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學老子成事學孫子》

《處世學老子成事學孫子》

千百年來,老子的道家思想與孫子的兵家智謀就一直為歷代的風雲人物所精心研讀和頂禮膜拜,並將其作為自身處世與成事的法寶,事事以其為嚮導,無不從中大受其益。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時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曾寫出聞名於世的《道德經》,該書匯集了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千百年來無數的政治家、哲學家紛紛研讀,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並常以此來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重新確立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
孫子,名武,字長卿,生於公元前535年,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曾寫出傳世巨著《孫子兵法》,在中外軍事和謀略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孫子兵法》就是要教會我們如何迎接挑戰,學會克敵制勝。從這一角度來說,《孫子兵法》、無愧於是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決勝千里而事半功倍的智謀寶典。

內容簡介

老子與孫子的傳世大智慧,受到歷代的不斷傳承與交口稱讚,其光輝如同日月之光芒,永遠璀璨奪目。《處世學老子·成事學孫子》將老子之《道德經》與孫子之《孫子兵法》的智慧精華加以提煉,以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寫作方式,引導讀者去領悟、去學習。書中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精彩實例,有趣而耐讀,令讀者在輕鬆有趣的品讀中,很容易地學會老子與孫子的大智慧,成功地提升自身處世與成事能力,真正做到“開卷有益”。

目錄

上部:處世掌老子
第一篇遵老子之道:修身養性,永立不倒
寵辱不驚——輕看禍福,不受其累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終稱霸
·孫叔敖寵辱皆不驚
·名將郭子儀坦坦蕩蕩
豫兮若冬涉川——慎言慎行利於己
·武功郡王趙德昭行事謹慎
·劉備機智脫險
去奢、去泰——做人要有分寸
·南朝皇帝劉裕光有天下
·清代名臣曾國藩勤儉克
·諸葛恪聰明一世未善終
不自為大成其大——“不自大”者才真高大
·王莽的自我經營之術
·年羹堯妄自尊大招禍端
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謙讓他人能成就自己
·漢相蕭何明哲保身
·龔遂妙語答皇帝
·蘇秦鋒芒畢露招禍端
不善者,吾亦善之——以德報怨方能贏得他人
·翟方進化敵為友
·曾國藩為人大度
·北宋名臣王旦與寇準
知者不言——不顯耀聰明才是真聰明
·劉裕低調謀皇位
·劉備韜晦圖存
·江南富豪沈萬三招搖自顯取禍端
禍福相依——禍福無常,正確面對
·張良功成身退
·范蠡辭官隱居保平安
·衛青富貴而不驕
第二篇遵老子之智:處世交際,有道者必能贏
居功而不誇耀——韜光養晦益處多
·張良、陳平功高不居
·李泌功高而不居官
·清代名臣曾國藩的保身之道
無私故能成其私——無私反能獲得大收益
·劉邦分地封二王
·丙吉保太子而不居功
·俾斯麥的自我經營之術
上善若水——以德為本是做人之道
·晏嬰厚德千古流芳
·劉備仁德為本創基業
·宗愛無德難長久
曲則全、枉則直——能屈者才能伸
·武媚娘的保身之策
·努爾哈赤的忍與發·,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言而無信失人心
·晉文公立信稱霸
·齊桓公說話算數
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
·唐太宗廣開言路明自身
·李密不自知終喪命
美行可以加人——高尚的品行能贏來崇高的地位
·光武帝寵臣包鹹
·裴憲免禍得高官
·於成龍廉政愛民得晉升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慈愛的力量無窮
·皇太極厚愛勇士得人心
·唐高祖李淵重賞賜得天下
·光武帝劉秀仁愛得天下
第三篇依老子之法:領導有方,“上”與“下”相得益彰
高下相盈——“上”與“下”相互促進
·王導隨游捧司馬
·劉備與諸葛亮的千古佳話
·巴頓將軍治軍高明
行不言之教——“行”比“言”更有效
·宋太祖趙匡胤節儉安天下
·武帝大義滅親
·曹操“割發代首”做表率
善行,無轍跡——鼓勵比指責更有效
·劉邦封韓信“真齊王
·宋文帝劉義隆引導江夏王
善結無繩——籠絡最能約束人
·唐太宗李世民籠絡人心
·一代女皇武則天“開恩”
高以下為基——“高者”以“下者”為根基
·清世祖以民為本安天下
·大軍閥張作霖妙用張宗昌
善用人者為之下——禮賢下士贏得眾人捧
·燕昭王築高台廣納賢士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
第四篇守老子之道:成事不難,有志者事競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事要腳踏實地
·楚莊王一鳴驚人
·光武帝閉關拒使不逞強
強行者有志——立大志還需持之以恆
·曾國藩好學不倦文武兼能
·司馬遷矢志不移寫《史記》
為大於其細——細節能決定成敗
·甘茂立約免後顧之憂
·溫嶠處處留神脫虎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立大志無畏起點低
·宋濂苦學成大器
·左思十年譜寫《三都賦》
·李斯從小吏到丞相
哀兵必勝——不自滿才能進步
·諸葛亮不自滿才華蓋世
·闖王李白成功敗垂成
·蕭繹因驕致敗
受國之詬與不祥——忍辱負重才能成大事
·光武帝劉秀先忍後發
·秦相范雎的屈與伸
下部:成事學孫子
第五篇遵孫子之道:行事有方,穩操勝券
因利而制權——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條件
·忽必烈任用海盜保糧道
·美國總統里根的制勝籌碼
·越南遊擊隊大敗美軍
……
第六篇遵孫子之智:運用智謀,事半功倍
第七篇依孫子之法:講究戰術,勝而不敗
第八篇守孫子之道:勝故韜略,制勝法定

前言

在我們處世與成事的過程中,總是希望能夠找到可以借鑑的成功模式,這樣,我們就等於找到了一條“捷徑”,使自身處世技巧、成事能力得到加強,從而少走彎路,令路途平坦順利。
打開從古至今的智慧寶庫,教導我們處世與成事的經書與學說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經過仔細地研讀與篩選,關於處世與成事的經書,當屬老子的道家思想與孫子的兵家智謀最值得推崇,可以說它們是經過千年傳承而光輝永駐的傳世智慧經典。
千百年來,老子的道家思想與孫子的兵家智謀就一直為歷代的風雲人物所精心研讀和頂禮膜拜,並將其作為自身處世與成事的法寶,時刻謹記在心,事事以其為嚮導,無不從中大受其益。
長久以來,老子與孫子的傳世大智慧,受到了歷世歷代人們的不斷傳承與交口稱讚,其光輝如日月之光芒,永遠璀璨奪目。老子與孫子生存的年代,距離現世已經很是遙遠,有些讀者難免感到陌生,在這裡,有必要對老子和孫子做一下描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春秋時期楚國人,生於公元前571年。老子是一位舉世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對中國和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精彩書摘
諸葛恪在三國時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父親是東吳重臣諸葛謹,叔父是蜀國丞相諸葛亮,而他從小又聰明,深得江東之主孫權的喜愛,有很多關於他智慧的故事在民間流傳。
陸遜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將領,在東吳,他是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帥。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德高尚。孫權把他比作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可見對其甚是器重。
陸遜還有一個特長,就是看人很準,曾對一些人如諸葛恪、楊竺等提出勸告,後來果然都被他說中。
諸葛恪在他六歲時,一次跟隨父親諸葛謹參加孫權的酒宴,孫權見諸葛謹臉長,就開他的玩笑,讓下人牽出一頭驢來,驢頭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諸葛謹”。
不料,諸葛恪拿起筆來,在諸葛謹下面加上“之驢”兩個字,立刻令孫權刮目相看,並把驢賞給了他們父子。
諸葛恪很年輕就開始在東吳擔任官職,曾經自薦為丹陽太守。吳將陸遜死後,他接替了荊州要職。孫權臨死前,擢升諸葛恪為大將軍兼太子太傅,並囑託輔佐幼子孫亮。就是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人物,卻也有失誤之處,以至於誤了自身性命。話說從前,陸遜還在世的時候,就曾語重心長地勸說過諸葛恪。一天,陸遜請諸葛恪一塊喝酒。陸遜舉起酒杯,已經稍有醉意了。諸葛恪微笑著說道:“大人今天請我來喝酒,一定有話要對我說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