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石》

《眠石》 是宋代詩人饒節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饒節

詩詞正文

靜中與世不相關,草木無情亦自閒。
挽石枕頭眠落葉,更無魂夢到人間。

作品賞析

饒節本來是個讀書士子,曾投在曾布門下,後因與曾布議論不合,於是出家為僧,法號如壁。他居鄧州香岩山,名其所居室為倚松庵,自號倚松道人,取意於自己的詩句:“閒攜經卷倚松立,笑問客從何處來。”可見他那種閒雲野鶴般的風采。他曾有詩寫到他的倚松庵:“庵外無人誰過前,老松千丈獨參天。煮茶春水漸過膝,卻虎短牆才及肩。”又有詩寫到他的山居生活:“禪堂茶罷卷殘經,竹杖芒鞋信腳行。山盡路回人跡絕,竹雞時作兩三聲。”都可見出其居處環境的幽僻和生活心境的恬適。這裡的幾首詩都是從不同側面反映這種生活情趣。陸游評他的詩“為近時僧中之冠”,說明了他在詩歌方面的造詣;呂本中說他的詩“蕭散”、“高妙”,代表了他的詩的基調與標格。

《眠石》著重寫脫俗的安閒自得心境。眠石即枕石而眠之意,題目已表現出一種高逸脫俗的氣息。

首句以直抒胸臆的敘述語起。“靜”是與“動”相對的。世俗之人牽纏世情,能動不能靜。只有脫塵出俗,斬斷名韁利鎖,把濁世遠遠拋開,才能達到“靜”的境地。所以“靜中與世不相關”,開始便把基本心境一語道出,這種起法開門見山,也噴薄有勢,但全要靠下文展拓得好。否則,主要意思已明,而續語不稱,便索然無味了。這首詩是承接推衍得好的。

次句由人寫到物,不只人處“靜中”,“與世不相關”,這裡的草木也與世“無情”,而自處“閒”中。草木也具人性,草木寫活了;草木也與人同志,人不再孤單了。人被置於相宜相得的環境中,人、草互映互襯,合為一體,詩的境界擴展了,遺世脫俗的氣氛也更濃郁了。好花還須綠葉扶,扶得好。

第三句如果接著說偃仰床蓆,也是可以的。不過拈出了“床蓆”,便會使人有吃力之感,損傷了自然,而且也沾染了人世氣,沖淡了離塵脫俗的況味。妙在詩人是以石為枕,以落葉為床蓆,就那么躺下來了,十分自然閒散。一切都憑依於大自然的賜予,詩人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享有大自然的一切,自由自在地生活,與人世不沾邊兒。

末句再把離塵脫俗的境界推進一步。不只醒著的時候,處於“靜中”,淡然忘世,睡上一覺,夢中也與塵世毫不相關:“更無魂夢到人間。”真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超塵拔俗了。

小詩語言平淡,創造的意境卻是濃郁的。一筆濃似一筆,一句深過一句,而那高懷遺世、蕭散自得的情態都洋溢在字裡行間。

作者簡介

饒節,字德操,後更名如璧,號倚松老人,撫州(今屬江西)人。宋神宗熙寧(1068-1077)末期前後在世。曾為曾布門客。後落髮為僧。陸游稱之為當時詩僧第一。有《倚松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