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的精神》

《藝術中的精神》

《藝術中的精神》一書是現代藝術理論的經典文獻之一。該書探討藝術與社會文化、藝術與人類精神的關係,以及在現代社會中藝術精神面臨的危機問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濫觴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美術和設計運動,其基本藝術理念之一是要摒棄傳統造型藝術中的物象限制,解放視覺元素,使其得以本然面貌自由構成,甚至以抽象完形的方式表達真純的精神內涵。關於這一藝術理念的最經典闡述,無疑當屬現代藝術的先驅人物康定斯基(Kandinsky)親筆所寫的《藝術中的精神》一書。

內容簡介

康定斯基於1912年寫成的《藝術中的精神》一書闡述純粹繪畫的形式和精神問題,並勾勒出現代色彩構成和平面構成的基本構想。全書雖篇幅短小,但提綱挈領,內涵深刻,為現代抽象主義藝術和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美學基礎。

作者簡介

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生於俄羅斯,早年在莫斯科學習法律和經濟,並獲任教授席位,30歲後赴慕尼黑學畫。在德國創立青騎士社,又在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浩斯學校任教十餘年,直至該學校被納粹解散。後輾轉巴黎,從事純抽象繪畫,直至去世。康定斯基是現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實踐和理論先驅,既是偉大的藝術家,也是傑出的理論家,撰有《藝術中的精神》和《點線面》等。

目錄

序言——重溫藝術中的精神
德文版初版前言
德文版再版前言
上部 概論
導論
b精神運動
c精神變革
d精神金字塔
下部 畫論
e色彩的心理作用
f形式與色彩的語言
G理論
h藝術與藝術家
i結語
譯例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序言重溫藝術中的精神唐納德·卡斯比特康定斯基的《藝術中的精神》(ConcerningTheSpiritualInArt)一書問世已近一個世紀,今日舊作新讀,意義何在?有歷史的意義,更有現實的意義。歷史上,本書影響現代藝術百年,振聾發聵,惠澤深遠;現實中,藝術面臨與康定斯基時代同樣的窘境,“內在生命”脆弱,“內在驅力”匱乏,精神內涵闕如。
其實康定斯基時代的窘境還遠不如今日嚴重。彼時,說“精神”,聽者尚能心領神會;今日,說“精神”,聞者卻不知所云。和如今不同,當年康氏的“精神”,是有宗教作支撐的“精神”。所以,他談藝術的體驗,盡可以說“滿紙鍾音”,談朝聖的經歷,也可以說“一堂畫意”,聽者自明其意,不以為奇。
是東正堂的鐘音,還是天主堂的畫意?都不要緊。要緊的是同樣的精神體驗。莫斯科的教堂、雅典的神廟,或是長安的佛塔,都曾凝結著藝術化的宗教體驗以及宗教化的藝術體驗。那時,宗教體驗和藝術體驗絲絲入扣,水乳交融。教堂是充滿藝術的教堂,藝術是裝飾教堂的藝術。神殿巍峨,四壁油彩,朝聖者眼之所見,心為之動,感覺與心靈,色彩與情感,乃自成一體。外在可見之色彩,是內在不可見之精神的自然顯現。精神要有色彩作外衣,才得以彰顯力量;而色彩要有精神作核心,才得以飽含意蘊。所以,康定斯基力主,色彩和情感應有必然的合力,且這必然的合力是出於本質的關聯,而非一般可有可無的文化聯想。
《藝術中的精神》成書於1911年,《青騎士年刊》(BlaueReiterAlmanac)次年面世。憑藉它們,康定斯基及其同道讓讀者明白,他們的目的乃是“喚醒心靈,體驗物質及抽象現象背後的精神實質”。這“背後的精神”,接近於真正的宗教體驗。而真正的宗教體驗,又是純粹的內心體驗。人們去教堂,投身安寧世界,坐忘塵世形色,自然會與心靈靠近。而康定斯基堅信,抽象的繪畫,若使人忘乎“萬象虛表”併入乎“幽深心田”,亦會有此良效。他相信,藝術作品的關鍵,不在其物理外表,而在“情致”(mood)和“精神氛圍”(spiritualatmosphere)。所以,看畫的關鍵,也不在肉眼,而在“心眼”(spiritualeye)。肉眼只見外形,心眼才見精神,所以康定斯基曾寫道:“爾等看畫,要看到象外之旨(whatliesbehindthepaintin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