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猛虎行》

從詩歌的藝術手法來看,陸機的《猛虎行》,雖為摹擬樂府歌辭而作,但它既保有古樂府直朴真摯的一面,又注入了新的不同於樂府古辭的委婉曲折的抒情內容,在形式上也由古辭只有雜曲四句的參差句型,改變成整齊冶煉注意修辭手法以五言為主的長詩。在內容上除含有寄寓、比喻等表露感情的因索以外,又把作者自身的坎坷遭際和委屈情懷,作為詠嘆的主體,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原來樂府體制所能包含的內容,而使之成為詠懷式的詩篇。《猛虎行》的樂府古辭,只有“飢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

《猛虎行》猛虎行
《猛虎行》描述了戰爭給國家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詩人以張良、韓信自況,希望能夠報效國家,表達了嚮往和平,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的思想感情。

原作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
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
一輸一失關下兵,朝降夕叛幽薊城。
巨螯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
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
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
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雲士。
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
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
昨日方為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
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一擲。
楚人每道張旭奇,心藏風雲世莫知。
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蕭曹曾作沛中吏,攀龍附鳳當有時。
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茫茫愁殺人。
胡雛綠眼吹玉笛,吳歌白薴飛梁塵。
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眾賓。
我從此去釣東海,得魚笑寄情相親。

寫作背景

《猛虎行》《猛虎行》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55~762年)結束,前後達7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寫下這首《猛虎行》。

作者

《猛虎行》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望廬山瀑布》詩。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獰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丰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