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賞析

《獨坐敬亭山》是由唐朝時期的詩人李白寫的是一首詩歌。

《獨坐敬亭山》賞析

眾 鳥 高 飛 盡,孤 雲 獨 去 閒①。
相 看 兩 不 厭②,只 有 敬 亭 山②。

[注釋]

字解釋:

1、閒:安靜。
2、兩不厭:詩人把山擬人化了,覺得自己與敬亭山互相看不夠;厭:滿足,厭倦。
3.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原名昭亭山,風景幽靜秀麗。山上舊有敬亭,為南齊謝眺吟詠處 。

詩解釋: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雲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只有閒靜的朋友敬亭山。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

[簡析]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閒”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並不意味著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