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秋心如海復如潮》

《秋心·秋心如海復如潮》,為清代詩人龔自珍所做七言律詩。 作品主要表現作者洶湧澎湃的心緒,又傳達對亡友繾綣的懷思。以雄麗的景象來結束抑鬱的情感,從而凝成沉烈遒勁的特殊美感。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秋心·秋心如海復如潮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龔自珍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秋心如海復如潮(1),但有秋魂不可招(2)。
漠漠鬱金香在臂(3),亭亭古玉佩當腰(4)。
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
斗大明星爛無數(5),長天一月墜林梢。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秋心”句:形容蒼涼蕭瑟之心情。
(2)秋魂:《楚辭》有《招魂》篇,這裡寓有作者悼念亡友、自傷身世的雙重意思。
(3)“漠漠”句:所佩鬱金香囊散發清淡的芬芳,瀰漫臂間。比喻情操芳潔
(4)“亭亭”句:用《禮記·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5)“斗大”二句:隱喻無能之輩煊赫一時,而才士皆淪落不偶。《淮南子·說林訓》:“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作品譯文

我憂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我悲涼的心情,像海水湧上胸膛;
秋風落葉啊,知心的朋友已經故亡,你那白玉一樣的靈魂,飄向何方?
手腕上的鬱金香,散發出微醉清香,朋友的靈魂,在清香中永遠地生長;
腰間佩帶的古玉佩,閃閃發著光亮,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發光。
想今天,烽火燃燒在西北邊疆,有誰為了報國亮出利劍的寒光?
想今天,百姓怨聲載道在富庶的東南,有誰能夠吹出簫聲清亮?
我,一個愛國詩人,現在憑欄遙望,滿天的星斗如春花爛漫;
我懷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月亮墜入深林,我的心底湧上惆悵和悲傷。

創作背景

龔自珍的《秋心》組詩作於1826年(道光六年)。這一年他第五次參加會試失敗,而好友謝階樹、陳沆、程同文等相繼謝世,他的心緒之惡,尤勝於三年之前寫《夜坐》時。《秋心三首》即在異樣的淒涼落寞中寫就,主旨在為亡友招魂,也有他自傷淪落的情感,寫出了幻滅與希望,也寫出了痛苦與執著。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以“如海”與“如潮”、“秋心”與“秋魂”相對舉,既表現洶湧澎湃的心緒,又傳達對亡友繾綣的懷思。三四句自然地過渡到作者與凋零的老友俱是懷香佩玉、志行高潔的君子,而芬芳易散,溫玉易碎,皆一筆雙寫。頸聯仍用“劍簫”意象,兼具壯麗幽怨之美,“西北”一句則既點染他“絕域從軍”、掃除西北邊患的雄心,也暗指對擅西北史地、與他並稱“程龔”的好友程同文逝世的傷懷。尾聯擇取星月為對照,照應前文君子畸零之意,同時大發不平之鳴,以雄麗的景象來結束抑鬱的情感,從而凝成沉烈遒勁的特殊美感。引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歲為舉人。1821年(道光元年)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1829年(道光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1839年(道光十九年)棄官南歸,後來在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他一生講求經世之務,志存改革。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很多,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