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火車》

《綠皮火車》

《綠皮火車》是民謠詩人周雲蓬2011年至2102年年初遊記合集。無論是他的歌還是文字,都會給人一種“清淡去火、回味無窮”的感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綠皮火車綠皮火車
《綠皮火車》是民謠詩人周雲蓬2011年至2012年年初的歌遊記合集。包括“一路”“二歌”“三人”三個部分。這其中有不少文字出自他在《南方都市報》開的“首如飛蓬”的專欄。周雲蓬天南海北地游唱自己的歌,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自己天涯海角的“行路,歌唱,遇人”經歷寫成文字,為自己過去的歲月作個見證。他關心很多事情,關心很多人,這位盲人歌者內心廣闊的世界,會令“正常人”倍感羞愧。

作者簡介

周雲蓬周雲蓬
周雲蓬,新世紀的候鳥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邊。9歲失明,學會了彈琴、寫詩,雲遊四方,靠手藝吃飯,為普通人獻藝。出版有詩文集《春天責備》(2010),發行唱片有《沉默入迷的呼吸》(2003)、《中國孩子》(2007)、《牛羊下山》(2010),2009年策劃民謠合輯《紅色推土機》,銷售所得用於幫助貧困盲童。2011年,獲得人民文學獎“詩歌獎”;同年,憑藉專輯《牛羊下山》,獲得華語傳媒音樂大獎“最佳民謠藝人”獎項。

媒體評論

這本書里大多是他到處亂跑的記錄:翻跟頭的手風琴者,大熊一樣的胡德夫的手,一玻璃杯黃金一樣的陽光,香港的兩隻牛蛙像老頭一樣咳嗽著聊天,海南每棵植物下各自“噼噼啪啪”的雨,一個人的春節——臘肉白米飯老熟的陳香。
——柴靜
周雲蓬一直活得自在、自然、自得,不僅彈唱、行游、衣食無憂,而且還寫詩、上微博、和我比賽背《詩經》、泡皮膚和性情都極好的綠妖姑娘和其他姑娘,我曾經高度懷疑他是不是裝著看不見,以此迴避世間真正的黑暗,以此不事生產追隨本心,以此用觸覺和聽覺而不是視覺來感知婦女,直到我仔細看他的雜文。周雲蓬的雜文里有常人筆下沒有的細節、筆法和寬容,周雲蓬是明眼人。
——馮唐
周雲蓬的散雜文比他的音樂要好,周雲蓬的心智比我健康,他幽默、樂呵的人生今天仍不為人們所知,他的《中國孩子》頂過中國一籮筐的搖滾樂,這個愛姑娘、愛在路上逛盪、愛吹牛還算數的瞎子比現今中國所謂的很多公知靠譜多了。
——左小祖咒
我也想學別人喊他一聲“老周”,雖然還沒見過面。素來欣賞以命撞牆的秉性,他又是這群中最不退避的一個,這撞擊讓他透了亮,有了痛感,於是有文字,有詩歌,有旋律,有新書,有洞見。
——王小妮

目錄

綠皮火車
盲人影院
北京三次
北極光
一、路
北京之勝利逃亡
文藝常州
請到天涯海角來
太平山上聽香港
夢憶三峽
似曾相識的什麼州
耳聞阿維尼翁藝術節之一
耳聞阿維尼翁藝術節之二
這裡黎明靜悄悄
阿維尼翁的一天
日復一日的法國悶生活
為什麼一個小城要那么多的教堂
窮幕落阿維尼翁
死之靜美
新疆西遊記
台灣牛
跟寒流賽跑
剎車計畫
時間的標記
喧譁與騷動
歲末一日
命運中的上海
那些租來的房子
跑得那么快去哪兒
跟著古人去旅行
青春療養院
世界盡頭是北京
魚相忘於江湖
幻覺支撐我們活下去
山鬼
空水杯
二、歌
吉他的故事
賣唱者言
第一次出國看演出
馬不停蹄的音樂節
永遠年輕,永遠不聽話
絕妙好詞之一:關於梵谷的兩首經典民謠
絕妙好詞之二:白銀米店
絕妙好詞之三:林生祥的《大地書房》
絕妙好詞之四:左小祖咒的《恩惠》
微博,危博
矜持的狂歡
曾經很藍調
江南梅雨愁煞人
上海灘唱上海歌
民謠救護車
香港“暗中作樂
牛羊下山,亡羊補牢
我們就要唱方言
風吹雷劈音樂節
音樂路上的廢棄驛站
孩子:尋找再度失蹤的黑窯工
小王子
失業者
三、人
老羅的奮鬥
隻身打馬過草原
首如飛蓬
大海在對我們說什麼
火柴的柴,安靜的靜
鮑勃·迪倫們
大時空中的小人性
詩人的節日
星星與命運
平凡的奇蹟
“周雲蓬年度好書格萊美”頒獎典禮
行走的山楂樹
想念一條倒淌河
特立獨行的汽笛
阿炳的一天
痴心不改,民營書店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周治平
錯中動人的柏邦妮
暫別“南都”
春天責備》台灣版自序
三個不普通的台灣聲音
海水巨鍾胡德夫
空谷有佳人
明明如月
新民謠急先鋒小河
“野孩子”大河之上
評頭論足樂評人
一個人過春節
我的爸爸
失蹤的人
吹不散的煙
散場曲

前言

柴靜的序
1
我去採訪周雲蓬的時候,要進紹興一個公園拍點外景,公園管理處的人看見我們的攝像機,連票都不賣了。穿藍制服的大姐說:“公園今天維修。”我們說:“拍鳥,不拍人。”“那也不行。”一般人遇到這樣的情況要么上火,要么低聲下氣求一下,老周站在邊上,蔫蔫地問:“鳥也修嗎?”大姐被逼得只好說:“也修。”
我們手忙腳亂拿了介紹信,請示她的上級,當他們確認了我們只是拍攝“一個盲人歌手在紹興的文化生活”後,放我們進去了,後面還有三五位很客氣地跟著。
進了公園,周雲蓬說:“領導是怕鳥,一進門,孔雀跪一地。”
後邊跟著的人短促地笑了兩聲。
綠妖樂得眼睛彎彎,我問過她為什麼跟雲蓬在一起,她說:“王小波小說里寫,一個母親對女兒說,一輩子很長,要跟一個有趣的人在一起……”
“就為了這個嗎?”
“有趣多難啊。”她說。
2
紹興小街光淨,橋上的青石頭被磨得鋥亮水滑,他和綠妖夾著手臂,不用盲杖,走得比誰都快。走過木店,他聞著刨花香,停下腳,讓我們買幾個新鮮的木陀螺。紹興雨多,開著電暖氣,圍著暗紅的光搓手哈氣,桌上幾個橘子,剝皮後又涼又沉又香。雨真冷,我說:“你一個北方人,怎么跑到這兒來了?”
他覺得北京像湯,是水和火的結合體,老在加熱,在鍋里,咕嚕嚕,老湯,一百年,很濃,“能解餓,但就是不新鮮”。熬到後來,除了金剛一樣的人,很多人都被煮成湯料了。
他說:“我老愛在半生不熟的時候蹦出來溜達。”
他說這是他的命,“人的一生往往圍著一個動機轉。音樂,也是第一句重要,有一個旋律動機的時候,這首歌的命運就注定了。”這個動機從他幼年開始,他媽帶著他看眼睛,坐
綠皮火車到處跑。“絕望是沒有出路,一望一堵牆。不安是不知道看見什麼,還有百分之五十。”
在去富陽的火車上,我們聊天,有人覺得盲人到這么多地方也看不到什麼,他一笑:“現在過錢塘江了吧。”
邊上的人都不知覺,“你怎么知道?”
“過橋的聲音,比較空洞。”過了一會兒,他接著說,“人要被困住了,就想去新鮮的地方,每個地方的味兒都不一樣,連雞叫聲都不一樣,河南的雞叫聲就比西藏的暴躁些。”
這本書里大多是他到處亂跑的記錄:翻跟頭的手風琴者,大熊一樣的胡德夫的手,一玻璃杯黃金一樣的陽光,香港的兩隻牛蛙像老頭一樣咳嗽著聊天,海南每棵植物下各自“噼噼啪啪”的雨,一個人的春節——臘肉白米飯老熟的陳香。
就這么出出進進,停停走走,怕自己被砌在一種水泥模式里,“不管是自強不息式的意義,還是流浪在路上的意義,要是被綁架了,其實都是在表演,哪怕這個詞多好聽。”
“人嘛,害怕沒拐杖。”我說。
“那也是一種綁架,我後來爭取儘量不依賴某一個人或者某個地方。關鍵要看是不是誠實,如果內心的聲音不是那樣的,就別那樣。”
3
他這種自我警覺性總是很強,用他的話說,“自由就是有權利不斷地懷疑,或者有懷疑的可能性,懷疑就是自我更新。”
很多寫詩唱歌的人不問俗事,老周關心世俗,他寫崔健與羅大佑,也是寫自己,“不願意總被群體意願附體……關鍵是誰也無法指認哪裡才是自我的邊界,並且……他們心很軟,不會先鋒到把時代遠遠地甩開。”
我們在紹興的小店裡吃芋艿,二十五塊錢要了四個菜、三碗黃酒,白米飯隨便加,他說:“這要是在北京,飯店不是自己房子,租金貴,老闆肯定說,這還了得,為什麼不用地溝油?”
他寫的都是這類的感受,沒有以世界名著愛好者和業餘思想家自居,面對公共性問題也是從個人出發,“有人傷害了你的朋友,或者傷害了你關心的人,你也覺得很疼痛,疼痛和幸福都擴大了。”
不過他一邊寫社會新聞,一邊自我責問,覺得這種限時的緊張要求不從容,每周一期的專欄,有的時評寫的時候看得出有點急,有鍛字鍊句的痕跡,一覺得勉強,他就把專欄又停了。
紹興他家的房後,有條河,寒綠色,他坐在河邊的石台上抱著吉他隨手撥弄:“生活和彈琴一樣,不能只緊,也不能只松,得這么松鬆緊緊地漚出來。”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他寫父親的那一篇,是一件事在心裡漚了多少年,悲酸歡慨,滾熱過,又放涼了,凝結在心,又從心裡頂出來的。
老周講過一個故事,也許可以用來說一下文字的標準。他住圓明園時,一個藝術青年掉進了河裡,一開始文質彬彬,冒出一個頭,對岸上人招手:“能不能救一下?”
沉下去再浮上來的時候喊:“救一下。”
再浮上來的時候已經什麼都顧不上了:“救命啊!”
寫文章得寫到這個份兒上——不吐不快,沒有苦吟,也不用琢磨,連修辭都是一種煩瑣,誠實道出就是。
4
老周在這本書里寫的多是別人,但從別人身上倒映出了自己。
當年老羅要給曾軼可錄專輯,很多朋友都不贊成,老羅說他找了周雲蓬來配樂,還租了最好的錄音棚。大家笑“把他倆拉在一起……”,老羅一路說,邊上的人一路哈哈哈,等他說到最後曾軼可不肯來,他們擺了一張空椅子在中間,照了張沒有歌手的樂隊大合影的時候,邊上的人已經樂得上氣不接下氣了,有個哥們兒連喘帶笑地說了一句“我早就告訴你……”老羅把小杯子往桌上一頓一推,拔腿走了,邊上的人拽袖子沒拽住,差點把碗筷都帶到地上了。再怎么叫也不回來了。
後來誰也不提這事了。過了兩年多,我才聽老羅說:“那天我沒回來,可不是因為生氣。”
我看了他半天:“你……不會吧……”
“就是啊,眼睛通紅,回來沒法看。”他說,“跟好朋友說說委屈還不行嗎?”
我這次看了老周在書里寫這個事兒的過程,費了那么大勁,一句埋怨譏誚沒有,到最後是老周建議大家照這張合影作為紀念的,“我們一起碰杯,感覺這個事沒白做。在老羅的身
上,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一腔血性,雖千萬人吾往矣,敢於把自己置身於荒誕中,不怕丟失中年人最寶貴的面子的良好品德。”
我一邊看一邊自慚,看看人家老周。
那之後不久,有個導演想採訪老周,我和老羅作陪。席間談起中醫,老周挺中醫,老羅反中醫,兩人越談聲音越大,老周扶案而起,氣得有點哆嗦,一股子黑沉沉的摧城拔寨的氣。老羅也站起來了,也是一團黑,兩人兩隻大動物一樣咻咻地對峙著,堵得滿肚子話說不出來。我們一邊笑一邊往開拉。綠妖推著老周先走了,老羅發了半天牢騷才算。
到了春節,老羅見了我,按捺不住:“我想給他發個簡訊……”又摸出手機給我看,“結果他先發了一個,‘可春節不好過,我們吵過架……’”——是老周自己唱過的歌詞改的。
呵呵,男人這種動物,臉上能有這種扭捏的心潮澎湃,一個是跟姑娘說話的時候,一個是跟兄弟言歸於好的時候。
幾個月後兩人見面,老羅正感著冒,帶了一袋中藥,對著老周裝可愛:“為了你,我連中藥都吃了。”老周說:“我先發那條簡訊,就是怕被你搶了先機。”老周寫“被老羅喜歡的人是比較有福的”,被老周喜歡的人也是。
5
我看老周在書里寫堯十三,就找來聽,他用貴州織金話唱《雨霖鈴》——
我要說走嘞,之千里嘞煙霧波浪嘞/啊黑拔拔的天,好大喔……拉們講,是之樣子嘞,離別是最難在嘞/更球不要講,現在是秋天嘞/我一哈酒醒來,我在哪點/楊柳嘞岸邊,風吹一個小月亮嘞……
想起我在台灣採訪過一個1949年離家的老兵,問他:“你家裡沒房了,沒人了,你為什麼還這么想回去?”
他說:“人總是要有個窩的,小狗也一樣,這個窩是個爛棉花也行,有它從小聞的味兒。”
中國人現在不管在哪兒,總像老周說的,有那種“身在外地”的感覺,是一種焦慮。像地下河一樣,日夜都不停,焦慮都不自知。
民謠裡頭有這個千百年來的味兒,張佺、瑋瑋、小河、李志、馬木爾……唱的都是自己的窩,人要沒有這幾根沾土的草莖連著,活著活著就乾枯了。
“啊,黑拔拔的天,好大喔”,就這幾個字,這么一個調,從古到今的苦樂哀愁在裡頭,但人聽了能有一個寬解,就是老周說的“人不是完全活在當下,你有很多延伸在古代裡面,也伸在未來,是一個縱深的、完整的人”。
人活著,情動於衷,嗟嘆不足,歌之詠之,只要槐花還開,楊柳還擺,風還吹著小月亮,民謠就還在,它會自己長,帶著腥味兒從硬土裡拱出來,白天黑夜,種子被鳥帶走,被風
吹來,帶著青濕之氣,它自己要找出路,繩子捆不住,石頭壓不了,把水泥地淹了,鑽過籬笆,在水邊暗暗會合,蔓得千枝萬枝。
它不與什麼對抗,它就是要按它的一股子天性自在地長。在紹興他寫字的窗子底下,周雲蓬指給我看過,小木窄門裡頭那個老太太用電子琴伴奏唱革命歌,氣壯山河,日夜不息。他寫:“我起初放雷鬼、死亡金屬,加以對抗,都不管用。後來想起鄧麗君,找了一張鄧麗君全集。”
一腔自顧自的柔情,把火紅焦亮的東西都滲透了,澆得沒聲了。
6
有天我在《收穫》上看了史鐵生寫給王朔的信,覺得寫得實在好,非跟誰分享一下不可,就突兀地發給周雲蓬讓他看。
史鐵生和王朔談的是信仰,這種事最難談,人人各有經驗,我非要說我天眼開了,你也否認不了我的經驗。這種個人看法旁人很難置喙。但史鐵生的信寫得又平實,又幽默,又痛快,他說自己很多事也沒想明白,但人和人談話,不是比高低。他反對絕對武斷,“行嘞,聽我的,這事兒我就給你辦了”,因為讓人不明白的事兒最容易抓人,承諾你一個真理、一個終點,挺容易讓人入迷,跟著就走了,可卻不能多問,“聽我的不得了,老這么問東問西的,咱這事可就瞎了。”
他說:“這裡頭最容易孕育一種霸道。”
史鐵生覺得“但凡全能的或者宣稱全能的,我都聽著邪乎”,他覺得沒有一條路是有終點的,只能是這么走,碰到什麼拆解什麼。
我是覺得周雲蓬在這點上和史鐵生挺像——誠實。我想了想,誠實是什麼?誠實就是精神上的一貫性,不相信什麼突變和頓悟,對別人手拿把攥的東西,總要有一點疑問。他跟我說過:“要像划船一樣,自己有個舵,不要逆流而上,那也是一種做作。但是允許個人把舵左偏偏,右偏偏,船為什麼要有這么個東西,因為個人有一方向,人要有一點調整。”
所以他在“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之後加了那句“永遠不聽話”。不相信誰定的方向,只願意見招拆招,這樣才不會被什麼綁架,包括自我。
我們採訪結束告別的時候,很多人一起吃飯,大家忍不住夸一下“老周是一個精神強大的人”,“他比我們明眼人看得還清楚”。
周雲蓬聽了一會兒,朗誦了一句“請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吧”。
眾人鬨笑而散。

精彩書摘

《北京之勝利逃亡》
我在北京住了十五年。但我知道,即使住上一百年,我還是個外鄉人,北京太大太驕傲了。2010年,我決定嘗試著離開那裡,來到紹興,這個比天通苑大不了幾倍的城市。紹興古稱會稽,它出過的影響歷史的人,會讓北京感到大大地不好意思。光是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就有秋瑾、蔡元培、徐錫麟、陶成章。當然,現在這裡只剩下他們被冷落的故居。
我住在戒珠寺的旁邊,那曾是王羲之的老宅子。這一帶的地名,很利於寫作,有筆飛弄、筆架橋、筆飛塔、蕺山書院。
出門走上一百米,題扇橋對面,相當於北京的後海或者景山后街,有個小酒館,老闆早上把菜都做好,埋在地下的酒缸裝滿醇香的老酒。然後就開始一天的生意。什麼時候把做好的菜賣光了,就立馬關門。哪怕早上賣完了,也不會等到中午,立刻打烊。我們去他家吃飯,一盤油豆腐燒肉、一盤茭白,還有一盤芋艿、兩碗米飯、一碗黃酒,結賬二十五元,不是美元。然後爬一百米之外的蕺山,那山是王羲之家的後花園,不要門票的。山上很香,種滿了桂花樹,還有蒼耳,這算是飯後散步。如要出遠門去火車站,頂多提前半個小時離開家,坐三輪車,花五六元,到車站,時間還富餘。
在我住處不遠,是蔡元培老師的故居,門票五元,整天院子裡都沒人。戴上眼鏡的張瑋瑋長相很像蔡元培,所以張瑋瑋那天來紹興,在蔡元培的銅像下拍照,自稱是蔡老師的轉世。
在秋瑾故居對面,新開了個書店,名字叫“新青年”。那裡的書都是五點五折,我們買了一套《醒世姻緣傳》、一本《迪金森詩選》、一本《古希臘悲劇選》,一共才花了四十八元。
前一陣,有事回北京,和朋友聚會,每個人都充滿焦慮,無論有錢沒錢,有名無名,臉上統統寫著“北京病人”。不小心,傍晚時被堵在了三環上,那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呀。把你活活地堵成個高僧或者哲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