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

《菊與刀》

《菊與刀》是研究日本的經典著作,被日本學術文化界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曾被翻譯成20餘國文字,總發行量超過1000萬冊,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認最佳讀本,被無數的讀者一讀再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菊與刀菊與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書時,似乎並未從這種含義出發,而是以“”和“”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人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徵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對於這些觀點,有些日本社會學者評價很高,認為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歷史學者則不同意,認為作者把特定時代、特殊社會集團的社會心理當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論上有非歷史的和超階級的缺點。評價雖然不同,影響很大則是事實。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l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讚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綜述戰後日本研究狀況的文章列舉七種代表性觀點,說《菊與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種。凡此都表明,此書影響至今不衰。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於紐約。原姓富爾頓(Fulton),其祖先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她本人大學時期主修英國文學。191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類學,是Franz Boas的學生,1923年獲博士學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寫成《文化的類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書。1940年著《種族:科學與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種族歧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對羅馬尼亞荷蘭德國泰國等國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對日本的研究,即《菊與刀》一書成就最大。戰後,她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當代文化研究”,於1948年9月,病逝。

編輯推薦

“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如是評說,“最琢磨不透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本書揭示了一個未知民族的靈魂深處的世界,書中還蘊涵著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未來發展的期待。中文世界第一個譯本,日本文化研究權威翻譯!相信能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有所啟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