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曹風》。《毛詩序》解說此詩,以為是諷刺曹昭公的奢侈,後人有贊同也有不贊同的。我們覺得,以蜉蝣來諷刺國君的奢侈,實在有點比擬不倫的感覺。不過從詩的內容來看,它所傳達的是貴族階層的情緒,應無疑問。從曹國的特定背景來看,一則其地多湖泊,適宜於蜉蝣生存,一則其國力單薄,處於大國的威逼之下,這裡的士大夫也許因此對人生更多憂懼和傷感吧。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楚楚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注釋

1、蜉蝣(浮游fú yóu):蟲名。2、楚楚:《毛傳》:“楚楚,鮮明貌。” 聞一多《風詩類鈔》:“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猶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歸處:《鄭箋》:“君當於何依歸乎?” 4、采采:猶“楚楚”,鮮明貌。5、閱:洞穴。《正義》:“蜉蝣之蟲,初掘地而出,皆鮮說(悅)也。” 6、說(稅shuì):休息。《集傳》:“說,舍息也。”

譯文

蜉蝣翅膀薄又輕,衣裳華麗真鮮明。
我的心裡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華麗鮮明好衣服。
我的心裡多憂愁,可憐何處是歸宿。
蜉蝣穿洞向外飛,雙膀潔白似麻衣。
我的心裡多憂戚,我的歸宿在哪裡?

賞析

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於水澤地帶。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後便結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是纖巧動人的。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後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
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於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於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於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徵
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變化不多的詩句經過三個層次的反覆以後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艷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著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讚嘆描畫始終伴隨著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烈。
這詩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裡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蒂是表現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毛詩序》解說此詩,以為是諷刺曹昭公的奢侈,後人有贊同也有不贊同的。我們覺得,以蜉蝣來諷刺國君的奢侈,實在有點比擬不倫的感覺。不過從詩的內容來看,它所傳達的是貴族階層的情緒,應無疑問。從曹國的特定背景來看,一則其地多湖泊,適宜於蜉蝣生存,一則其國力單薄,處於大國的威逼之下,這裡的士大夫也許因此對人生更多憂懼和傷感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