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風雲》

《船政風雲》

《船政風雲》是一部反映福建船政文化的大型電視劇。

基本信息

簡介

《船政風雲》《船政風雲》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西方列強不斷進行侵略和恫嚇,1856年英法兩國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更是國力日衰。面對列強的威脅,朝廷中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改革派提出開展洋務運動,走富國強兵之路。

1866年,以左宗棠、沈葆楨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慈禧太后、倭仁為代表的保守派進行了反覆、激烈的鬥爭,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福州馬尾建造了造船廠,開設了船政學堂,造出我國第一艘具有當年先進水平輪船,培養出我國第一代海軍。

32集電視劇《船政風雲》真實地再現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謳歌了左宗棠、沈葆楨等一批愛國者的歷史功績,突出表現了人民民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一主題,以及人民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民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1866年春左宗棠就在福州設廠造船一事給朝廷上書,慈禧太后在恭親王奕訢的力勸下同意左宗棠在福州設廠造船。8月,左宗棠親至福州,購買民田200多畝做為廠基,又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督。正當籌備工作緊張進行時,清政府調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去西安鎮壓捻軍起義。突然的變化使處於初創階段的船政局工程面臨夭折的危險,左宗棠表示決不半途而廢,他向清廷保舉原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上任後積極籌備造船廠,設立船政學堂,以培養自己的造船工程師和海軍軍官;設定船政衙門,總理船政事務。面對來自至上而下守舊勢力的干擾、破壞,英桂、沈葆楨等船政官員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為了懲治以閩浙總督吳棠、布政使鄧延楠等反對船政的貪官,沈葆楨果斷處決了吳、鄧的下屬蘇利和李有才,達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洋監工日意格帶領十幾位專家和技工到來,馬尾船廠正式開工造船。1869年第一艘具有先進水平的兵商兩用輪船——萬年清號成功下水,實現了船政大業。

沈葆楨拒絕了法國人駕駛輪船出海試航的要挾,親自帶領船政學堂培養的第一批中國未來的海軍軍官,登上“萬年清”隨船試航。並委託吳大廷隨船北上天津衛接受朝廷檢閱。

由於船政超支較多,沈葆楨奏請朝廷追加撥款,朝廷批准。沈頂住保守派壓力,擴大造船廠,增加學堂,在契約期內共造各種兵船、商船15艘,為中國之最。

1874年5月,日本中將西鄉從道下令路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率兵在台灣南端登入。以強大的火力逼迫當地牡丹社投降,被打得狼狽後撤。由於漢奸的出賣,阿祿酋長不幸中彈犧牲。當地百姓化整為零,藏在密林中打擊倭寇。1874年6月沈葆楨率領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出兵台灣。沈到台後,確定了“驅倭撫番”的大計。他為安平炮台題寫了“億載金城”四個大字。就在沈葆楨一切部署完畢,等待向日寇發起致命一擊時,收到了中日簽訂的《北京條約》,沈等官員悲痛萬分。倭寇從台灣撤退後,沈葆楨制定了“開山撫番”的方針,開山修路,移風易俗,建設台灣、保衛台灣,逐漸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為了學習西方各國的造船技術和駕船經驗,朝廷批准船政學堂畢業生分別赴英、法等國學習。嚴崇光、劉步蟾等學成回國後都成為清政府海軍骨幹。

1884年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船闖入福建馬尾港,利士比親率四艘法艦駛往基隆,發起攻擊。清政府急召劉銘傳受命,加以巡撫全權督辦台灣事務。劉銘傳欣然受命,渡海抵達台灣,籌謀抗擊法軍,取得重大勝利。朝廷給於他們獎勵。藉口“基隆事件”法國政府向清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8月23日下午法艦向中國軍艦發動襲擊,士兵臨危不懼奮勇還擊。由於李鴻章妥協退讓,不許“輕言戰事”,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做戒備,還禁止軍艦移動,使福建水師損失慘重。慈禧太后對馬江之戰11艘兵船損失和上千人傷亡的慘狀傷感不已。面對法國人的囂張氣焰毅然決定對法宣戰。授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孤拔命令利士比率八艘戰艦向基隆發起猛攻,劉銘傳作出“撤基援滬”決策,取得了有名的“滬尾大捷”。左宗棠率五千人馬進入福建。他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偷渡計,使援軍安全抵台,在劉銘傳指揮下粉碎了法國遠東艦隊侵台的夢想。孤拔親率法遠東艦隊從基隆撤退後占領澎湖群島身染赤痢去世。

左宗棠表示,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不忘船政魂魄,一定要建造馬江昭忠寺,將所有將士的英名刻碑留存。但當他看到屈辱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氣得頓時口吐鮮血,病逝福州。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及眾鄉親為紀念馬江之戰建成昭忠祠,他們向烈士墓行大禮,祭奠烈士英魂。

演職人員名單

歷史總顧問:金沖及、龔樹鐸

總策劃:何靜修、張作興、鄭有光

總監製:雷春美、朱清、翁星

劇本策劃:李準、李碩儒

文學顧問:鄭伯農、杜逵

製片人:陳建平、俞建春、宋敏、王朝柱

出品人:林新國、余作堯

責任編審:張志敏、陳用毅、周朝泉、鮑閩、呂英、楊凡

執行製片人:黃有鋒、陳光裕、彭軍

導演:宋業明、黃港

編劇:王朝柱

攝像:高進軍、鄭歐

美術設計:趙立新、汪德龍

作曲:杜鳴心

造型設計:王希鍾、任宜工

人物

左宗棠(鮑國安飾)

湖南人,左宗棠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1863年任閩浙總督後即向朝廷積極建議加強海軍建設,得到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訁斤的支持,但1866年福建船政學堂剛剛成立,就被調

任甘陝總督兼欽差大臣,平定回民起義,後又赴疆擊敗英、俄及其支持下的阿古柏叛亂,收復伊犁。1884年馬江海戰後,左宗棠不顧72歲高齡,以欽差大臣身份赴福州善後,因操勞過度於次年病卒福州。此次飾演左宗棠的鮑國安此前曾在《鴉片戰爭》中演過林則徐。

沈葆楨(巍子飾)

福州人,文武全才的清代名臣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和女婿,1856年任江西廣信(上饒市)知府時擊退太平軍多次進攻而為同僚側目,不久升任江西巡撫。左宗棠離任福建時,極力舉薦其接任船政大臣,在9年總理船政期間,除了為清朝培養了大批海軍人才和工程師外,還曾以欽差大臣身份處理日本侵台事件。在《船政風雲》中,左宗棠曾三顧沈家,請當時丁憂在家的沈葆楨出山。

張佩綸(張林飾)

張佩綸是清朝清流派首領之一,以敢於參劾大員聞名,受到李鴻章的賞識,馬江海戰前以欽差大臣赴閩會辦福建海疆事宜,戰敗後被充軍察哈爾。飾演張佩綸的張林來自廣東話劇團,曾為連續劇《佐羅》和電影《黑色鬱金香》等配過音。

穆圖善(王伍福飾)

穆圖善馬江海戰時任福州將軍,不僅設伏擊沉法艦一艘,還領兵打敗了法軍登岸後的進攻,轉敗為勝。是馬江海戰後唯一一位沒有受到處分的高官。飾演穆圖善的王伍福曾在《長征》和《太行山上》等多部影視劇中扮演朱德。

奕訁斤(劉勁飾)

在晚清皇室中,恭親王奕訁斤的學識和才幹是首屈一指的。他支持並領導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洋務運動,但晚年變得越來越保守,為保住清王朝積極主張求和、割台。扮演者劉勁是周恩來的特型演員。

慈禧太后(韓再芬飾)

《船政風雲》劇本涉及的歷史時期中,慈禧才三十出頭,剛介入宮廷權謀。韓再芬說,“我演的慈禧多了一分母愛,多了一分女人味。”被譽為黃梅戲皇后的韓再芬雖然所拍影視作品不多,但多次在央視春節晚會上亮相,並在戲劇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日意格(俄羅斯演員尼古拉飾)

法國人日意格曾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1866年應左宗棠之邀,參與籌設福建船政,任船政正監督,月薪1000兩白銀,在中法戰爭時,已回到法國的日意格在法國軍方的威迫下,不得不將馬尾造船廠的圖紙交給了法軍。尼古拉曾在《延安頌》中出演過白求恩,曾獲俄羅斯文化部頒發功勳演員獎。

德克碑(謝爾蓋飾)

在法國軍隊中時,德克碑職位高於日意格,但在船政學堂里僅是副監督,所以對清朝給予的賞封頗為不滿,在造船廠建設過程中故意刁難,製造衝突。謝爾蓋是俄羅斯演員,曾在電視劇《長征》中飾演李德。

嚴復(任澤巍飾)

福州人,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船政後學堂駕駛專業,1871年畢業。1877年被選為第一屆留學生赴英留學,歸國後任船政後學堂教官,次年調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官。1898年因譯成《天演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震動整個思想界,影響極大。在《船政風雲》中,嚴復故居等重要遺址都將在劇中有所表現。任澤巍曾在電視劇《任長霞》中飾演隊長展風。

林培基(周廣真飾)

清朝的武探花,在馬江海戰中,他帶領民眾自發在江兩岸填沙袋,打木樁。準備反擊,船政文化博物館中至今還存有一把林培基的重達185斤的大刀。在劇中林培基有許多高難度的動作戲。

魏瀚福州人。1867年考入船政前學堂學習造船,系製造第一屆畢業生,成績名列第一。1875年赴英法等國學習。學成回國後取代外國工程師,先後設計、監造了10多艘新式軍艦,有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中國近代造船先驅。

張成廣東南海人。1867年考入船政學堂,1884年委閩安鎮副將,負有統帶福建水師之責,成為清末海軍中早期將領和最早任艦隊司令的畢業生。馬江海戰中兵力布置失當,準備不足,指揮失宜。戰後被革職查辦。

虛構人物

舒菲爾(奧利維爾·舍納維飾)

船政學堂的外國教官舒菲爾在馬江海戰中由中國友人變成了侵略者幫凶,為法軍司令孤拔出謀劃策,對自己的女婿中國青年蘇阿哥也毫不留情。舍納維是法國著名演員,2003年憑電影《致意逝者》獲法國電影作家協會(SACD)最佳男演員獎。

海倫(瑪麗婭飾)

舒菲爾的妻子,醫生,收留了當時流落法國的蘇阿哥。在丈夫堅決反對女兒愛珊婭與蘇阿哥相戀時,她一直予以支持。瑪麗婭同樣來自法國,2002年因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瑪格麗特太太》獲法國電影作家協會(SACD)獎。

雷亮周建鵬飾)

沈葆楨貼身

保鏢,在沈葆楨逝世之後,他還帶著自己的兒子,繼續抗擊法軍對福州的入侵。

林英(王斯瓊飾)

林英是高山族擅長射箭的少女,後來成為雷亮的妻子,扮演該角色的是來自福州市歌舞劇院的國家二級演員、話劇表演專業的王斯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