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內容提要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現的時候,正是西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是國際工人運動迅速發展和資本主義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相繼創立的時期。在政治經濟學領域中,自從1867年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後,以往庸俗經濟學的辯護理論已被馬克思所揭穿,它們已經不能為資產階級擔負起辯解的任務,社會經濟和階級鬥爭的發展使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創立一些新的理論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適應這種要求,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中就出現了新歷史學派和以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里昂·瓦爾拉和奧地利學派等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學派。到了十九世紀末,馬歇爾便吸收各新舊庸俗經濟學派的學說,寫成了《經濟學原理》一書,
在本書中,他把各種庸俗經濟理論――供求論、生產費用論和邊際效用論等等,湊合成一種折衷主義的理論體系,建立了“均衡價格論”和以這個理論為基礎的分配論。該書常被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相提並論,被公認為經濟學發展史上一個 “里程碑”。
《經濟學原理》,宣傳漸進改良,採用折衷主義方法,綜合各種經濟學理論,尤其在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形式下,吸收邊際效用學說,因而其理論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
全書分6編。第一編,序論。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及人類欲望關係的一門套用科學,認為其目的在於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
第二編,說明財富、價值、土地、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準租等基本概念。
第三編,欲望與滿足,論述消費理論。第四編,生產要素,論述生產理論。
第五編,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係。
第六編,國民所得的分配,論述分配理論。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馬歇爾以英國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費用論為基礎,吸收邊際分析和心理概念,論述價格的供給一方;又以邊際效用學派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為基礎,對其進行修改,論述價格的需求一方,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之兩刃,是同時起作用的,從而建立起均衡價格論。馬歇爾分析了均衡價格的3種形式:暫時的、短期的和長期的均衡價格,研究了生產成本的3種情況:遞增成本、遞減成本、不變成本,提出了“彈性”理論、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概念,並建立了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及其公式。馬歇爾還用均衡價格分析方法論述了工資、利息、利潤、地租,它們分別是勞動、資本、企業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價格。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是靜態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經濟學原理》集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經濟學發展之大成,並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個體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在書中,馬歇爾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同時也研究人的學問。這個定義從本質上來看與傳統的經濟學定義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它擴展了經濟學的定義並吸納了邊際學派的理論分析。這裡,馬歇爾所說的研究人,主要是研究人的動機。他把人類動機分為兩類:追求滿足和避免犧牲。在人類經濟生活中,前者促進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後者則制約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雖然人類的動機從性質上講是無法衡量的,但其滿足和犧牲的程度或者在數量上卻可採用某種間接的方法,如以貨幣作為標準來衡量。因此,經濟學主要就是用貨幣來對人類行為的動力和阻力來進行分析。這樣,馬歇爾就使經濟學建立在人類心理分析的基礎上。不僅如此,馬歇爾還吸收了歷史學派對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廣義界定,主張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合流。

《經濟學原理》理論貢獻和特點

一、經濟學方法論。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建立了經濟學的“靜態分析範式“,現在被演變為局部分析法。熊彼特曾說過:與其說馬歇爾創造了一種分析的工具,還不如說他熟練地掌握了一種的工具;馬歇爾的方法論主要可概括為:
(1)既主張採用推導理論模型的抽象法,又贊成歷史主義的描述法。他對歷史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就經濟學研究是採取歷史歸納法還是採用抽象法的爭論的態度是:每一種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該相互排斥。
(2)吸收了進化論的觀點,提出的“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連續原理,用以分析各種商品現象。
(3)數量關係分析法更明確地演化為邊際增量分析法,不僅用它分析價值問題,而且把它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的分析上,如國民收入的分配、生產、要素的組合替代原則,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配置原則等。
(4) 把力學中的均衡引入到經濟分析當中,創立了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法,運用這種訪求來分析相反經濟力量的關係,如均衡價格的形成。這分析方法奠定了現代個體經濟學分析法的基礎。
(5) 運用數學公式、幾何圖形以及圖表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例如供給表和需求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彈性公式等。
二、 價格理論。
在書中,馬歇爾用大量篇幅論述了價格理論,亦即他的價值論。在價值的決定問題上,馬歇爾把傳統經濟的供給決定論和邊際學派的需求決定論進行了有機結合。他認為,需求和供給都是價值決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均衡價格。這樣,馬歇爾既否定了勞動價值論,又修改了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價格理論至今仍然是西方經濟學中價格理論的基礎。
三、分配理論。
馬歇爾把薩伊的生產三要素擴充為生產四要素,即勞動、資本、土地、和組織(企業家才能)。這是他的一個獨創。他運用均衡價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個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成為四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決定理論,即各生產要素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的均衡形成。它們的均衡價格主要由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來決定。
四、關於競爭與善惡
馬歇爾對“競爭”研究也比較深入,在《經濟學原理》導言中,他指出:競爭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他認為“競爭”這個詞充滿了罪惡的意味,而且還包含著某種自私自利以及對他人的福利漠不關心的意思。
馬歇爾認為人的自私性在古代同樣存在,近代不過是“有著有意的自私自利的特點”,他認為“近代的特點是有意識性而不是自私性”。同樣近代具有的有益的無私奉獻之心,在古代同樣存在但只不過古代不具有有意性的特點。有意性自覺性成為現代自私、無私的特點。
馬歇爾一方面說競爭充滿了罪惡,另一方面認為限制競爭會生成特權階級,他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是通過評判競爭, 推出一個詞:經濟自由。他認為經濟自由是近代企業和產業的特徵,不含有任何好的或壞的道德評價的意味,只是一個更有遠見以及更為謹慎和自由的選擇。經濟自由的觀念實開自由主義之先河。
馬歇爾的競爭理論把競爭建立在“惡”的基礎之上,最後走向了一個極端,他認為,如果將競爭與為公眾利益義務無私工作的積極合作相對比的話,那么即使是最好的競爭形式也有害,“在一個人人都十分善良的世界裡,競爭就不會存在了”。
顯然,馬歇爾的競爭觀念中,惡是肯定方面,善是否定方面,當善的一面達到盡善時,競爭就不存在了。但我們知道,善惡是相對的,有了善才有惡,二者不可能單獨存在。沒有惡的一面的競爭也是不存在的,沒有善的一面的競爭也是不存在的,但競爭確實有兩種, 一種是惡的競爭,一種是善的競爭,只不過惡的競爭是惡的一面具主要方面的競爭,善的競爭是善的一面具主要方面的競爭。
馬歇爾的競爭觀沒有看到善與惡的對立統一性,沒有看到有善意的競爭和惡意的競爭兩者的存在,沒有動態地歷史地去看競爭的善與惡,對經濟自由也陷入了絕對化泥潭,需要揚棄。當然其競爭思想研究是很深入的,表達方式也具有獨特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讀後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總之,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一方面,馬歇爾吸取了古典經濟學家如李嘉圖常學說的經驗,深恐自己的理論不能套用於實際,於是儘量使自己的經濟學著作通俗易懂;另一方面,馬歇爾對經濟分析中引用數學和圖示方法感興趣。雖然本書中並沒有使用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的工具,但正如許多經濟學家後來指出的那樣,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只是把數學這個偉大的工具巧妙地隱藏起來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