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美好的時光》

《美好的、美好的時光》

《美好的美好的時光》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的代表作。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是奧地利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美好的、美好的時光》《美好的、美好的時光》

美好的美好的時光》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的代表作。作品以辛辣尖刻的語言直面狹隘苟安的市民社會和生活,背景為戰後五十年代的維也納。書中的幾個主角均為十七八歲的青年人,他們時常聚在一起清談,無所事事地在街頭閒逛,在黑暗的掩護下打劫行人,以此宣洩他們對社會的不滿和內心的混亂。作品藉助對他們人生遭遇的描述,揭示了經濟起飛初期一派和平的假面背後的社會真相。

關於書名

《美好的美好的時光》取材於上世紀60年代的一起真實案例,用耶利內克自己的話說,她把這起有著真實原型的故事定格到50年代末,旨在表現那時初露端倪的政治恐怖主義的災難。看不懂的書名,就有了一個很好懂的解讀:在當初德國納粹者眼裡,毀滅被認為是“美好的”;在後來德國“紅色旅”政治恐怖主義的眼裡,毀滅依然被認為是“美好的”。當這血淋淋的毀滅揭示給人看的時候,再加上來自某些人心底那“美好的美好的”旁註,正為了警醒世人:絕非所有毀滅都是“美好的”。

讀者評價

小說一下筆,就寫三個學生和一個工人,在維也納公園群毆並搶劫了一個路人。如果這叫犯罪,這罪是他們刻意犯下的。接下來的故事,就在這四個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青年之間展開;外加一對夫妻,就是四個青年中一對孿生兄妹的父母。所有的故事,就是叫索菲的富家少女,被叫漢斯的工人和叫賴納的學生追著,但最後索菲和漢斯玩了一場性遊戲,賴納失落了。性開放的安娜,也只充當著漢斯的性夥伴,她為自己成不了漢斯的女友而大哭一場。大資產階級出身的索菲、有工人運動家傳的漢斯、有納粹背景的小市民家庭的賴納和安娜,都成為學生組織的成員,崇尚著改造社會的暴力。作為串場戲的父母,則在齷齪、無聊、下流的施虐與受虐中,演繹著暴力與忍受。最後,沒有任何理由的賴納,在一個夢醒的早晨,用自配的鑰匙,取出父親藏著的手槍,打死了還在熟睡的妹妹、母親,拿斧子砍死了父親,再用尖刀將三具屍體捅得只能辨認出性別……這樣一個始於毀滅,又終於毀滅的故事,耶利內克竟把它叫做《美好的美好的時光》,讓一切望名生義的讀者大呼“狂暈”!

耶利內克筆下的人物,幾乎都是病態的;人物與人物的關係,幾乎都是對立衝突的。用衝突著的病態的人,來表現性與政治這兩大主題,很容易引發出毀滅的結局。即使是青年的成長史,也蛻變成悲慘的毀滅史。讓人不解的是,耶利內克眼中的毀滅,卻竟然是“美好的”。1946年出生於奧地利的耶利內克,雖未曾罹難於戰亂,但猶太血統的家庭影響,使她對法西斯傾向有一種抗爭的本能。正是這樣的情結,使她的《美好的美好的時光》,在一定意義上成了一部政治小說。她讓一個有著納粹遺習的父親,帶出一個毀滅全家的孽子,固然體現著她的政治意圖;她讓一群醉心於“紅色旅”的青年,幹著毀滅生活、毀滅未來的勾當,體現的更是她所理解的政治。

媒體評價

“令人讚嘆的是,耶利內克用如此豐富的細節凸顯小市民社會的種種行為方式,精確地將其鑲嵌在奧地利經濟騰飛的時代背景中。”——德國《法蘭克福匯報》
“有關五十年代,人們還沒有讀過比這更尖刻的文字。”——德國《世界報》

作者簡介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是奧地利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1946年生於奧地利,在名城維也納長大,並在一所著名的音樂學校求學。她被認為是那個年代奧地利文學創作的領路人,並因在德文創作方面的貢獻而獲得了海涅希博爾獎。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作品在中國不多見,喜愛戲劇的人應該知道這位女作家的針對奧地利最新政治紛爭的三部戲劇作品:《沉默》《死亡和姑娘II》以及《告別》。《告別》是一部關於政治家的作品,採取了獨白的形式演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