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賁萬歲》

《虎賁萬歲》

以最真實的史料和戰爭親歷者的口述,全程再現了震驚中外的常德保衛戰。

基本信息

看點

封面封面

孤城16日,8000虎賁,83人生還一群戰士在生死存亡之際所表現出的生命極致之美,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內在的磅礴和潛在的威懾,一段跨越時空的戰爭記憶。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軍事紀實小說,不應被忘卻的常德血戰,全景展示八年抗戰正面戰場,最光榮的一頁。

張恨水寫下八年抗戰最光榮一頁的重頭作品。我願意這書借著五十七師烈士的英靈,流傳下去,不再讓下一代及後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描述國民黨軍隊抗戰正面戰場的小說,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軍事紀實小說,本書也是張恨水眾多小說中一本罕見的、完全以真實史料為基礎創作的作品。

上自師長,下至伙夫,全部真人真事,時間地點也同戰史完全吻合。先生飽蘸濃墨,以從容而又激盪的心情敘寫了抗戰史中光輝的一頁。他細緻地敘述每個零星戰役中的人員、攻防、裝備、死傷,從眾多細節的鋪陳,建構出57軍驍勇壯烈的形象,許多悲壯卻平實的大場面描寫使人無法不為之動容。如果說張恨水通過一個個體戰士的死裡逃生抒寫出一曲生命的頌歌,那么通過一個戰鬥集體的視死如歸,他將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內在的磅礴氣勢和潛在的威懾也完整地展現在了讀者的眼前。

花絮

小說發表後,一位蘇州姑娘因讀《虎賁萬歲》被余程萬的愛國精神與英雄業績深深感動,愛上了這位勇敢的軍人,並想方設法,最終嫁給了余程萬。一篇小說成就了一段千里姻緣,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本書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張恨水,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的張恨水(1895-1967),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山。筆名“恨水”,出自南唐後主李煜《烏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寓有希望人生不要匆匆而過的意思。作為二十世紀現代文學史上最高產的作家之一,他也完全不產辜負使用這個名字的初衷。在半個世紀的寫作生涯中,他創作了110多部通俗小說,以《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代表作贏得無數讀者。在小說之外,他還寫有大師的散文、詩詞和劇本,全部作品在3000萬字以上。

文摘

第一章 大雷雨的前夜

一千九百四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有十萬人會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這十萬人是武陵縣的市民,武陵這個名詞,差不多念過兩頁線裝書的人,對它都不會怎樣陌生,陶淵明那篇《桃花源記》里,老早就介紹過了。雖然那時的武陵郡治,不是現在的縣址,但這個武陵郡變成武陵縣,歷史上是這樣一貫下來的,讀者也許為了這緣故,高興翻一翻手邊的地圖,武陵縣在哪裡?然而華南各省找不到,華中華北各省也找不到,甚至邊省地圖裡也找不到,莫非編地圖的先生把它遺漏了?不是!它這名字有三十多年不用了,它現在承襲了它哥哥的名字,叫常德。它父親呢?是湖南。原來常德府武陵縣,民國紀元前是同城而治的,民國廢府,把武陵這個名字收起來,用了常德。這裡為什麼稱常德市民為武陵市民呢?這是我私人的敬仰,願意恭稱他們這一個古號,因為自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以後,他們那座城池的表現,大可以認為是武德的山陵。老虎在武陵上叫嘯,字面上也透著威風,你說句武陵虎嘯,在方塊字的特殊作用平仄方面會念得響亮而上口些。不然,改叫常德虎嘯,你不覺得有點兒口上差勁嗎?可是虎嘯兩字,又作何解?那你別忙,這個故事會告訴你的,這十萬市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也就是為了虎嘯。那么,這老虎是特別大了,這嘯聲可以讓十萬人聽到?不,全中國人聽得到,全世界人也聽得到的。但他不是一隻老虎,是八千五百二十九隻老虎。你聽了會驚訝地說:這樣多老虎?好大一個場面。那我還得笑著告訴你,他不真是老虎,是人,所以我用一個“他”字。他不是平常的人,是國軍七十四軍五十七師的全體官兵。你也許是個現代第一流的考據家,必然又得問一聲,人就是人,五十七師就是五十七師,為什麼稱他們做老虎?我說:那是人家的另一種番號,五十七師的代字另稱虎賁。怕你打破沙鍋問到底,乾脆我再告訴你,書經牧誓上,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賁字和奔字同音同義,就是說那武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無敵。說得夠明白的了,讀者裡面縱有考據家,大概也可以不問了。然而我一想,慢來,這個嘯字沒有交代。不過,這個嘯字可不是餓漢吃饅頭,整個一口就可吞下,卻得細細地說,又必須回到十一月十四日的那一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