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現實》

《管理新現實》

《管理新現實》圖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有224頁。

(圖)《管理新現實》管理新現實

基本信息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頁碼:224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6034182/9787506034180
·條形碼:9787506034180
·包裝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叢書名:德魯克經典著作書系
·外文書名:The new realities

內容簡介

真正需要的領導
事實上,有能力、不固執己見、不興風作浪的領導者,或許不引入注目、不具戲劇性,甚至枯燥乏味,可是他們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跨國經濟成為主宰
跨國經濟已經成為主宰力量,牢牢控制各國的經濟。跨國經濟主要是由資金流動,而不是由商品和勞務貿易驥造的。
管理和創業精神並存
我們往往同時需要“管理”和“創業精神”,而且有加以協調及合作的必要。

作者簡介

彼得·F·德魯克,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1950年任紐約大學管理學教授。著有數十部管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專著。這些專著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德魯克本人更是全世界管理者的學習典範。美國《商業周刊》稱讚他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經濟學人》更稱他為“大師中的大師”。
譯者簡介:
黃志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經濟學博士,台大國際企業學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本書導讀作者:
詹文明,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管理哲學的實踐者,傳播者,德魯克管理思想學家。曾在美國加州克萊爾蒙特大學彼得·德魯克管理研究中心深造,師從德魯克先生。
現為東方出版社德魯克書系總顧問,解讀並深化德魯克管理思想精粹

目錄

導讀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政治現象
第一章 分水嶺
一、1873~1973年歐洲的政治流變
二、1973年的分水嶺
第二章 不再有社會救濟
一、社會救濟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二、政治的試金石
第三章 羅斯福時代的終結
一、以經濟利益促進政治整合
二、經濟利益不再是密碼語言
第四章 蘇聯解體
一、最後的帝國
二、蘇聯解體對美國的意義
三、北美洲是美國新的關注焦點
第五章 軍備已經具有破壞性
一、軍備和經濟
二、軍隊不再是全民的學校
三、軍事援助的政治反效果
四、軍事反效果
五、私人軍隊的復活
第二部分 政府和政治程式
第六章 政府的極限
一、從全能政府到私有化
二、政府能做什麼
三、道德考慮或經濟考慮
四、“簡單的”業務和“困難的”業務
五、政府花錢做不到的事
六、課稅做不到的事
七、財政國家的極限
八、沉默的抗稅活動
第七章 新的多元主義
一、多元的社會
二、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三、個人的地位
四、什麼是社會責任
五、社區責任
六、政治責任
七、個人的權利和責任
八、政府的角色
九、少數的暴力
第八章 慎防領袖魅力:對政治領袖的要求改變了
一、新的政治標語
二、我們不再需要領袖魅力
第三部分 經濟、生態和經濟學
第九章 跨國經濟——跨國生態
一、美國的經驗
二、美國經驗的教訓
三、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
四、不再有超級強國
五、敵對貿易和互惠性
六、跨國生態
七、保護跨國經濟
第十章 經濟發展的困局
一、成功的例子
二、可憐的敗績
三、指導式的計畫經濟有效嗎
四、成功的策略
五、發展承諾的終結
第十一章 處於十字路口的經濟學
一、經濟現實
二、經濟模型及其假設
三、像“理想氣體”的經濟體系
四、世界經濟和經濟理論
五、經濟學和復變數學
六、從經濟理論到各種經濟定理
七、從“天氣”到“氣候”
第四部分 新的知識社會
第十二章 後企業社會
一、企業太成功了
二、資本家的沒落
三、知識工作者和企業
四、新的職業選擇
第十三章 兩股反文化勢力
一、藍領工人的起伏
二、工會能生存下去吧
三、工會面臨的選擇
四、通過第三部門發揮公民的角色
五、第三部門的成長
六、不再有“志願者”
七、作為反文化勢力的第三部門
第十四章 以信息為基礎的組織
一、一些早期的例子
二、有什麼特質
三、問題
四、將來的高級主管會從哪裡來
第十五章 管理的社會功能
一、管理的起源和發展
二、管理和創業精神
三、管理的正當性
四、什麼是管理
五、管理是一種人文藝術
第十六章 轉變中的知識基礎
一、教育責任
二、學校的優先工作
三、學會如何學習
四、作為社會目標的教育
五、新需要
六、受過教育的人
七、從教學到學習
八、新的學習技術
九、知識是什麼
結論 新世界觀
一、信息造成的社會衝擊
二、形式和功能
三、從分析到觀念
……

序言

本書在1989年夏季第一次出版時,就備受矚目。然而,受到矚目的原因並不正確。幾乎所有的評論人——美國境外的評論人甚至超過美國境內的評論人,都將注意力集中於本書的第四章 “蘇聯解體”,他們都認為這個標題太離譜了,尤其是這一章提到蘇聯當時已經開始分崩離析。例如基辛格博士就寫道:“德魯克一定是瘋了。”兩年之後的1991年,蘇聯真的解體了,而正如本書所明確指出的,它是被非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所摧毀的,如波羅的海、烏克蘭、高加索與亞洲地區的民族主義。
即使是讚美本書的評論人也都認為,這是一本關於未來,即預言的書。然而,本書討論的所有議題都不是“預言”或“預測”。本書所敘述的,全都是現實。
本書的基本論點是,未來30年或40年,甚至更久的重要議題,早就被過去半個世紀所發生的事件界定了。本書要傳達的主要信息是,決策者,包括政府、大學、企業、工會與教會裡的決策者在做決策時,必須將那些“已經發生的未來”納入考慮範圍。他們必須知道哪些已經發生的事件並不符合自己原來的構想,從而認識新現實。

文摘

第一部分 政治現象
第一章 分水嶺
即使在最平坦的地表上也有一些通道,這些通道通常都在升到一個山峰以後,往下延伸到新的峽谷。大部分通道只是地表上的標誌,峽谷兩旁的氣候、語言和文化並沒有多大差別。但是,有些通道就不同了,它們是真正的分水嶺,雖然這類通道往往既不高也不壯觀。舉例來說,布倫納(The Brenner)通道是跨越阿爾卑斯山的通道中,地勢最低也最平緩的一條,可是自古以來,它就是地中海文化和北歐文化的分界線。另外,在紐約市西邊約70英里的德拉瓦水道(The De1aware Water Gap)連通道都稱不上,可是它卻分隔了美國東海岸和美國中西部。
歷史同樣也有分水嶺,歷史的分水嶺往往並不壯觀,而且發生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但是,一旦人類跨過這些歷史分水嶺,不僅社會和政治景觀改變了,社會和政治氣候改變了,甚至連社會和政治語言也改變了。跨過這些分水嶺後,人類面對了新世界。
就在1965年和1973年之間,我們跨過了一個歷史分水嶺,向“下個世紀”邁進:我們擺脫了主導世界政治達一兩個世紀之久的信仰、承諾和政治聯盟。我們正處在政治的未知境界裡,可以引導我們的地標少之又少。現在,已經沒有人再相信社會救濟——自從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這個信仰一直是政治的主導力量。可是,另外一股有影響的反制政治勢力——通過利益集團進行的政治整合——也已經過時了。這股反制勢力是美國對政治藝術的一大貢獻。這股勢力在19世紀末由馬克·漢納(Mark Hanna)創始,40年後,由羅斯福總統在他的新政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300多年來,軍備一直都具有“生產性”,而且一直都被當做政策工具。現在軍備只具有“破壞性”——即使不會造成經濟癱瘓,至少也是經濟累贅,是一個靠不住的政策工具。最令人意外也是最重要的改變是:軍備已經不再具有軍事上的威力。
這些是本書第一部分所要討論的主要事實。
一、1873~1973年歐洲的政治流變
人類上一次跨過歷史分水嶺,是在1873年。就經濟衝擊而言,當年維也納股票市場的崩盤算不了什麼,它只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和紐約的股市引起了短暫的恐慌,一年半以後,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已經完全復甦。
然而,這次股市崩盤在政治上卻代表著自由主義時代的終結。100年來以自由放任為主要政治信仰的時代終於宣告結束。這個自由主義的世紀始於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的1776年。就在1873年以後的10年內,以“進步”和“啟蒙”為名、橫掃整個西方世界的所有自由主義政黨,都已經式微
……

相關詞條

文學 勵志 小說 職場 女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