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霞年代》

《藝霞年代》

《藝霞年代》是一部講述台灣“歌舞青春”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找回了當年的“霞女”口述歷史,回憶屬於那一代台灣人的“青春。少年。夢。”並且安排高雄中華藝校的女同學們,跟重新登上舞台霞女阿姨們一起“復刻”記憶讓睽違25年的歌舞劇碼,在兩代霞女的聯手演出下,重現當年的風華。

基本信息

簡介

上個世紀60到80年代紅遍台灣各大城市的藝霞歌舞劇團,以充滿創意與華麗的表演風格,在台灣歌舞劇團史上引領風騷四分之一世紀,成為那個時代台灣民眾不滅的記憶。她不僅風靡台灣,更遠征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然而因為戲院改制,以及團長王振玉的驟然去世,藝霞於1984年宣告解散。曲終人散二十五年後,紀錄片導演薛常慧邀請一眾當年當紅現在已成歐巴桑的藝霞明星,教導一群中華藝校舞蹈科年輕女孩,共同排練昔日藝霞經典的舞劇戲碼。本片紀錄了這段新舊交替、今昔傳承的令人激動的過程。

幕後

70後導演薛常慧一次不經意從好友的藝術博士論文裡發現了藝霞歌舞團的輝煌歷史,懊惱自己生不逢時,沒機會親眼目睹藝霞當年的風采,遂決定鼓動百餘位霞女們重新出山,再現昔日精彩片段。但由於昔日的美女們人到中年,身材走樣外加技藝生疏,基本不再具備登台條件,導演靈機一動,想到選取年輕霞女,讓兩代舞者同台表演,用攝影機紀錄下來,創造行為藝術般的紀錄方式。影片資金來自高雄市政府“城市紀事”拍片計畫,然而導演薛常慧覺得不夠過癮,更宣稱要用這部紀錄片的全部票房收入,讓藝霞歌舞團重新走上舞台。姑不論時過境遷,大眾審美趣味變遷,此言也未免過於大膽,因此看成是她為宣傳影片撂的狠話似乎更合適。

導演談本片

薛常慧女士認為《藝霞歌舞團》的年代,正好是台灣經濟升空的興衰成長史,紀錄藝霞,等同於典藏台灣的文明史跡。“我相信人與人之間可以穿越時空和文化的距離來獲得更詳實的理解。”薛常慧導演說。《藝霞年代》帶給我們獨立團結的藝霞精神,同時也帶給我們別樣的台灣情愫。講座結束後,仍有許多同學主動留下與薛導演進行了進一步交流。

評價

對照寶冢的世紀風雲與藝霞廿五年滄桑,讓人感慨台日文化環境的南轅北轍。藝霞如此,其他歌舞團,包括張邱東松的歌舞綜藝團、白鳥生的G.G.S.、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與陳澄三的三蘭歌舞團莫不如此。前輩表演藝術家生不逢辰,令人惋惜,也讓人對重塑藝霞歷史與「霞女」人生的影像工作者更加欽佩。

台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

藝霞年代,是我今年看到最感動的紀錄片之一,跨越半世紀的禮讚,幾乎被淹沒的本島經典文化歷史,在這裡點滴巡迴,不能不讓人熱淚盈眶,尤其是看到接棒新生代的延續,更教人熱血洶湧。

鳳凰報/陳念萱

霞女們今述往昔風華,令我深刻感受到她們的風采與溫暖。不曾經歷那年代的我也彷佛重溫她們的舊夢,見證台灣不一樣的表演藝術。

藝術工作者/吳耿

傳奇的藝霞風華舞台,雖然已經悄然謝幕,但萬人空巷的奇景,卻常留在腦海重拾舊夢,由衷希望台灣的歌舞劇團,藝霞年代不是絕響,而是東山掘起的原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