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記》

《裸婚記》

話劇《裸婚紀》講述的是一對身在北京的戀人,儘管彼此相愛多年,但到了結婚的節骨眼上,房子、車子、工作、戶口等一連串問題如潛藏的地雷一般逐個“爆炸”,最後面對“裸婚”的事實,兩人難以抉擇何去何從。

簡介

《裸婚記》《裸婚記》

從戀愛到婚姻,應該做加法還是減法?為愛情添置一份保險,需要100萬還是一顆心?我們到底是需要愛情,還是需要安穩體面地活下去?是讓“80後”最後一撥愛情死於高房價,還是擺脫城市喧囂的緊圍密剿,尋找屬於自己的清澈世界?曾經熟悉的幸福指數和安全感,存在於記憶中,還是想像里?

生活窘迫的普通人,卻擁有捕捉萬物聲音的天賦;善於處理各種危機的女強人,卻無法阻止自己一步步陷入婚姻危機;幻想為自己締造音樂帝國的夢想家,卻只能和一個還沒登場就已謝幕的歌手共同目睹夢想坍塌,兩人一同踏上重塑希望之旅,又無奈跌落“坐井觀天”境地徒然仰望四季輪迴。四位年輕人,兩種婚戀觀,一齣劇中劇,從繁複都市到廣袤森林,從清冷現實到凜冽幻境,是層層疊疊的物質符號堆砌,亦是清清落落的天籟之音縈繞。

“蝸居”之後,“升職”之前,愛情聲演劇《裸婚紀》仲秋啟幕,邀您一同於劇場中聆聽萬物生長的自然原聲,領悟從愛情到婚姻的心靈簡史

本劇特點

 寒武紀與他所排演的《裸婚紀》,只是現在小劇場話劇的一個縮影,縱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演出市場,婚戀情感職場類的“話題戲劇”(或稱“概念戲劇”)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舞台上,這些小劇場話劇所選取的故事和視角緊緊貼近城市“草根”生活,往往從一個網路熱門辭彙衍生而來,所針對的主要觀眾群,也都是那些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領階層。對此現象,有資深戲劇圈內人士稱:“從80年代至今,中國的小劇場話劇很明顯地從精英文化向平民娛樂嬗變,以前看小劇場更接近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的‘小眾聚會’,現在看小劇場話劇,已經是日常的娛樂消費;同時,因為劇場場租成本的逐年攀升,小劇場話劇對票房的依賴和渴求也越來越大,這也很大程度地影響到話劇創作本身。”
儘管堅持認為《裸婚紀》不論是在文本還是表演上,都不同於其他的“話題戲劇”——“是一出純粹的具有一定文學性的魔幻現實戲劇”,但寒武紀導演也不得不承認現實——將在國慶檔上演的《裸婚紀》最大觀眾群肯定還是那些對婚姻話題感興趣的都市白領們。

導演闡述

裸婚”因一個“裸”字與一般的婚姻似乎有所區分,這是一個帶有尷尬色彩的網路辭彙,可能創生於某位極具智慧的草根網友,它卡在了愛情與婚姻之間,進退兩難,顧此失彼。“不買房不買車不辦婚禮”其實是一句口號,負責將“裸婚”塑造成一個能吸引人的標題,倘若我們聽信了這個口號,將“裸婚”簡單地理解成一個社會學概念,那我們將錯失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層次——每一位普通人內心反覆經歷的希望、挫敗、熱情、追憶、奮鬥、沮喪、幻想、落寞…….而這些情感,恰恰是對我們所面對的龐然時代最為精準的註腳。
不知不覺,自己就快步入而立之年,曾經感覺那么遙遠的人生階段瞬間而至,多少有點不願意相信。選擇排演《裸婚紀》,或許是為了趁機理清一下現實境況,或許只是為了與青春歲月徹底告別。婚姻當然不如愛情那般璀璨光輝,她繁瑣、冗長,不乏機關算盡,且極容易竹籃打水——畢竟她太容易將繁盛生命拖進庸常寡淡。
總之,我希望每一位想來或者不想來觀看《裸婚紀》的人們,都能保留對愛情和婚姻同等的真誠,都能相信生活永遠存在另一種可能,都能夠在倉碌生活中保存住自己的內心本質。

主題歌

《裸婚記》《裸婚記》

《不結婚就是耍流氓》是話劇《裸婚記》的主題曲,反映話劇中的女主角面對愛情與現實,不知何去何從的那種迷惘。她嚮往愛情,希望自己的愛情不會輸給現實,也希望有穩定的生活,有體面的工作,自己愛情能夠在這個城市紮根下來,但在這個城市立足確實不容易
不結婚就是耍流氓》歌詞:
作曲:楊秉音
如果不結婚,我們的愛情就是耍流氓;
如果耍流氓,
請你不要讓我太受傷
房價太高我們就不買,
如果大家都不買,
房價遲早掉下來
工作太累我們一起扛,
我只想聽你說"我們結婚吧"

評價

《裸婚記》整體基調的悲觀,倒並沒有影響劇作的感染力。相反,這種極盡寫實的基調,我覺得好過絕大多數曲高和寡不知所云的小劇場話劇,至少,她有著貼近人心的共鳴,誰說話劇,不能平鋪直敘的,講一個身邊的故事呢。
所以,我喜歡這個戲,儘管節奏、燈光、演員聲音、肢體、調度還都可以再完善,但她真實,那樣的真實。以至於走出劇場,你覺得多了一對朋友,他們曾經相愛,曾經堅持,就連最終的分開,也沒法改變,他們曾經純粹的美好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