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交通線》

《紅色交通線》

《紅色交通線》,長篇小說,作者是作家袁靜。

《紅色交通線》《紅色交通線》

長篇小說《紅色交通線》描寫1931年,在日本帝國主義進攻和紅軍反“圍剿”鬥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在川陝地區,中共地下黨工作人員利用各種社會力量之間複雜的矛盾,克服重重困難,終於開闢了一條從白區向蘇區秘密輸送物資的紅色交通線。

作者

袁靜(1914-),女作家。北京人。北平馮庸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肄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入延安陝北公學學習。建國後,在中國作協和作協天津分會專門從事創作。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與孫厥合作),兒童小說《小黑馬的故事》 、《芳芳和湯姆》,長篇小說《紅色交通線》。
《紅色交通線》

圖書簡介

《紅色交通線》是紅色交通線

書名:紅色交通線
ISBN:
作者:袁靜
出版社:北京作家出版社

年份:1959
頁數和開本:219頁;21cm
叢編項:
題名:
主題:長篇小說(0)>中國(1)>現代(15222)
中圖分類號:中國文學

藝術特色

作品主人公是中共軍事情報系統的工作人員吳智,他的公開身份是西北軍軍部參謀。“打入敵人內部”這一行為本身就富於傳奇色彩,而吳智機智勇敢的傳奇色彩又折射出他所需要應對的當時社會環境的混亂與蕪雜,使這部表現國共兩黨鬥爭的小說少有說教,卻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小說不從流行觀念出發,比如描寫吳智見老頭兒貧窮,便用無產階級革命或抗日戰爭的大道理去啟發他;而是用煙土去收買他,用一種並不十分光彩的手段(在公式化和概念化的作品中這是決不可能的,因為正面英雄人物必須講求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既然為了達到高尚的目的,手段也必須是高尚的)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小說這段描寫卻是成功的:人物的性格邏輯與情節邏輯順理成章,細節描寫自然流轉,使人不覺突兀。雖然它不盡符合某種政治歷史敘述的規約,但小說開掘出人生另一番風景,或許這就是在政治歷史的敘述之外還需要文學的理由。另外,經由民間傳說產生的史傳小說,源自下層社會對一些事件和人物的口口相傳,只要適合作談資,就會經過談話人的加工與修改在敘述中流傳開來;既是聊天,談話人注重的是話題的新穎有趣,以及表述的盡興,而沒必要刻意宣講哪些觀念和教條。因此,傳說所包含的生活的複雜性和偶然因素,比理論和觀念所能涵蓋得要廣泛得多。表現革命戰爭生活的小說,選擇革命歷史為敘述主題,但由於善於借鑑古典史傳小說的敘事傳統,在民間傳說基礎上不斷提煉加工,使作品寓意翻新,描寫也更加神奇。

小說對當代公式化概念化的寫作模式有所突破,使古典小說的創作方法有回流的趨勢,但不可忽略的是,這些作品並沒一頭扎進傳統的懷抱,其敘事模式與時代的主流觀念依然有深刻而密切的關聯。作品普遍洋溢著樂觀必勝的信念,很少悲劇結局,在這方面,不僅與傳統小說的意向有別,也與五四小說中沉鬱悲涼的格調迥然相異,卻近似於美國“好萊塢”英雄必勝的電影理念。就這一時期小說而言,敘事風格變化的原因深植於社會歷史之中。由於近代以來中國的悲劇命運,半個世紀前,歷史對文學就發出這樣的呼籲:“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有作溫煦之音,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4]魯迅在1907年對文學的呼喚,實際上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和新中國誕生這樣的歷史事件之後,才真正得到有力的回應。與此同時,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中國人站起來了”的歷史觀念,也才真正有力地介入現代白話小說創作,並深刻地影響到小說的風格與布局。如果說,歷史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曾給古老的中國以強烈的震撼,使它終於看到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和能力去結束窳敗落後、百孔千瘡的舊時代,由此形成新時代的主流觀念;那么當時的小說家就須找到一種表現方式,讓史傳小說傳統與時代主流觀念相契合。

相關詞條

袁靜 女作家 北平《新兒女英雄傳 《小黑馬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