人的責任感、威信、團隊精神和創造性,而這些素質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在成年人的職業生活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也認為,這三種課外活動可以使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從學習和學校中重新找到興趣。對於困難學生來說,重要的並不是一切都好,而是在某個方面良好,能夠做到自信。實際上,我本來是會喜歡上德國學校的!但是,假如把德國教育模式強加於整個法國國民教育,那就既不現實,也違背我的個人自由觀--我對在一個像法國這樣的社會裡的個人自由所持的觀念。反過來,我認為有可能做到的現代的做法,就是在法國的每座城市裡,學生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選擇。那些想要嘗試體育、藝術和結社活動"半讀制"的學生可以參加這三項課外活動。那些不願意嘗試"半讀制"的學生則可以繼續上"傳統"學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