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街五號》[小說]

《花園街五號》[小說]
《花園街五號》[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刊於《十月》1983年第4期,是中國當代作家李國文的代表作品。叩開一幢建築物的大門,也就是打開一部沉重的歷史。《花園街五號》以跌宕起伏的人生為命題,描述了人們悲喜哀樂的人生,也影響著這座城市的興衰隆替的沿革,滄桑遭際的變化。賦於這座白樺林中的豪宅一種神秘色彩。由於住戶不同一般的身份,非同小可的能量。

基本信息

(圖)《花園街五號》《花園街五號》
刊於《十月》1983年第4期,是中國當代作家李國文的代表作品。叩開一幢建築物的大門,也就是打開一部沉重的歷史。《花園街五號》以跌宕起伏的人生為命題,描述了人們悲喜哀樂的人生,也影響著這座城市的興衰隆替的沿革,滄桑遭際的變化。賦於這座白樺林中的豪宅一種神秘色彩。由於住戶不同一般的身份,非同小可的能量。

基本材料

圖書名稱《花園街五號》

作者: 李國文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4-1

ISBN: 7506331969

裝幀開本:膠版紙

25萬字

版次:1

評價

(圖)《花園街五號》[小說]《花園街五號》[小說]

《花園街五號》是影響較大的“改革文學”作品之一。寫“花園街五號”這座特殊建築物里發生的故事,關注改革對整個社會尤其是人的思想、道德、倫理觀念帶來的變化。

廣泛地認為是改革小說的《花園街五號》是一部以中國的政治文化為主題的小說,它以君臣結構以及處於這一結構中不同位置上的人物來闡釋和批判這種文化。這種政治文化的特點就是權力絕對化,而絕對化的權力對處於這一結構中君和臣位置上的人們造成無法迴避的心理扭曲和畸變,使他們喪失常識、理智和人格完整,從而成為這種權力的犧牲品。

《花園街五號》講述的是在上個世紀裡,這座房子裡發生的一切傳奇故事,都與這或有政治權力,或有經濟財富,或有名聲雅望,或有社會背景的幾家人,在這裡相撞擊,相較量,相衝突,乃至相廝殺有關。他們或代表著一個時代,或代表著一個階層,敗者的不能心甘,勝者的不能心安,得者的凱覦更多,失者的夢想翻天,陰霾晦暗,惡風腥雨,便是翻過去的那一頁的全部。

雖然,有的人充滿著欲望,甚至邪惡,但同時,有的人也會洋溢著感性,蘊蓄著善良,就在這同一層頂下的一代一代,既有刀光劍影,鐵血交鋒的仇父孽子,也有情恨結緣,恩仇糾纏的痴男怨女。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似水年華,如夢歲月,那詩般的畫面,令人懷念。紅與黑的愛,淚與火的情,苦澀和甜蜜的記憶,柔美麗剛勁的融合,那音畫般的旋律,使人沉醉。 如今,在改革潮流下,在時代風雲中,陽光燦爛下的這幢建築物,自然也生生不息地重寫新的歷史。

內容概要 

(圖)《花園街五號》[小說]《花園街五號》[小說]

花園街五號是一座俄羅斯風格的花園洋房,座落在臨江市中心晨光公園附近一片樹林裡。從它建成到現在已經過去50多年,換了四個朝代、五位主人。在這裡居住過的都是臨江市最有權勢、能夠決定臨江命運的人物。第一位主人是建造這座洋房的白俄貴族康德拉季耶夫,僑民協會主席;第二位主人是大土匪出身、偽滿時期臨江駐屯軍司令兼警察局長劉大巴掌;第三位主人是解放後共產黨第一任市委書記呂況;第四位主人是“文革”中造反起家的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現在,市委第一書記、代市長韓潮和他老伴——市文聯副主席吳緯、還有他們的兒媳——《臨江日報》記者呂莎住在這裡。實際上韓潮並不喜歡這座洋房,50年前他是個小泥瓦匠,參加了這座洋房的建造,後來從事革命工作也在臨江一帶,對洋房的歷史非常了解,知道以前的四戶人家重複著類似的不幸結局:後一戶總是把前一戶幹掉才搬進去;每一戶的上下兩代人總是悖謬、衝突、決裂,有的甚至砍掉老子的頭。

韓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命的,現在即將離休,選擇接班人的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但兩個候選人都不能使他完全滿意。一個是現任市委常委、第一副市長的丁曉,此人辦事穩重,但太圓滑,沒有什麼大作為。另一個是朝氣蓬勃、敢想敢幹的劉釗。此人是劉大巴掌的兒子,上中學的時候受韓潮引導參加革命,為營救革命戰士他和韓潮一起在花園街五號的樓頂上槍殺了他的父親。解放後他當過呂況的秘書,“反右”和“文革”中受迫害,後來是韓潮積極活動為他平了反,讓他回臨江工作。回臨江後他沒有職務,但他不在乎,只想在改革的時代乾點實事。丁曉視他為政治對手,有意讓他去收拾虧損嚴重的老大難企業臨江拖拉機廠。沒想到劉釗3 年就扭虧為盈,使拖拉機廠成為全省上交利潤和創匯率最高的企業。他的方法就是充分相信工人,敢獎敢罰。於是丁曉又讓他去抓破土動工兩年還沒完工、焦頭爛額的沿江新村工程,等著看他的笑話,但他大膽實行承包制,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沿江新村。韓潮很讚賞劉釗的工作能力,但看不慣劉釗那種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的神氣和猛打猛衝的工作方法。而他的兒媳呂莎卻堅決支持劉釗,寫文章為劉釗叫好。呂莎是前市委書記呂況的女兒,讀大學時就愛上了爸爸的秘書、比她大10多歲的劉釗,但爸爸硬逼她和韓潮的兒子、平庸的韓大寶結了婚。

“文革”中韓大寶改名韓學青,造了韓潮的反,“文革”結束後還留戀那個年代,患了精神分裂症,長期住在醫院裡,使呂莎成了守活寡的、人。呂莎心裡仍愛著劉釗,想和已不可能治癒的大寶離婚,但又不願傷了待她如親生父母的韓潮和吳緯的心。韓潮夫婦既害怕孤獨,又幻想有一天兒子會病癒,也不讓呂莎離去。這個星期天,韓潮被劉釗請去看沿江新村的房子,回到家發現一個長相酷似康德拉季耶夫的外國人進了花園街五號,很生氣。原來劉釗知道他不願與外國人打交道,有意以視察沿江新村的名義將他引出家門,讓外國人來看花園街五號。那個外國人是康德拉季耶夫的孫子,名叫奧立維,童年時代在花園街五號生活過,現在是義大利的大商人。劉釗想讓他給臨江礦泉水廠投資,使臨江礦泉水打入世界市場,所以請他看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喚起他對臨江的好感。晚上劉釗和奧立維舉行會談,精通英文的呂莎去當翻譯。而此時,丁曉卻在為擠掉劉釗這個和他競爭市委書記位置的對手不擇手段四處活動。他指使人寫誣陷信,說若干年前劉釗和呂莎發生過不正當關係,又讓劉釗原來的妻子、在劉釗受迫害時離開劉釗嫁給省委書記的歌唱演員羅縵親自來臨江當說客,給劉釗施加壓力,讓他放棄競爭。劉釗要求去抓丁曉一手操縱的市第一建築公司,解決臨江大廈建建停停的問題,並且當著25個市委常委和省委一位副部長的面和丁曉爭吵,揭露丁曉挪用臨江大廈的經費建高級幹部住宅。正巧這天省委那位副部長是來搞民意測驗的,他請25個常委無記名投票,看誰適合當市委書記。韓潮見劉釗這樣沒有“領導風度”,又生氣又失望。他以為劉釗已經沒有希望,對丁曉也不滿意,便投了棄權票。但他贊成劉釗對待臨江大廈的急迫態度,一個人悄悄來到大廈工地,看穿了丁曉的騙局。丁曉為了自己高升加緊活動,不惜犧牲人民利益。他先是讓容易造成污染的醬油廠改建到劉釗準備搞礦泉水廠的溫泉鎮,又阻撓奧立維去溫泉鎮考察,還把一位老教授捐贈給市博物館的一幅鄭板橋的畫送給省長許傑,拉關係。韓潮去省城開會,省委書記高峰對他公開了那次市委常委投票結果:棄權一票,選其他人四票,丁曉九票,劉釗十一票。這個出乎預料的結果使韓潮看到了共產黨員的良心。高峰批評他失去了求賢若渴的精神,變得優柔寡斷、是非不明,並決定把劉釗推向重要領導崗位。不久,韓潮讓呂莎回到劉釗身邊,陪劉釗去省里接受任命,並決定另找房子搬出去,把花園街五號改成臨江市少年宮。因為劉釗早就嚷著要給臨江市的兒童們建少年宮了。

作品鑑賞

(圖)《花園街五號》[小說]《花園街五號》[小說]
“改革文學”是繼“傷痕文學”之後出現在新時期文壇上的一股創作熱潮。它的興起是改革的時代潮流與作家的社會責任感相契合的產物。李國文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作家,《花園街五號》就是他在改革這一社會大背景上創作出來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創作這篇小說“是想為在這場變革中,披荊斬棘,衝鋒陷陣的勇士、鬥士唱一支讚歌”,“是替他們吶喊:大家來關心這場改革,支持這場改革,並且投身到這場改革洪流中來”。

作家是從明確的主題出發創作這部小說的,而小說並沒有流於公式化和概念化,這主要取決於作家對歷史、對人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認識,取決於作家成熟的藝術技巧。作品不是單純地寫現實社會中的改革,而是把改革與歷史、與人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來描寫,所以在總體構思上它採取了時空交錯的結構方式。故事是從劉釗請韓潮去視察沿江新村開始的,隨著韓潮、丁曉、呂莎、韓大寶、奧立維等一系列人物的出現,許多在時光的長河裡消逝了的往事被穿插進來:韓潮由一個小泥瓦匠變成革命者,劉釗背叛反動家庭投身革命、歷盡磨難,大寶在“文革”中造父親的反成了神經病患者,老革命呂況住進花園街五號之後變得思想保守、謹小慎微,甚至扼殺女兒的文藝天才和愛情,丁曉本是一個商店學徒、一個平庸的秘朽,……這樣就把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認識統一起來,在展示歷史發展艱難曲折過程的同時,揭示現實的社會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有代表性的是花園街五號那座洋房和韓大寶這一藝術形象。在小說中,花園街五號既是一個建築物,又是一種歷史的象徵物。它象徵著權勢和地位,體現了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歷史循環。

康德拉季耶夫、劉大巴掌、呂況、造反派頭頭乃至韓潮這些不同階級、不同時代的人物都住在這裡,實際上體現了他們所代表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某種共性。應當說,只有當花園街五號不再為某個當權者獨占、而變為兒童樂園的時候,社會才發生了質的變化。韓大寶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物,而是象徵著一個狂熱的、缺乏理性的時代,一個糾纏著前進的人們的陰影。他的精神分裂症是“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雖然“文革”已經結束好幾年,但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還停留在那個時代。從他身上人們不僅可以發現那個時代怎樣摧殘了人的心靈,而且可以看到自己過去的某些面影,正像作品中那個教授所說:“真可怕,現在回過頭去看,當年我們都曾經像他這樣來著”。

作品通過這個富有象徵性的人物告訴人們,人和社會一樣,擺脫過去,完成自我更新不是輕而易舉的。不過從總體上看小說是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它讓花園街五號變成少年宮,讓韓潮最終拋開丁曉這箇舊官場的陰影站到劉釗一邊。都說明了這一點。這種樂觀精神在小說出現的時代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情緒。

作者簡介

(圖)李國文李國文
李國文,原籍江蘇省鹽城縣,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1947年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進華北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文工團創作組長。1954年到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

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鐵路工地參加勞動,此後長期擱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重新提筆寫作,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1978年調到中國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

發表在1980年3月號《人民文學》上的《月蝕》,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危樓紀事》獲1984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6年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擔任《小說選刊》主編,至1989年底該刊停刊。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改編後的弊端

李國文的小說《花園街五號》寫得筆觸深沉,人物也很有內涵。遺憾的是這些人物被我們的電影編導搬上銀幕之後,反顯得“假、蠻、浪”了,這似乎也正是時下影視圈內小說改編熱的弊病所在。

所謂假,是指一些情節失真。如重場戲“雨夜搶險”,翻斗車陷入洪水,圍觀的工人們竟無一下水。編導偏讓年過半百的劉釗撲騰得半死,似乎只有把主人公這樣折騰一下才“高大完美”,而其效果是觀眾卻無動於衷。它的“蠻”,是指一些人物言行悖於情理。韓濤忽然病重,趕來探望的劉釗竟視而不顧,與之爭辯,致使對方喝令他“滾”!編導欲突出劉釗“改革堅定”的一面,其效果是反而不通人情。所謂“浪”,是指外加給改革者的“羅曼蒂克”。劉釗陪外賓參觀受阻,正好呂莎持特別通行證騎摩托趕來,他竟然迎著情人,踏著河水跑去。

一部具有正劇基調的作品,何以出現這些啼笑皆非的鏡頭?可見,模式化、圖解化仍是電影界“改編小說熱”的兩大弊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