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球》

《神秘之球》

《神秘之球》不僅僅是一個悅人的科幻懸疑故事,它還反映了克萊頓對人的意念的神秘力量的非凡興趣。當某種東西通過他小說中的“黑洞”,讀者就學到了一些新東西。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的驚世之作!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廣泛發行!
全球總銷量已超過1億冊!
《人物》雜誌將他評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之一!
2002年一種新發現的恐龍以他的名字命名——“步氏克氏龍”!

作者簡介

克爾·克萊頓MichaelCrichton,1942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曾在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轉讀考古人類學系,後又攻讀醫學。1969年獲得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6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暢銷書《天外細菌》(TheAndromedaStrain),這是一部高科技驚悚小說。使他的聲望達到巔峰的是被好萊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搬上銀幕的小說《侏羅紀公園》。克萊頓迄今已創作了1嘟暢銷小說,全球總銷量超過1.5億冊,有12部被拍成電影,大多非常賣座。他是美國唯一一個在暢銷書、電影、電視劇三個領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1992年的《人物》雜誌將他評為全球5啦最高雅人士(FiftyMostBeautifulPeople)之一。

媒體評論

他有種極其了不起的能力,就是把科學和戲劇概念融合一體。只有他才能讓恐龍重新得到生命。麥可把自己華麗光彩的一面寫進了小說,沒有任何人能夠取代他的地位。
——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克萊頓的寫法類似電影語言的敘述,有著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讀這本書的時候,手邊應該有一袋熱乎乎的奶油爆米花
——《新聞周刊》
《神秘之球》不僅僅是一個悅人的科幻懸疑故事,它還反映了克萊頓對人的意念的神秘力量的非凡興趣。當某種東西通過他小說中的“黑洞”,讀者就學到了新的東西。
——亞馬遜網站

前言

麥可·克萊頓(MichaelCrichton)是我和老友劉兵教授都非常喜歡的作家,我們在《中國圖書評論》雜誌的對談專欄中剛剛談了一期他的小說,誰知麥可·克萊頓本人竟於11月4日去世,終年僅66歲。我們的對談發表時(今年8月),應該正是他纏綿病榻之日,這一巧合似乎也可以解釋為“冥冥中自有天意”?
麥可·克萊頓1942年10月23日生於芝加哥,最初在哈佛讀文學系,後來轉入考古人類學系,最後卻於1969年在哈佛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然而他似乎並不想以“克萊頓醫生”名世,而是很快成為一位暢銷書作家。他迄今已經出版了15部暢銷小說,最著名的當數《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失落的世界》(TheLostWorld)、《剛果驚魂》(Congo)、《神秘之球》(Sphere)等,其中13部已被拍成了電影,還沒拍電影的那兩部,大約是最新的《獵物》(Prey)和《喀邁拉的世界》(Next)——但從內容看,拍電影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他本人甚至還組建了FilmTrack電影軟體公司。
科幻中向來有所謂“硬科幻”與“軟科幻”之分,“極硬”的那種,比如前不久剛去世的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遊》四部曲之類,其中想像的未來科學技術細節,以今天科學技術的基礎和發展趨勢來看,非常符合某種“邏輯上的可能性”。而“極軟”的那種,則可以基本上忽略科學技術的細節,也不必考慮“邏輯上的可能性”。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克萊頓的小說至多只能算“中等偏硬”,但每一部情形也有不同,比如《獵物》中所想像的“納米集群”這種東西,就比較硬,而《神秘之球》就比較軟,新近的作品《喀邁拉的世界》也不算硬。
許多優秀的科幻作家都是“緊跟”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即使是為了批判和反思,也需要有足夠“硬”的準備,才可以服人。克萊頓對科學技術發展前沿一直是相當關注的,當然他也有基本上不涉及科學的作品,比如小說《剛果驚魂》(1980年),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很有名,但其中的科幻色彩卻是相當淡的。
麥可·克萊頓一直將小說創作和電影結合起來,讓它們相得益彰。他很早就開始擔任電影編劇,後來自己拍攝影片,甚至擔任導演。下面是迄今為止所有與克萊頓有關的影視作品編年一覽表(總共22部,其中2部劇集,2部重拍片;一半以上我都看過):
《人間大浩劫》(TheAndromedaStrain,即《天外細菌》,1971),編劇
《交易》(Dealing:OrtheBerkeley-tO-BostonForty—BrickLost—BagBlues,即《毒品交易》,1972),編劇
《未來世界》(Westworld,即《西方世界》,1973),導演、編劇
《終端人》(TheTerminalMan,1974),編劇
《昏迷》(Coma,1978),導演、編劇
《火車大劫案》(TheFirstGreatTrainRobbery,1979),導演、編劇
神秘美人局》(Looker,即《旁觀者》,1981),導演、編劇
《電子陷阱》(Runaway,’即《奔逃》,1984),導演、編劇
《旭日追兇》(RisingSun,即《升起的太陽》,1993),編劇
《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1993),編劇
《急診室的故事》(ER,1994),編劇
《叛逆性騷擾》(Disclosure,即《大暴光》,1994),編劇
《剛果驚魂》(Congo,1995),編劇
《龍捲風》(Twister,1996),編劇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續集》(TheLostWorld:JurassicPark,1997),編劇
《深海圓疑》(Sphere,即《神秘之球》,1998),編劇《終極奇兵》(The13thWarrior,即《第十三個勇士》,1999),導演、編劇
侏羅紀公園3》(JurassicPark3,2001),編劇
《時間線》(Timeline,即《重返中世紀》,2003),編劇
《人間大浩劫》(TheAndromedaStrain,即《天外細菌》,2008),編劇
《侏羅紀公園4》(JurassicPark4,2008),編劇
《未來世界》(Westworld,即《西方世界》,2009),編劇
名單中最後兩部的編劇工作,不知克萊頓在病中是否來得及完成,但他看不到它們上映是肯定的了。
如果在中國,很難想像一個獲得了醫學學位的人,竟會在影視方面有如此建樹。看看這張一覽表,再看看麥可·克萊頓受教育的履歷,對於美國的教育和就業,我們會不會有一個新的感覺和認識?克萊頓本人所受的科學教育中,主要偏重生物醫學方面,而物理學等較“精密”的科學成分相對少些,所以寫《侏羅紀公園》、《獵物》等對他來說更為駕輕就熟。但他也不是不敢涉及時空旅行之類的物理學主題,比如《時間線》(Timeline,即《重返中世紀》)。他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商業小說和影片的成功道路,所以他的小說也可以歸入“商業通俗小說”類中。
不過,克萊頓成功的小說中並不缺乏深刻思想的價值。
在《侏羅紀公園》和《失落的世界》中,對於人類試圖扮演上帝的角色,干預自然,最後卻又失控的諷喻和告誡,在此前的幻想作品如《異形》(Alien)等當中還能找到先聲,但克萊頓將故事安排成在公園中再造恐龍,還是別出心裁的。就是為了娛樂,人類濫用生物工程之類的技術也是危險的。
而到了小說《獵物》中,警世意義則更為明顯。在《獵物》中,年輕美貌、聰明能幹、野心勃勃的朱麗亞,就是一個玩火者,她玩的“火”是一種叫做“納米集群”的東西,最終這種東西奪走了好幾位科學家的生命,也要了朱麗亞的命。如果不是正直的電腦專家傑克(小說中的“我”,朱麗亞的丈夫)出生入死撲滅了失控的“納米集群”,它們就可能毀滅人類。
在《獵物》想像的未來世界中,“政府”已經退隱到無足輕重的位置:而“公司”則已經強大得幾乎取代了政府,經常成為與個人對立的一方。這種現象其實在大量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中都普遍存在。克萊頓藉助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納米集群”進入朱麗亞體內控制了她,使她時而明艷如花,時而猙獰如鬼,以此來象徵公司這一方的邪惡,以及對金錢的貪慾——最終害人害己。
優秀的科幻作品,可以藉助精彩的故事,來幫助我們思考某些平日不去思考的問題,《神秘之球》就是如此。小說涉及了一個頗為玄遠的主題——今天,我們人類,能不能“消受”某些超自然的能力?小說構想發現了一艘300年前墜落在太平洋深處的外星宇宙飛船,考察隊進入之後,怪事迭出,最後發現是飛船中一個神秘的球,能夠讓進進球中的人獲得一種超自然的能力——夢想成真!但是克萊頓用他構想的故事,讓考察隊倖存的隊員們認識到,自己實際上無法駕馭這種超能力,人類更是沒有準備好面對這類能力(或技術)。其實《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和《獵物》等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人類既然目前還無福消受“夢想成真”之類的能力或再造恐龍、“納米集群”之類的技術,因為我們還未準備好,那么對於其他將要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科技奇蹟,我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呢?如果對於是否準備好這一點還沒有把握,為什麼還要整天急煎煎忙著追求那些奇蹟呢?為什麼不先停下來,思考一下呢?
這也許正是麥可·克萊頓那些作品留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啟示。

精彩書摘

有好長一段時間,水平線看上去就像一條色彩單調、一成不變的藍色細帶,將萬里晴空和太平洋分隔開來。那架海軍直升機緊挨著萬頃碧波,低低地向前飛駛而去。儘管螺旋槳發出隆隆噪聲和陣陣晃動,諾曼·詹森還是睡著了。乘坐各種軍用飛機連續航行了十四個多小時,已使他感到疲憊不堪;這種旅行對一名年已五十三歲的心理學家來說,已經不是件很容易適應的事了。
他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醒來後,發現水平線還是那樣毫無變化;前方有些白色的半圓形環狀珊瑚島。他通過機內通信系統問道:“這是什麼地方?”
“尼尼希那一塔法西群島,”飛行員回答道,“嚴格地說,是湯加王國的一部分,不過島上人煙稀少。睡得好嗎?”
“還不錯。”他們從群島上空一閃而過時,諾曼朝島上望去:一道蜿蜒的白色沙灘,幾棵棕櫚樹,但一下子全都消失了。單調乏味的大海再度出現。
“他們是從哪兒把你帶過來的?”飛行員問道。
“聖地亞哥。”諾曼回答說。“我是昨天離開的。”
“那么,你是一路從檀香山、關島和帕果來到這兒的噦?”
“沒錯。”
“真是一段長途旅行。”飛行員說道。“你是做什麼的,先生?”
“我是心理學家。”諾曼答道。
“心理醫生?”飛行員咧嘴笑著。“有何不可呢?他們幾乎把什麼樣的人都召來了。”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