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制度與大革命》

《舊制度與大革命》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是法國歷史學家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原著出版於1856年,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中文譯本。本書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做出了最為經典的解讀。

基本信息

簡介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法國歷史學家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的名著,原著出版於1856年。本書的中文譯本是在1992年出版的,由馮唐先生翻譯,由桂玉芳和張芝聯兩位老先生做的校對。 《舊制度與大革命》探討的是法國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於腐敗和不得人心而崩潰,但社會動盪卻並未帶來革命黨預期的結果,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眾,最後都被相互間的怒火所吞噬。

作者

托克維爾托克維爾
托克維爾雖出身貴族,但在政治上傾向於自由主義,曾拒絕繼承貴族頭銜。托克維爾的成名作是1835年問世的《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於1840年,次年他就榮膺法蘭西學院院士,僅36歲。此後15年他沒有發表什麼重要著作,只在從政之餘思索新著的主題。

他目睹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二月革命又推翻七月王朝;1839年起任眾議院議員,二月革命後參與第二共和國憲法的制訂,並一度在秩序黨內閣中任外交部長(1849年6—10月)。1849年10月被路易拿破崙解職。他也因反對1851年12月的路易·拿破崙政變而一度入獄。

寫作背景

《舊制度與大革命》寫於1851年到1856年之間,當時的法國正處在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建立和鞏固第二帝國的時代,信奉自由主義的托克維爾對之悲觀失望,成為“國內流亡者”,《舊制度與大革命》就是在這段政治大變動時期醞釀成熟的,其中浸透著對法國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對拿破崙三世專制政權的強烈仇恨。

寫作初衷

《舊制度與大革命》 《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的初衷是以十年帝國時期(1804—1814)作為主題,不是重寫一部梯也爾式的帝國史,而是試圖說明帝國是如何產生的,它何以能在大革命創造的社會中建立起來,憑藉的是哪些手段方法,創立帝國的那個人(拿破崙)的真正本質是什麼,他的成就和挫折何在,帝國的短期和深遠影響是什麼,它對世界的命運,特別是法國的命運起了什麼作用……

總之,托克維爾企圖解釋那些構成時代連鎖主要環節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質、意義,而不是單純地敘述史實。雖然托克維爾後來放棄了對第一帝國的研究,把注意力移向大革命的深刻根源——舊制度,但是他的分析方法並未改變。用托克維爾自己的話說,他要把“事實和思想、歷史哲學和歷史本身結合起來”。他要以孟德斯鳩為榜樣,寫一部像《羅馬盛衰原因》那樣的著作,“為後世留下自己的痕跡”。儘管他也參政議政,但他自信“立言”比“立功”更適合自己的性格。

論點

托克維爾的寫作態度十分嚴謹。書中的所有結論性的內容幾乎都是建立在對原始材料分析的基礎之上。他閱讀、利用了前人從未接觸過的大量檔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地方與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間的通信、三級會議記錄和1789年的陳情書。他是第一個查閱有關國有財產出售法令的歷史家;他還努力挖掘涉及農民狀況和農民起義的資料。根據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體描繪舊制度下的土地、財產、教會、三級會議、中央與地方行政、農民生活、貴族地位、第三等級狀況等,並闡發自己的論點。

托克維爾關於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這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全歐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要改變舊政府,而且要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時進攻所有現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

2.法國革命是一件長期工作的最後完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同樣也會倒塌,法國革命的業績是以突然方式完成了需要長時期才能一點一滴完成的事情。在革命來臨之前,政府已開始進行改革,而“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當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國已經廢除時,人們對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農民和領主、第三等級和特權階級的矛盾越加尖銳。這就是為什麼革命在法國比在歐洲其他國家更早爆發的主要原因。

3.法國革命既呈現出決裂性,又呈現出連續性和反覆性。

托克維爾不同意中央集權制的確立和加強是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創造這個觀點,相反,他認為這是舊制度下王權和中央政府權力集中趨勢的繼續。同時,他注意到法國革命初期廢除的一些法律和習慣,包括舊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後重新出現。法國1789年革命後冒出一個第一帝國,1848年革命後又冒出一個第二帝國,難道專制主義是法國政治生活中不可擺脫的傳統嗎?

4.這裡涉及對於專制、自由、平等三者關係的理解問題。

在托克維爾看來,舊制度後期王權和中央政權的加強,侵犯了公民社會,剝奪了貴族的自由。而18世紀思想家幾乎無不推崇專制王權的中華帝國,把它當作開明君主制的模範;他們只要求改革,要求地位平等,並不要求自由,至少是把改革放在自由之前。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恢復了地方自治,但是不久人們就忘記了自由,甘當“世界霸主”拿破崙的“平等的奴隸”。這對托克維爾來說是一個慘痛的經驗——他寫的是第一帝國,想的則是親身經歷的第二帝國。

影響

《舊制度與大革命》在1856年出版時,托克維爾對此書的命運憂心忡忡,他寫信給他的英國妻子說:“我這本書的思想不會討好任何人;正統保皇派會在這裡看到一幅舊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畫像;虔誠的教徒……會看到一幅不利於教會的畫像;革命家會看到一幅對革命的華麗外衣不感興趣的畫像;只有自由的朋友們愛讀這本書,但其人數屈指可數。”

出乎作者的意料,到托克維爾逝世那一年(1859),此書在法國已印行了4版共9000冊,到1934年已印16版,總計25000冊;在英國、美國、德國都極暢銷。

托克維爾的著作1870年後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後,近幾十年來在西方突然走運,隨著保守的自由主義思想的抬頭,托克維爾的政治觀點重新受到了重視。《托克維爾全集》在1952年出版第一版後,至今已印行第三版。1979年在美國成立了托克維爾學會,出版《托克維爾評論》。

目錄

序言
導言 《舊制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之際,人們對它的評論歧異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與最終目的並非像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是要摧毀宗教權力
和削弱政治權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場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幾乎全歐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們如何到處陷於崩潰
第五章 法國革命特有的功績是什麼  

第二編

第一章 為什麼封建權利在法國比在其他任何國家更使人民憎惡
第二章 中央集權制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績
第三章 今天所謂的政府管理監督乃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與官員保證制是舊制度的體制
第五章 中央集權制怎樣進入舊政治權力並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毀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行政風尚
第七章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
 地位,並吸取全帝國的精華
第八章 在法國這個國家,人們變得彼此最為相似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彼此漠不關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如何導致了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自由的種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
第十二章 儘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世紀還糟  

第三編

第一章 到18世紀中葉,文人何以變為國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後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傾向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如何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對大革命的特
點有何影響
第三章 法國人何以先要改革,後要自由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為大革命作準
備的所有思想感情中,嚴格意義上的公共自由的思想與愛好是最後一個出現,
也是第一個消失的。
第四章 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第五章 何以減輕人民負擔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幾種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其結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從已往事物中自動產生  

注釋
附錄一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附錄二 1789年前後法國社會政治狀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