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的聲音》

《紙上的聲音》

《紙上的聲音》是林賢治所寫,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6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
平裝:29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63398577,7563398570
條形碼:9787563398577
商品尺寸:22.8x16.2x2.4cm
商品重量:431g
品牌:上海貝貝特
ASIN:B003MU8Y1W

內容簡介

《紙上的聲音》是作者近三年來的隨筆及評論的結集。知識分子問題一直為作者所關注,《紙上的聲音》通過對多位西方著名知識分子的敘述,探討知識分子與國家、社會、革命、歷史諸關係,解析作為理念人和實踐者的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與人格建構,特彆強調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對於中國“國民性”及現代作家“精神還鄉”問題的闡發,寓褒貶於歷史觀照之間,視域開闊,觀點鮮明,創見迭出。

編輯推薦

《紙上的聲音》編輯推薦:“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個觀點來自知識分子這個詞語的發源地: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責任就是批判,他就像是醫生,他的任務就是指出肺病患者那片受損害的肺的病狀,而不是去歌唱那片沒有受損害的肺是多么的完好。唱頌歌絕對不是知識分子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林賢治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在他的寫作中,文學和思想批評類的文章最有影響。《紙上的聲音》正是這樣的作品。

作者簡介

林賢治,當代著名學者,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思想性作品《平民的信使》、《胡風集團案: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製的海圖》、《五四之死》、《時代與文學的肖像》、《午夜的幽光》、《-個人的愛與死》,自選集《娜拉:出走或歸來》,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漂泊者蕭紅》,主編《二十世紀世界文化名人書庫》、《曼陀羅譯叢》、《流亡者譯叢》、《流亡者叢書》、《散文與人》、《記憶》、《人文隨筆》、《文學中國》(合作)等。

目錄

題記/1
盧森堡:“嗜血的‘紅色羅莎’”/1
阿倫特:沉思與反抗/14
自由、祖國、十字架/28
一個女人和一個時代/39
寫在《希特勒萬歲,豬死了!》的前面/51
奧威爾:從政治中來,到政治中去/57
《1984》的一個新譯本/62
法國知識社會中的一場戰爭/67
索忍尼辛和他的陰影/82
蘇聯知識分子的命運/95
夜讀抄:《論小丑》/101
國民性批判問題的札記/116
《中國作家的精神還鄉史》導言/151
魯迅:四城記/181
魯迅:“帶著枷鎖的跳舞”/198
魯迅語錄新編》前言/203
蕭紅和她的弱勢文學/206
懷念耿庸先生/224
詩人的工作/233
重印《中國文字獄》序/239
黃河遺文編後記/243
從低泣到嚎叫/249
我是農民的兒子》序/253
《我是農民的兒子》再序/256
《滿天星文叢》序/260
《人文中國》前言/263
《烙印》序/268
知識分子與自由/272
一代知識分子的苦難人生/277
經典的言說/282
關於“思想者文學”/286
關於“底層文學”/294
關於“介入文學”/297

文摘

盧森堡的政治思想,在論戰中顯得特別活躍和鮮明。其中,關於革命與暴力問題、政黨問題、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主義民主等問題,帶有很大的原創性。在蘇聯、東歐劇變十多年以後,回頭再看盧森堡的相關論述,判斷的深入和準確是驚人的。
在盧森堡看來,革命,不是任何組織或個人“製造”出來的,不是根據哪一個政黨的決議產生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自動地”爆發的。不是組織先於行動,而是行動先於組織,而這“行動的迫切壓力”總是來自社會下層。她指出:首先應當具備“革命形勢”這一必要的條件,必須認真考慮大眾的情緒。在組織問題上,她從不信任有一種絕大多數人在其中都沒有位置、也沒有聲音的所謂的革命的“勝利”,不信任那種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奪取權力的行為,以致她“擔心革命受到扭曲更甚於擔心革命的失敗”。
正由於當時德國的客觀形勢與俄國不同,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都沒有作過以武裝奪取政權的嘗試。
但是,盧森堡並沒有因此否定暴力,相反對於那些把暴力等同於革命,從而加以反對的“機會主義的學理主義者”予以嚴厲的批判。暴力是有階級性的,她特別指出,必須警惕來自反動政府的合法性暴力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她認為,無條件地否定革命暴力,把議會政治、憲政政治看作被壓迫階級得救的唯一出路是空想的、反動的,這也正如把總罷工或街壘看作唯一的出路一樣。在她看來,並不存在一種預設的絕對合理的方式,任何方式的採用都是隨機變化的、可選擇的。人民民眾唯有擁有潛在的暴力,並足以作為自衛的武器或攻擊武器,來發揮它的作用,才能在階級力量的對比中,最大程度上改變政治鬥爭的條件,其中包括議會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