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系統》

"林耐的《自然系統》一書,就擔當起了這個任務。 林耐知道他的分類體系不是""自然""的,但他強調他的分類體系使用方便,切實可行。 林耐《自然系統》一書出版後,他成為世界公認的植物分類權威。"

瑞典生物學家林耐(Carl von Linne,1707-1778)是近現代生物分類方法的奠基人,他的最著名的著作是《自然系統》。

林耐7歲入學讀書,他的父親是牧師,父親希望他將來也成為牧師。但是他對學校規定的課程不感興趣,只有邏輯學還學得可以。他喜歡到野外採集植物標本,閱讀植物學著作,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上面了。讀中學時,有的老師建議他父親不要再供他讀書,因為他不可能學好功課,不如送他學一門手藝,以便找份工作。只有一位老師比較欣賞林耐,主張他去學習醫學,而不要學神學、做傳教士。

1727年,林耐進入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讀書。他對植物學的興趣依然很濃,大學圖書館和植物園給他提供了學習和研究植物的好條件。他寫的植物學論文受到了老師的讚賞。

1732年,林耐應邀參加了一個探險隊,到瑞典北部荒涼的拉普蘭地區進行科學考察,使他獲得豐富的對大自然的感性認識,並採集了很多生物標本。

林耐未來的岳父要求他一定取得醫生資格,否則不同意女兒和他結婚。他被迫又去荷蘭一所大學學醫,很快取得了醫生資格。但是,他的興趣依然主要在植物學上。

1735年,林耐《自然系統》一書出版了,此書給他帶來很大聲望,為他一生的成就和地位奠定了基礎。

16世紀和17世紀,隨著歐洲人的海外擴張,他們認識的生物種類大大增加了。古代的植物學著作只描述了大約500種植物,而1600年時歐洲人認識的植物達到6000種左右,1700年時達到12000種左右。對生物準確命名和分類,成為當務之急。林耐的《自然系統》一書,就擔當起了這個任務。此書的副標題是:"即可以在大自然的三個界中,按綱、目、屬、種進行系統的分類"。林耐說:"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植物學研究當前最迫切的需要是"識別植物,系統地命名,包括屬名和種名"。

在《自然系統》一書中,林耐把自然界分成了三大界: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對植物界,林耐主要依據雄蕊的數目和特徵分為24綱,每綱再分為若干目。對動物界,林耐主要依據心臟;呼吸器官、生殖器官、皮膚及感覺器官的特徵,分為哺乳綱、鳥綱、兩棲綱、魚綱、昆蟲綱、蠕蟲綱,共六大綱。

林耐《自然系統》一書給出的分類體系有幾個重要特點:

(1)增設"綱"、"目"兩個分類等級。亞里士多德以"種"為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相近的"種"劃為一"屬",這已經延用約兩千年。林耐又把相近的"屬"歸為一"目",相近的"目"歸為一"綱",適應了生物種類大大增加的新形勢。現在使用的分類體系,在林耐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門"和"科"兩個新等級。

(2)採用雙名制。過去生物只有俗名,各地依方言命名,很不統一,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的情況很多。為克服命名上的混亂,特給每一種生物都定出學名,它是由屬名與種名兩個名字組成,故稱雙名制。學名之後還有加上為之命名的科學家的名字,並附上這種生物的特徵介紹,記錄在案。這樣一來,就不會有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象了。雙名制雖不是林耐最先倡導,但是,是林耐《自然系統》一書最早系統運用雙名制。這種雙名制一直沿用至今。

林耐《自然系統》給出的分類體系,對克服生物分類上的混亂現象有重要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種人為分類體系,即按分類者的意願選取少數特徵做為分類依據,而沒有全面考慮生物的特徵及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林耐主要依據雄蕊的數量和特徵把植物分為24綱,結果同一綱內有些植物性質相差很遠。林耐知道他的分類體系不是"自然"的,但他強調他的分類體系使用方便,切實可行。他說:"人為體系只告訴我們如何辨識植物,而自然體系卻還能告訴我們各種植物的性質",這是人為體系的缺點。但他又說:按自然體系,很難形成一種公認的分類體系,人們會有不同的看法。

林耐《自然系統》一書出版後,他成為世界公認的植物分類權威。各種標本從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寄到林耐手中,請他命名並定出其分類地位。很多業餘的、不知名的植物學家的最大願望,就是林耐承認他們發現了植物新種,並用他們的名字給新種命名。

《自然系統》一書的第一版於1735年出版,只有12頁厚。此後林耐不斷擴充其內容,到1768年出第12版時已厚達1327頁,書中僅植物就收載約一萬種。

與植物分類相比,《自然系統》在動物分類方面的成就稍為遜色。

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提出以後,生物分類走上按親緣關係進行自然分類,林耐《自然系統》一書給出的分類體系過時了。但是該書在生物分類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否認,至今林耐創造的某些方法仍在套用,而林耐定出的許多種生物的學名也一直被我們採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