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佛說人生》

《聽佛說人生》

《聽佛說人生》一書,對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禪人禪事、禪思禪語,進行深入的挖掘,精選了數百餘則流傳千年的佛學故事,進行了精當的評述,闡釋佛禪智慧,探討人生哲理,使讀者通過輕鬆的閱讀,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佛的智慧和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不斷邁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念佛從用心開始,學佛從做人開始。禪是一面鏡,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禪是一盞燈,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有一天,和佛在夢中相遇。佛說:“我可以讓你許一個願。”我對佛說:“讓所有的讀者朋友永遠健康!”佛說:“只能四天!”我說:“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說:“不行,三天。”我說:“昨天、今天、明天。”佛說:“不行,兩天。”我說:“白天、黑天。”佛說:“不行,就一天!”我說:“行!”佛問:“哪一天?”我說:“每一天!”
念佛從用心開始,學佛從做人開始。禪是一面鏡,它可以照亮人的境,禪是一盞燈,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一部枕邊讀物一位良師益友,一片智慧火花

內容簡介

公元前6世紀,史稱哲學的突破時期。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這幾個偉大的哲人幾乎同時誕生在世界東方。他們的哲學被奉為宗教,形成道、儒、佛三教。
釋迦牟尼靜坐菩提樹下得大覺悟後,創立了佛教基本教義,他廣收門徒,組建僧團,度人不計其數,總計其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功德無量。
他的生平事跡,也隨著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而流傳開來,並逐漸被後人賦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為法力無邊的佛祖,我國漢族地區人們習俗上稱他為如來佛。
釋迦牟尼的思想體系,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簡單明白,有條有理,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及“十二因緣”。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集成為經典,再加上歷代祖師大德們的註疏,合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藏經》。它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就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件事情跟我們的關係更密切?

媒體評論

佛法強調慈悲,利他、淨心、因果.無常。萬法唯心造……使人獲得真正的解脫和喜悅,因此是世人最值得開發、運用的智慧寶藏。
——佛陀

目錄

佛的智慧就在現實生活中
佛的智慧呈現的是大自然的客觀真理。它是活活潑潑、與時俱進的;它無所不在,無所不住。有時候,我們真該靜靜地坐下來,用種平常的心境,領悟一下佛法的精神。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著禪意與禪境,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應該生活得非常輕鬆愉快、瀟灑自在。如果我們從生活中能感悟出佛的智慧,找回禪的精神(其實它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讓生活與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我們的生活便如詩如畫,恬適安詳了。
擁有一片只屬於自己的藍天/3
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4
經常忘了自己的禪師/5
寫好“我”字的要領/6
認清自家的一片田地/7
沒有必要騎著驢找驢/8
所悟之道的境界感受/9
自我的實現不能僅從思考而來/10
拜佛祖不如求自己/11
慧忠的良苦用心/12
世間的事理,一通百通/14
佛性是每個人都具備的/15
照顧花草中的育才之道/15
良寬禪師教浪子回頭/17
從門入者,不是珍寶/18
不接受一切觀點的懷疑論者/19
落葉不光是在地面上/21
仰面唾天,只能落回自己的臉上/22
你應該關心的問題/23
替佛像塗裝用的金箔/24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25
人人都有一雙“心眼”/26
雨中的三個和尚/27
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自然流露/28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0
佛也沒有什麼神通/31
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32
忘記自己年齡的老禪師/33
這就是生活之路/34
為什麼不能叫苦/36
一個真正的僧寶禪者/37
一座年久失修的獨木橋/38
摔碎的壺不值得留戀/39
緣分早有注定/40
為什麼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41
原坦山和佛門的清規戒律/42
不顧一切地把手放開/43
為了自己的心/44
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是國王/45
退步原來是向前/47
傳承了七代的寶書/48
釋迦牟尼眼中的四個老婆/49
二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
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修禪其實就是學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佛經上講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型,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條件。所以,以積極的態度領略佛的為人智慧,積德修福,做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學佛先學做人/53
佛陀和他的兒子/54
一個心中常充滿怨忿與苦惱的人/56
一個與鬼合作的僧人/58
修行貴在“正當”二字/59
不要捨棄自己對佛法的信仰/60
慈悲的佛祖和自私的強盜/61
手上捆著青草的和尚/62
自己的心裡要有主,/64
誠實無欺的道楷禪師/65
不擇手段的婆羅門/67
回去後也要像來的時候一樣/68
一堆黑的骨頭/69
菩薩常常殺生/70
一個人墮落起來與瓷瓶無異/71
很多事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變的/72
我是一個雲水僧/73
我是泥中蓮花/75
兩個乞兒的心愿/76
什麼是必修的課程/77
堅持不喝水的比丘/78
鸚鵡吞了珍珠之後/80
莫以善小而不為/81
小徒弟的“破綻”/82
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83
貧賤不移的學者/84
不給皇帝面子的禪宗大師/85
你愛女色嗎/86
三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修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要在世間對境練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達,做得不圓融,怎么能夠成佛呢?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礎。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任何人只要有心,就沒有什麼理解不了的智慧禪心就是包容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禪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慚愧的心。禪者要超越對待,而且要做到一個“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無。一個人能用禪心去體會世間人生,從平實生活中體驗情感和認知的樂趣,才能發現並享受生活的美好。
鄉下老婦供的一炷香/91
一粒米飯的力量/92
……
四退一步自然安穩,忍一句自無憂傷
五行到才是功夫,初稿才是本源
六脫離人情世故的羈絆,去自由自在地思考
七持平常心,參生活禪

前言

一個小和尚問師父:“生命是什麼?”這本是一個深奧的問題,而師父卻不假思索地回答:“生命是活著的!”小和尚原以為會有一大段的解答,師父卻用簡單的六個字回答了。
躺在床上,小和尚感受著每一呼每一吸。久之,他感覺到只有呼吸而沒有了自己。他想:這個一呼一吸就是活著的,就是生命嗎?生命就是如此。我為什麼要活著,生命的實質究竟是什麼,生命的責任究竟是什麼?
一天,小和尚走進一塊濕地,沒有人工的造作和修飾。當他用目光在草叢中,在蘆葦內,在湖面上,在小島旁仔細搜尋和捕捉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美點時,無意間,卻在忽起忽落的蜻蜓、運籌帷幄的螳螂、飛翔的水鳥、悠閒的魚兒、細細的蛛網、叢中的野花、微拂的細風、嫩草和蘆葦內的蟲鳴中,發現了一個事實——大自然的樸素、無私、絢麗和多彩。也許,許多人並不留意,高貴的品質在匆匆的腳步下,在浮躁的身影中湮沒了,被遺棄了。而這樸素、無私、絢麗和多彩是否是多少人付出生命而尋找的生命的終極呢?心的本源就是如此嗎?
小和尚被震撼,被感動了!他感覺到一種生命的力量和責任……
責任原本是自然的產物,天地間每一個生命都自然地履行這個責任,這樣,大地才能絢麗,宇宙才能多姿。
你是否曾想到過自己也有這樣一份責任?我們應該怎樣默默地承擔起裝扮世界、利益人間的責任呢?
責任是一種力量,只有承擔起責任時,生命才有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生活得更加輕鬆自然呢?學習和領悟佛禪的智慧,或許對我們有所幫助。
《聽佛說人生》一書,對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禪人禪事、禪思禪語,進行深入的挖掘,精選了數百餘則流傳千年的佛學故事,進行了精當的評述,篇篇雋永,字字珠璣,闡釋佛禪智慧,探討人生哲理,使讀者通過輕鬆的閱讀,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佛的智慧和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不斷邁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精彩書摘

一粒米飯的力量
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裡,四壁蕭條,夫妻兩人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裡,妻子出外,丈夫衣不敝體,也只好待在洞裡。有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兩^就商量著說:
“我們過去不知道布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這樣大好布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做妻子的深深嘆息道:“這個家幾乎一無所有,我們拿什麼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么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折損了福德因緣。這樣吧,我們如今唯一尚稱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
夫妻兩個於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頓時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為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好。最後,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又髒又臭的褲子來到佛陀面前請示:“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布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不得已只好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不料,褲子才一浸水,整條河立刻變得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只好匆匆趕回來稟告佛陀。
當時,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
“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嘆貧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么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么小的一粒米,怎么可能鎮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