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墉講為人處世》

《聽劉墉講為人處世》

《聽劉墉講為人處世》共分四章。人生在世,誰也離不開“做人”二字。做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生活的必修課!誰忽略它,誰就會失敗;反之,則能鑄造成功的人生。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時刻,都需要不斷地去校正自己的言行,讓自己以真、善、美的姿態融入到生活的舞台上,待人誠懇而留有不盡之恩,御事忠厚而留有不盡之智,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社會、生活和他人的信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第一章側重倫理學角度,分析家庭對個人成長,以及其對個性塑造的影響,令讀者充分認識自己;第二章主要強調學校對個人的重塑作用,及進一步完善世界觀,從而明確肯定自己;第三章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人之所以作為社會人該如何與人相處、維繫人際關係,更好地發展自己;第四章是對第三章的進一步闡述,從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生,縱向來講一個人該如何做才能實現夢想、獲得成功。文章內容上沿襲了劉氏散文的文風,以嶄新的範例,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到整體精神的張揚,將為人處世、社交禮儀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呈獻給讀者。

作者簡介

劉墉,號夢然,1949年生於台北,祖籍北京,畫家、作家。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約翰大學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現為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三十餘次,在大陸捐助兩百多個大中學生就學,並捐建希望國小三十多所。據台灣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統計,劉墉為十六年來台灣暢銷書作家之冠。他的作品在中國大陸銷售超過千萬冊。著有《螢窗小語》、《我不是教你詐》、《超越自己》、《花痴日記》、《殺手正傳》及《劉墉山水寫生畫法》、《白雲堂畫論畫法》等文學、藝術作品七十餘種。

媒體評論

哲學並非“無聊老人講給無知青年的故事”,劉墉的文章多以娓娓道來的形式,和風細雨地與讀者交流,似師長,又似朋友,方式細緻入微,親切感人,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很容易接受。——周國平劉墉的書最大的亮點在於提出了很多對青少年成長十分關鍵面又在傳統教育環境下被長期忽視的問題。——盧勤禮儀基本要求就是要提升我們的教養,維護我們的形象。提升教養靠遵守規則,最基本的規則就是:要巷解人意,要換位思考,要有感恩的意識,要懂得欣賞別人,要注意為人處世。——金正昆

目錄

前言第一章好人際從自己開始◎做人究竟有多難◇永葆一顆平常心◇不要把外在當作唯一的籌碼◇最高境界:演什麼像什麼◎性格決勝千里◇甩掉你的悲劇性格◇讓幽默拉近彼此距離◇糊塗處世,精明為人◎快樂心情才好交人◇給生活一個微笑◇韜光養晦,厚積薄發◎聰明的愛才幸福◇把握好手中的感情線◇美感距離◎認識自己◇勇敢愛自己◇沒有條件也要上第二章這樣做人不吃虧◎做一個真誠的聽眾◇會說話比能說話更實用◇要讓人家聽著順耳才可以◎讓控制力擦亮自己◇原則面前學變通◇別把隱私不當秘密◎放下身段,路才越走越寬◇不求全責備,寬容讓你不完而美◇甘於平淡才能高標處世◇有始有終、進退有序◎肯定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得意不忘形,取長補短第三章告訴你事實的真相◎禮多人不怪◇上善若水,讓三分功給別人◇大智若愚,學會保護自己◎有一種情商讓你魅力十足◇發自內心的忠厚◇專心做好一件事◇避免別人多心◎理性做事才能贏天下◇潔身自好也要同流◇不要忘了圈裡的規矩◎發展自己◇給自己自由◇適者生存,適時改變第四章做個成功的織夢者◎實現夢想。從來都不晚◇目標明確,主動出擊◇根本沒時間,不是藉口的藉口◎為人處世。居安要思危◇得失不驚,不捨不得◇失敗也是一種磨練◎最重要的工作是創造◇時刻準備著◇不可或缺的探尋精神◎成功是強者的心態◇釋放你的潛能◇頂住壓力好辦事◎超越自己◇深思熟慮,一錘定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劉墉小傳◎劉墉年表◎劉墉自述◎我的父親劉墉◎近距離看劉墉(節選)附錄◎劉墉學術著作概述◇文藝理論◇畫冊及錄影◇有聲書◇譯作◇詩、散文、小說◎部分作品詳述◇詩、散文、小說

前言

季羨林先生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一個人如何與周圍的人交流.如何在天地間謀事,決定了他能否生活得愉快,工作得順心,感情是否充實幸福,事業是否成功輝煌。生活在現代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激烈的競爭中,難免爾虞我詐,人能做到“我不害人”.但並不能保證“我不會被人害”。很多人常常對如何汲汲爭先、求功立名等事情冥思苦想,他們更多的是關注事業的成敗、股市的漲幅,往往忽略了愛情的失敗、親情的疏遠、人際關係的惡化等為人處世方面的修煉。但丁告訴我們: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為人處世作為一門哲學、一門藝術由來已久,發展到今天,它已形成一種文化,為人們所追崇。恰到好處的為人處世之道,不是讓你變得圓滑世故,而是讓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讓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事半功倍。但話說回來,它更像是一個花園。有人乘興而入,盡興遊覽;有人卻被拒之門外,或敗興而歸。許多深諳人性、城府極深的人,憑著對人對事的聰明練達和老於世故,以積極的心態去做人做事,早已躋身於為數不多的成功人士行列。但還有一些人正如劉墉先生所說:“要知道,這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甚至已經入社會很久的老鳥.還不懂得怎么把光芒留給別人,結果他明明是去捧場、去幫忙,甚至去犧牲奉獻,到頭來卻得罪人,甚至掉了腦袋。”

精彩書摘

第一章好人際從自己開始◎做人究竟有多難正所謂字字珠璣,道出天機,有多少做人的道理,都一一的道出了,如果你真的能參詳透,那你就會成為完人了!——《紅塵卷》“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多年前,劉曉慶說過的這句話,如今依然被許多人提及。只是現在已經演變成“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名女人難上加難,做名老女人難於上青天……”姑且不討論做名老女人有多難,也不討論到底是做女人難,還是做男人難,我們先討論一下做人究竟有多難。人的問題,做人的問題,都是人人熟知的問題,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最為人熟知的,並不一定是人人都最了解的,而且,有很多人還往往因為熟知,反而不去深入思考。亦或是,有人還會認為:人,是一個永遠難於明辯的話題。有人甚至將“人的問題”比作“斯芬克斯之謎”,也就是說,它是世界上最難解的一個謎。而“做人”在此之後,則顯得更加煩瑣,讓人難於把握。然而,“人的問題”雖然是人的一切知識對象中最難以說明的問題,但是,無論你思考也罷,逃避也罷,關於人,做人的問題,永遠是現實的存在。在做怎樣的人中徘徊做人,應該是我們從孩提時期,一直到長大成人都在學習的學問。在我們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充滿希望地引導我們要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學做壞人;並在後來的日子裡,總是不斷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到我們背起書包上了學,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是常常諄諄教導我們,要學做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不要做一個平凡庸碌的人;要做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長戚戚的小人。可是,當我們告別了父母,告別了過去的老師,進入了嚮往的社會後,卻發現新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么好,一切都顯得那么不盡如人意。人生中總有解決不完的難題,實現理想的道路總是坎坷崎嶇……我們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線上,開始對自己的人生獨立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怎樣才能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如何才能不虛度年華?諸如此類,種種關於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讓我們困惑不解,使我們輾轉難眠。從而成為我們經常討論和思索的,似乎知道,卻又說不清楚的一門深奧的學問。人的難於理解,做人的難於把握,主要在於人的奇特性。人與動物不同的是,每個人都具有雙重的生命體:一重是自然的生命體,它標誌著人的存在,人的生命是最為寶貴的,失去了這個生命,也就失去了人的現實存在;另一重是人類的生命體,這是人的第二生命,這個生命雖然是無形的,但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並且體現著人的價值,對人更有永恆的意義。人有兩重生命,就要經歷兩次生成。一次是從母腹中獲得肉體生命。人要做人,還得經歷第二次生成。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只所以異於禽獸者,即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一個人若照著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去做,就是做人。做人的確很不容易,然而人的崇高性,人自身的價值也就體現在這裡。感性做人與理性做人劉墉先生說:“只有誠誠懇懇地做事,實實在在地研究,不自欺、不欺人,才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事實上,我們都可以快樂,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有人說,做人感性好。這樣你才會有魅力,才會開心快樂,才會拋棄世間所有凡塵雜念,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一切隨緣,一切順其自然,不會那么多煩惱,努力地適應社會,而不是改造世界。人之所以稱為最高級的動物,就是因為有感情。如果為人做到不感情用事,對待所有的人都理智的權衡利弊得失,就會漸漸失去親情,友情和愛情,即使事業非常成功,他的人生也是蒼白的。也有人說,理性做人好。這樣你才會成熟,才不會犯錯誤,才能科學正確地作決定,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結果。衝動每個人都會,機會也很大,但理性與冷靜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更加難得。其實,理性的思考是做人的關鍵,而人類獨特的感性,則是能起到非常大的輔助作用。對於情緒的把握,對於目標的追求,對於品質的塑造以及對於喜好的滿足,如果能夠利用好積極的、促進的一面,那么,做人不可能不成功的。所以,怎樣做好你自己,活出你自己,體現出你存在的價值,才是我們做人的動力。◇永葆一顆平常心“平常心”也是“心平常”,讓你的心總保持在平靜的狀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平常心,心平常》前兩天讀了一個小故事,內容很短,但讀後挺有感觸。故事是這樣的:小豬問:“媽媽幸福在哪裡?”媽媽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於是小豬開始用嘴咬它的尾巴。媽媽笑著說:“只要你一直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著你的!”現在的你,是不是也像那隻小豬一樣,追著自己的尾巴呢?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相信:無論是逆境還是挫折,只要我們勇敢往前走,幸福的小尾巴就會一直跟著我們!那么,問題又來了,幸福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就好像“美是什麼”一樣,沒有固定的說法。幸福只是一種感覺,你感覺自己有多幸福,你就有多幸福。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種種的不如意,會讓人覺得鬱悶,於是我們就離幸福越來越遠。現在想想,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平常心來看待事物呢?如果你擁有一顆平常心,做個平常人,做到心平常,幸福也會一直跟著你的。平常心的對手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壓力、挫折,正所謂“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上,並非都是鮮花坦途,而要常常與不如意之事結伴而行。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使自己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平穩,這是需要磨練的。佛家說:有求皆苦;儒家說:無欲則剛;道家說:清心寡欲方得道;現代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劉墉先生說:“平常心”就像那三個字,是“平常有心”是“平常的心情。”我們說:永葆平常心才是真。當每個人幾乎都是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不斷地與周圍人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一旦自己在比較中處於劣勢,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於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達成一個又一個欲望。當然,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我們提倡,但這種精神要有個度。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實現所有的願望,這時我們就得學會放棄,進而擺脫失望後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壓力讓我們受到傷害。因為心理平衡了,生理才會平衡;生理平衡了,人體的各個系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系統處於最佳狀態了,健康與活力就會自然煥發。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是人生智慧的提煉,是人生嚴肅的態度,它能幫你成為精神的富翁,自由的主人。劉墉先生告訴我們:愈是將要面對不平常的情況,你愈應該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負擔,用前面充裕的時間去分散。只要有顆平常的心,就能慎物結緣,自甘平淡,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你能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急不躁。面對物質的引誘,心不動,手不癢。它能使你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沒有小肚雞腸的煩惱。白天知足常樂,夜晚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說話腰桿也硬。何謂“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國古文化的軌跡去追尋,並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層次上解釋,便有些玄奧。其實,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一種心態。一是尊重規律和規則,尊重客觀現實,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漢朝典籍《淮南子》里有一個故事是說:一個大力士。很用力地拉著牛尾巴,想把牛牽走,但是即使他拉斷了牛尾巴,也不可能牽走它。相反,一個力氣不如大力士的十歲牧童,僅僅用桑條穿著牛鼻子輕輕地一拉,卻能牽著它走。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無論做什麼事,我們一定要順著事物的本質規律去做,只要抓住了本質,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再難再複雜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二是既要積極主動,盡力而為,又要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快樂,就會有足夠的力量承擔一旦到來的挫折和痛苦。這樣看來,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有一定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如孟子所說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佛教中認為,平常心即是清淨心。平常心為道,空空為道。這一觀點,最早是馬祖道一提出來的。空空:一空為一種物質,一種極微的物質,生命無限大的物質。一空為此物質所具有的特徵和特性,即: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空,生成萬物,決定萬物。萬物雖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