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人生智慧書》

《草根:人生智慧書》

《草根人生智慧書》取自眾生所言所悟,不居高臨下,不下唯一論斷,僅為參考和提示,這是一個大型討論會,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在這裡平等探討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情、婚姻、家庭、生存、競爭……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人生,有一千種關於人生的理解和見地。人間冷暖,世道滄桑,沒有人能占盡真理,但別人的看法和經驗,無疑可為借鑑。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人之初,有本性。菩惡本無憑高下有論斷,人生如行路一人一些夢想生存是場競爭需要智慧職場市場,即是戰場。愛拼才會贏,磨難也是財富,安詳的生命才算優良。

目錄

第一章人之初,有本性
人的動物性:識禮明智方離禽獸
人性本色:善惡本無憑
人格類型:高下有論斷
人性的弱點:並不致命的20%
第二章冷暖人生
人生意義與價值
人生如行路
歷盡跌宕始為人
超脫與遺憾
死亡:最終的歸宿
第三章人際關係:人在人群中
自律以正身
人際關係就是生產力
與朋友交:志同才易道合
與小人交:道不同,相與謀
道德與正義:看不見的手
社交成敗在個人魅力
第四章生存是場竟爭
奮鬥:愛拼才會贏
職場市場,即是戰場
成敗之間見氣度
第五章自我實現:一人一些夢想
尋求立身之本
事業·理想·機遇
發揮優勢追求卓越
自強方可不息
攀登自己的頂峰
第六章在逆境中
磨難,也是財富
堅韌成就意志
夾縫中求生存
困境是把雙刃劍
第七章婚姻家庭
戀愛近乎兵法
婚姻是大學
家庭是道場
子女教育是場持久戰
第八章人生是拿來享受的
自由,不可一日或缺
快樂幸福是目櫪
安詳的生命才算優良
健康是硬道理

前言

這是一本語錄體裁的書,言簡意賅,不噦唆,不煩人,適宜於“陝餐文化”時代潮流。語錄書體發端於二千多年前的《論語》《孟子》,盛行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全中國人手一冊,形成紅色語錄的海洋。我選編這本語錄,猶如主持一個大型專題討論會,參加討論的有中國人、外國人,有古代人、現代人,有諸子百家、名人大師、專家學者,還有販夫走卒、工匠、泥腿子、囚犯、殘疾人,再加上我本人。自由思想,平等討論,沒有意識形態的壁壘,也沒有身份等級的歧視。
本書討論的專題,是從古到今世人最敏感最關心最難說清楚的問題——人生。多少年來,講人的本性,講人生價值、理想、事業,講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講人間冷暖、人世滄桑,講愛情、婚姻、家庭,講生存競爭、生存智慧,傾訴人間疾苦,探索人生奧秘,尋求人生真諦,謀求人類幸福,曾經耗費過多少思想者的心思和筆墨啊!我以為,從眾多思想者的浩瀚筆墨中擷取近2000條語錄奉獻給廣大讀者,是我的莫大榮幸。我是認真的。我選取的這些語錄,必須是我耳熟眼熱心馳神往的,絕不敷衍,絕不誤導。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人之初,有本性
眾所周知,人是從猿猴進化過來的,人性中本來就存在著猿猴的獸性。經過蒙昧、野蠻以及半文明社會的洗禮,現代人身上仍然攜帶著或多或少的野獸基因,人世間仍然流行著野獸般的野蠻、邪惡、貪婪與殘暴。
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類人猿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從野蠻人進化為現代人又經歷了幾萬年的艱苦磨難,一直到迄今2300年前才有人給“人格”框定一個標準:凡是人,都必須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或者叫做仁、義、禮、智。仁義禮智,人之四端,猶人之四體也。這是中國最早的人格標準,提出這個標準的是古代思想家孟軻,人稱“亞聖”。從那時候起,中國人有了一個最簡明的道德規範,在我的這本語錄書里,始終沒有忘記它。
現代人還稱不上真正的文明人,現代社會還稱不上真正的文明社會,都只能叫“半文明”或“準文明”,是因為現代人和現代社會實在不能令人滿意。從半文明社會進化到真正的文明社會,大概還要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一直到把人類的野蠻性、邪惡性、貪婪性和殘暴性從根子上去掉。
本章匯集的語錄,主要是關於人性的兩重性的論述,觀點不盡相同。我認同於“人之性也,善惡混雜,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的觀點,但我希冀於人的善良本性與日俱增,人世間真善美永存。畢竟人類還不夠成熟,隨時都可能向真善美的反面退化,但我相信,善良的人們都會永遠嚮往真善美,鄙棄假醜惡。
1-1 人的動物性:識禮明智方離禽獸
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告子日:食、色,性也。——《孟子》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
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孟子》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孟子》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
嬰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走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曲禮》
人,動物之尤者也。——唐·劉禹錫
為什麼人類變成了人,猴子終於是猴子呢?這就因為猴子不肯變化——它愛用四隻腳走路。——魯迅
無妨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狼,人和狼是並存的,甚至搞不清究竟誰是人、誰是狼。也許是人“狼化”了,要不就是狼“人化”了。總而言之,有那么一些人的外表、狼的實質的新動物品種,出現在人類中間。所以,人咬人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李國文
世界早已經進入物質時代,現代人無一不是兇猛的物質動物。——蔣子龍
理性是協調群體生活唯一可靠的手段。人群之中如果沒有理性維繫,就會跟雞鴨貓狗一樣,爭食爭利不相讓,食盡利盡各西東,一群烏合之眾而已。——編者感言
蜜蜂世界竟是那么一個恆久有序的世界。細想一想,真替我們人類沮喪,幾萬年來人類在追求著自身的理想王國,可至今人類世界依然亂糟糟的。——梁曉聲
有的人相信神聖,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倘若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聖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周國平
善良、誠信、仁義、扶助弱小,是我們從小就接受的道德教育。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基本的人道被百般嘲弄,無賴行為可得到喝彩。喪失了基本的道德觀念,我們就丟掉了最基本的“人”的身份認同。——柯雲路
一個人缺乏了自覺的時候,便只像一件東西而不像人,或說只像一個動物而不像人。自覺,真真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東西!——粱漱溟
人是因為愛而團結在一起的。愛是把這個世界凝聚起來的力量。如果沒有這個力量,我們就是動物,動物又怎么能把自己凝聚起來呢?——潘知常
人性是多變的,在強勢者面前是羔羊,在弱勢者面前是虎狼,在兇險莫測的境遇中又可以變為狐兔。——編者感言
正常人是靈與肉密切相連的,神形相隨,不離不叛。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比如利害相爭,比如生死攸關,靈與肉分離了,或是肉體拋棄了靈魂,或是靈魂出賣了肉體。這種人就不再成其為完全意義上的“人”了,跟一般動物沒有什麼差別,跟牛鬼蛇神沒有什麼兩樣。——報刊言論
我聽見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們呼喚: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於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周國平
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他的祖先是無尾猿而感到羞恥。——[英]赫胥黎
難道說因為他從前曾經是一個卵,用一般方法不能與一隻狗的卵相區別,所以他就得跳起來狂吠,並用四隻腳趴在地上?難道說博愛主義者或聖人,因為對人類天性的最簡單的研究,從根本上揭示出具有四足獸的利己之心和兇殘的慾念,因而就不再致力於過一種高尚的生活了嗎?難道說因為母雞表示出母性愛,所以人的母性愛也是不足道的,或者因為狗有忠誠性,所以人的忠誠性也就毫無價值了嗎?——[英]赫胥黎
從祖先那裡遺傳下來的天性,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內驅力,沒有這種內驅力,我們的生存就成了問題。比如,人要吃飯,要尋求配偶過性生活,這都是本能的需要;如果壓制或取消這種本能需要,人類就會滅絕。——[英]赫胥黎
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腳動物。——[希臘]柏拉圖
原始生物由於遺傳和適應的不斷鬥爭而一步一步地前進,一方面進化到最複雜的植物,另一方面進化到人。——[德]恩格斯
人類的原始祖先是四足類,逐漸演化成了二足類。人類一步一步昂起頭來,超過了他的古代的夥伴。——[德]康德
人類應該把自己列入動物的一屬,他和動物相似,動物在物質方面所沒有的東西,他也沒有。——[法]布韋
人,不過是一種普通的事物。
任何一種動物,或多或少都是人。——[法]狄德羅
人是自然的產物,存在於自然之中,服從自然的法則,不能超越自然,就是在思維中也不能走出自然。——[法]霍爾巴赫
無論何時,以何種理由,只要我們不是把他人當做獨立的有尊嚴的人對待,我們就已經把它們當做普通的物品看待了。這就是奴隸受到剝削、猶太人被送進毒氣室進行摧殘的根本原因。——[美]勞頓
人類還無法達到天使的境界,但這並不是必須把人類與螞蟻相提並論的理由。——[美]莫勒
我們身上的動物性,是一種惡的動物性。我們大多數的原始衝動是邪惡的,貪婪的,自私的,敵意的。——[美]馬斯洛
人類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其本能適應性達到最低點時出現了大腦,出現了理性,促使它發展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貴品質。——[德]弗羅姆
在肉體方面,人類與野獸無異。如果在精神上再不追求神聖,那么人與禽獸就完全沒有區別了。——[英]培根
勇敢的靈魂,寄托在獅子身上;貪吃的靈魂;寄托在豬身上;怯懦的靈魂,寄托在鹿兔身上;狡猾的靈魂,寄托在狐狸身上;兇殘的靈魂,寄托在虎狼身上,如此等等,直到經過懲罰的洗滌,靈魂又重新回到某一個人的身上。——[法]蒙田
人的動物性是天賦的、本能的,是生存必需的,是有低級趣味的,然而它又是少情感的,非理性的,狹隘自私的,甚至是邪惡的、兇狠的、殘暴的。人首先是動物,然後才是人——繼承了動物的積極部分,拒絕了動物的消極部分。但是,作為“萬物之靈”的高等動物畢竟還是動物,捨棄了猿猴的長尾巴,卻仍然或隱或顯的保留著猿猴的一段尾骨。——編者讀書筆記
1-2 人性本色:善惡本無憑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
人無有不善;人可使為不善。——《孟子》
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孟子》
人性生而為惡,其善者偽也。必以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使之可以為善。——《荀子》
人之性也,善惡混雜,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漢·楊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智;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智有不可盡也。——《大學》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