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訪賢》

有以做為主的,如《封神榜》的紂王。

語言特徵

《羅英訪賢》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於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 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採用。1961年,淮劇藝術考定委員會界定淮劇語言以建湖縣方言語音為基調,同時適當吸收周圍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個別字音加以豐富。

角色行當 

淮劇的角色行當有生、旦、淨、醜,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紅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閨門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行當。後來受徽劇、京劇影響,才逐漸有所發展,有大二三花臉,老少父母旦之說。但也並非全部嚴格分行。如小生演員,也能唱老生、醜行。花旦演員,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員都是一專多能,文武雙全。少數全能的演員,能擔任淮劇所有行當的角色。三二三花臉即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大花臉一般都扮演較有身份的帝王將相角色。有以唱為主的。如《鞭斷人》的尉遲恭。有以做為主的,如《封神榜》的紂王。還有一種專演白臉的奸臣,如《打嚴嵩》的嚴嵩等,此類角色陰險狡詐,狠毒奸惡,多以說白取勝,淮劇界稱之為粉臉。

二花臉一般都是扮演較有武功的人物,如《汴梁圖》的郭燕威等,身份較高,穿靠披甲,偏重刀槍把子,屬油二花臉。《嘉興府》的馬快等地位較低,箭衣短打,長於跌滾翻打,為摔打二花臉。還有一種擅演跳判的花臉《探陰山》的判官等,被稱為做子花臉。

三花臉亦稱小花臉,即小丑。文的如《活捉》的張文遠,要求口齒清楚,詼諧幽默。武的如《盜杯》的楊香武,講究身手矯健,靈活自如。也有些彩旦角色,如《金釵記》的老王婆。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個行當。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