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絲帶》

《白色絲帶》

《白色絲帶》The White Ribbon(德國/奧地利/法國),一部黑白的戰爭片。劇情非常詭異——影片講述了1913年,在德國的一所鄉村學校了爆發了一連串恐怖事件,許多學生遭遇了神秘現象的懲罰,而當法西斯主義日漸滲透之後,一切秘密似乎有了解釋的源頭。本片導演麥可·漢尼克曾四次在坎城角逐金棕櫚大獎。

基本信息

劇情梗概

《白色絲帶》講述影片講述了1913年,在德國的一所鄉村學校了爆發了一連串恐怖事件打破了當地的寧靜,許多學生遭遇了神秘現象的懲罰,並具有宗教懲罰的特徵,誰是幕後主謀?…… 而當法西斯主義日漸滲透之後,一切秘密似乎有了解釋的源頭。

主要劇情

在確實的講述影片涉及的暴力事件之前,先來梳理一下影片主要涉及的幾個家庭

1. 男爵家,男爵對於家庭有絕對的控制權,甚至對於整個德國小鎮有絕對的控制權,他有一個兒子Sigi是影片中受害者之一。

2. 男爵管家家,他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們都是少年團體的成員,而妻子剛剛生下一個男孩。

3. 牧師家,信奉路德教義的牧師對孩子的管教甚為嚴厲,他的女兒Klara和Martin,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這個少年團體的核心。白絲帶是他的一個做法,在鞭笞做錯事的孩子之後,他會在他們的手臂上綁上白絲帶時時提醒他們。

4. 醫生家,醫生與接生婆通姦,流言他們害死了醫生原配的妻子。更為噁心的是醫生性侵犯自己的女兒Anna,而醫生與接生婆有一個兒子,由於懷孕的時候想要偷偷打胎沒有成功,而導致Karli智商低下。

5. 教師,教師是整部影片的線索,也是將所有暴力事件指向少年團體的唯一一個人。

6. 農夫家,農夫的妻子給男爵家工作時意外死掉,導致了大兒子的暴力行為

電影講述了一個平靜的德國小鎮上發生的暴力事件,從醫生跌落馬下開始,直到低能兒Karli被毒打,影片冷靜的描述了8件暴力事件:

1. 醫生騎馬回家的時候,馬被拴在樹上的細繩絆倒,醫生骨折。這可以看作是少年團體對於醫生的卑劣行為的一種報復,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暴力事件。

2. 農夫妻子的意外死亡,或許是整部影片唯一一次死亡,卻是最為自然的一件事故,並非有人刻意為之,但這卻是一個導火索。

3. 農夫大兒子毀壞男爵家的菜地,是一次個人宣洩,並非一次有計畫的行為。後果是導致父親事業,但德國下層與上層的矛盾昭然若揭。

4. 男爵的兒子Sigi被虐打,可以肯定是少年團為了男爵對於農夫妻子的死漠不關心的一次報復。

5. 農夫失業的情況下無法承擔家裡的支出,上吊自殺,因此男爵家穀倉的起火肯定是農夫兒子所為。

6. 男爵管家新增男孩,但另外兩個兒子對此異常不滿嫉妒,因此在冬天將嬰兒間的窗戶打開,嬰兒差點因此而死亡。管家的女兒向教師提到自己的夢,並非是夢,只是她良心發現但又無法直言而已。

7. 男爵管家的兩個男孩嫉妒男爵兒子Sigi的笛子,將其推入池塘,搶走笛子

8. Karli的被虐打失明,並留下字條“為其父母償還罪惡”,肯定是Klara的少年團體所為,報復他父母,也就是醫生和接生婆的通姦行為。

影片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孩子們對父權的反抗,影片所有家庭幾乎都有一個極端暴力的父親,極端的父權導致了少年團體的誕生,以反抗父權甚至發展成為對整個社會層面的反抗。當Klara用剪刀將父親的小鳥殺死並擺成十字架的形狀之後,牧師還要在教會上給女兒吃聖餐寬恕她的罪惡,象徵了父權在這些孩子面前的動搖。緊跟著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些團結殘忍而且計畫周密的少年團體象徵了社會上一個新生團體的即將走入德國社會,那就是納粹。納粹的上台可以看作是原有的國家政治權力瓦解的產物。而當教師向牧師報告他的發現之後,牧師由於恐懼而將其逐出房間,這便是父權的徹底妥協。《白色絲帶》中的故事發生在191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20年以後,當這些孩子成為成熟的公民的時候,正是納粹上台將世界帶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權威主義社會是藉助權威主義家庭在民眾的個體結構中再生產出來的”這句話恰恰印證了影片中少年團的誕生,也是印證了納粹黨的誕生。

主要演員

蘇珊娜·羅莎蘇珊娜·羅莎

蘇珊娜·羅莎,女,生於1960年 11月15日,德國漢堡,星座: 天蠍座

主要作品:

《白色絲帶》 (2009)

《朗讀者》 (2008)

肉就是我的蔬菜》 (2008)

《進出口》 (2007)

《奧地利方法》 (2006)

《鋼琴教師 》(2001)

導演簡介

麥可·哈內克麥可·哈內

1942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的麥可·哈內克,是一位專注於現代社會中矛盾和失敗的奧地利裔電影大師,作為導演的他還在維也納電影學院教授電影方面的課程。他的父親弗里茨·哈內克是一位奧地利導演,母親是位德國演員。在維也納新城長大的麥可·哈內克從小在電影氛圍中長大,1967年他開始在德國國營廣播電台工作聯合會做一名劇作家,1970年開始擔任一些電視和話劇的導演。

1989年,哈內克推出自己的首部電影《第七大陸》,3年之後他首次自編自導了影片《螢光血影》,並以此獲得了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劇本。1997年,他首次進入競賽單元的《趣味遊戲》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該片講述了兩個變態和一家三口玩命死掐的故事,去年該片被他自己在好萊塢重新翻拍了一遍,諾米·瓦茨和蒂姆·羅斯主演了這部電影。1997年他又自編自導了《大快人心》,參加了當年坎城電影節的展映,引起廣泛關注,被提名最佳劇本。2000年,他再次自編自導了影片《未知密碼》,贏得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劇本獎。2001年,他又帶來了《鋼琴教師》,這部有些驚世駭俗的影片更是引發了轟動,曾把伊莎貝爾·於佩爾送上坎城影后寶座,並且獲得坎城電影節的評審會大獎。2005年,他自編自導的影片《隱藏攝像機》使他贏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2006年,哈內克還導演了歌劇《唐璜》。麥可·漢尼克曾四次在坎城角逐金棕櫚大獎。

影片看點

《白色絲帶》劇照《白色絲帶》劇照

真相要靠觀眾自己去尋找,固執的哈內克絕不會讓投機取巧者看懂他的影片。《隱藏》里就沒給出最終的答案,只有各種猜測的痕跡。《白絲帶》同樣也是,到底這個沉默的山村為什麼會發生此類詭異事件,誰又是幕後黑手,鄉村教師帶著疑惑離去,觀眾也是。

哈內克精心布置了一個迷陣,封閉的環境下,舞台上的人都畏畏縮縮,觀眾是猜謎者,只能從那些細節里去聯想他們幕後的所作所為,並給出邏輯上的解釋。在這個層面上,哈內克其實是邀請了觀眾同他一起創作,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導演的這種意圖,在《遊戲》里曾走到極端,當著銀幕讓角色自我否定劇情。相比之下,《白色絲帶》就更加隱喻晦澀,大量的空鏡頭把畫面打造得如同布景,鄉村遠景里的空曠,如同素描寫生里的留白,引出劇情的想像空間。這部黑白膠片上的懸疑劇,在攝影上與哈內克以往的作品稍有不同,傾向於俄羅斯等東歐導演的風格。哈內克之所以如此描繪,就是想突出細節的繁複和冷峻。空鏡頭和畫外音的多次運用,每每在沉悶的劇情里埋下一個“誘發點”,離間了觀眾們的判斷。

要在兩個多小時的放映中,自始至終做到這種有誘發性,需要影片的劇本有足夠的張力,哈內克是此中高手,主觀、客觀鏡頭在他的手上運用自如,當此處暗流即將蓬勃而出時,巧妙地轉換了場景,又看到另一邊有了新的跡象。《白色絲帶》里上場了十幾個孩子、三四個不同背景的家庭,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牧師、貴族、醫生、女僕、農夫,這幾個代表社會階層的成年人表面上統治著小山村,卻在孩子們被虐時無所作為。兒童間的對白成了解密的鑰匙,他們可能知道真相卻不敢說,也可能他們就是兇手。如果真相確實如第二種假設,那帶來的就不僅僅是恐懼,而是一種絕望,對暴力和價值體系的絕望,難怪教師要逃離這個壓抑的小山村了。

幕後製作

2009年5月21日午間,哈內克出席了在坎城電影宮新聞發布會大廳舉行的《白色絲帶》媒體見面會。他說,為拍這部時間設定在一戰前夕的影片,他翻閱了大量書籍和照片,發現當時人們大多穿著黑色和白色服裝,所以,“決定拍攝一部黑白片,重塑當時的美感”。

哈內克介紹說,拍這部影片最大的困難是挑選演員,尤其是兒童演員。“為能找到符合氣質的兒童演員,我們組織了大規模的挑選活動,最終從7000名兒童中挑選出了需要的演員”。

觀眾評價

逾八成法國人對《白色絲帶》沒興趣
據新華社巴黎電 據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剛剛摘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影片《白色絲帶》並未受到法國人的追捧,超過八成的法國人對這部影片“沒有興趣”。

法國《費加羅報》針對1萬多名法國人進行了這項調查。在回答“您是否會去觀看今年金棕櫚獎獲獎影片《白色絲帶》?”這一提問時,82%的受訪者給出了“否定”答案,理由多是不喜歡該片導演麥可·哈內克的風格。

一些受訪者說,哈內克的作品通常會讓人感覺壓抑,而目前生活本身就令人感到壓力重重,所以不想再去花錢“找痛苦”。

1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看到這部影片。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導演哈內克的鐵桿影迷,他們表示,“哈內克是一名神奇的導演,他不需要大成本、大製作便可以製造足夠大的社會反響”。

媒體評論

莎貝爾·於佩爾伊莎貝爾·於佩爾

年年都說有黑幕今年好像特明顯
評審團主席金棕櫚獻恩師

台北時間5月25日凌晨1時,第62屆坎城電影節在法國落下帷幕。由於今年競賽影片的質量明顯高於去年,所以金棕櫚大獎的歸屬一度讓人產生各種猜測,但是評審團主席伊莎貝爾·於佩爾卻以實際行動打破了大家的幻想—————她把金棕櫚的獎盃拱手獻給了自己恩師德國導演麥可·哈內克的新作《白色絲帶》。雖然說坎城電影節這些年來搞黑幕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是像今年這樣明顯,還是第一次。

疑似黑幕之一
金棕櫚獎舉賢不避親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20部電影中佳作多多,其中最被人看好的就是法國本土導演雅克·歐迪亞的《預言者》,無論從口碑還是專業雜誌的打分上,都是金棕櫚的有力競爭者。此外,拉斯·馮·提爾的《反基督者》由於在放映後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論,也成為熱門電影之一。

但是,當這兩部電影先後斬獲了一個評審會大獎與一個影后大獎後,大家才發現原來評審團主席真的要舉賢不避親,把金棕櫚大獎頒給自己的恩師麥可·哈內克。2001年,麥可·哈內克曾憑《鋼琴教師》獲得過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更把伊莎貝爾·於佩爾———也就是今年評審團的主席,一舉捧上了影后的寶座。雖然《白色絲帶》從水準上來說屬於上乘之作,但是在本屆電影節強手如林的情況下拿下大獎,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主席為了報恩而故意為之。

有意思的是,《預言者》的導演雅克·歐迪亞在後台接受採訪的時候,有記者表示其實他才應該是真正的金棕櫚的獲得者,歐迪亞笑著舉起自己手上評審會大獎的證書說:“難道你們認為這個獎還不夠好嗎?”

所獲榮譽

2009第62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

《白色絲帶》摘得本屆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

2009年歐洲電影獎:

最佳影片:《白色絲帶》-德國

最佳導演:麥可哈內克-《白色絲帶》

最佳電影劇本:《白色絲帶》

索尼買斷發行權

在200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摘取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的《白色絲帶》,日前被美國索尼影片公司買斷了北美地區的發行權,更令人吃驚的是,索尼公司居然將該片安排在了今年12月25日全面上映——這也是好萊塢歷史上第一次在聖誕節當天,放映由外國電影機構出品的嚴肅電影。儘管《白色絲帶》在這一天將面臨《阿爾文與花栗鼠2》和《福爾摩斯》的雙重挑釁,但索尼影片公司並未對此片票房寄予奢望,這也許只是一次嘗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