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戰場》

《父親的戰場》

《父親的戰場》,是章東磐的一部歷史紀實類作品,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一部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民間調查紀實作品。它讓流落在歷史之外的那支部隊和那段往事,再一次展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父親的戰場》是章東磐歷時6年,深入滇西調查中國遠征軍當年抗戰情狀的紀實之作。書中,章東磐用平實的語言、動情的筆觸,用片段和人物連結碎裂的記憶,描述了中國遠征軍慘烈悲壯的歷史。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父親的戰場》《父親的戰場》

《父親的戰場》,全名:《父親的戰場——— 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田野調查筆記》,這是一部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民間調查紀實作品。它讓流落在歷史之外的那支部隊和那段往事,再一次展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章東磐之前,已有多位民間學者以不同方式開展了對中國遠征軍的民間調查。這一次,章東磐和幾位同行者決定沿著當年遠征軍之路,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那次難以想像的艱難遠征。他們先後幾次踏上滇緬公路,渡過怒江,翻越高黎貢山,在昔日戰場上一一辨別那場戰爭的真實模樣;他們跪在蒼涼的墳頭和殘破的墓碑面前,希望能替更多的人做出祭奠,給逝者撫慰;他們還陸續尋訪了多位倖存老軍人,並用這些垂垂老人昏黃的記憶,記錄和分辨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碎片。作者把幾次滇西採訪的經歷整理成文,輯成了現在這本《父親的戰場》。二十多篇文章,十來個人物,五六處戰場。沒有恢宏的大場面敘述,沒有戰略戰術的專業分析,有的是動人心魄的小細節,是一個個人物命運的波瀾詭譎。《石牌》盪氣迴腸、《高黎貢山》震懾人心、《功果橋》令人扼腕、《松山》慘烈揪心,那場大戰和無數小戰役的剪影,都被一筆一划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史料背景

作者章東磐作者章東磐

關於中國遠征軍,國人長時間集體失憶。對於這段學校不教、書店看不到、檔案館查不到的歷史,人們一無所知。他們甚至不知道一個甲子之前,在滇西那片美麗的土地上,中國軍隊參加過一場關乎國家民族存亡的戰爭,最後用十數萬年輕的生命換得了國家今日的安寧。而其中的細節和之後發生在許多倖存老兵身上的故事,至今仍鮮為人知。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滇緬戰場上,中國軍隊展開反攻,後來贏得勝利。但隨著1945年內戰爆發,滇西戰場很快被人們遺忘了。《父親的戰場》是章東磐歷時6年,深入滇西調查中國遠征軍當年抗戰情狀的紀實之作。書中,章東磐用平實的語言、動情的筆觸,用片段和人物連結碎裂的記憶,描述了中國遠征軍慘烈悲壯的歷史。

作者簡介

章東磐,1954年12月出生,1975年起工作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擔任古書畫庫房保管。1979年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迭獲中國國家圖書獎金獎、特別金獎;萊比錫世界最佳圖書獎等。

寫作背景

寫作緣由

對於寫作《父親的戰場》一書,章東磐表示,早在1999年,他在騰衝國殤墓園買到一本書《劍掃烽煙》。“那是一位當地作家的作品。在當時我們完全不了解遠征軍歷史的情況下,這本書是許多人踏入那段歷史的啟蒙性讀物。雖然我們在隨後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書中大量故事並無蹤跡,但那本書的作用不能忽視。它推開了滇西戰場的歷史之窗,讓我下定決心去尋訪父輩的光榮戰場。”

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

為了找到那支遠征軍的足跡,章東磐和幾個同伴曾三次徒步翻過高黎貢山,這是二戰時海拔最高的戰場。當地的老人說,他們走的是一條“只有毒販子才走的路”。章東磐說,當時的戰壕還在,陣亡者的屍骨還在,電話線的磁座還在。但這么重要的一個戰場,幾乎沒有什麼學者實地考察的記錄。

從20世紀90年代本書作者章東磐開始關注中國遠征軍的往事,到2003年下定決心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見聞感思,再到如今這些田野調查筆記終於得以出版,十年間,作者寫得斟酌,出版方也頗有耐心。幸好時間並未將這份努力吞噬,60年前父輩們赴死的慷慨和60年後人們平靜的生活,終於在這本書里有了關聯;那些被刻意塵封的人和事,也在書中得以靜靜浮現。

素材來源

章東磐說,其實滇西戰場很小。“我們走過的都是窮鄉僻壤,那裡交通不發達,人們的記憶鮮活且準確。在高黎貢山腳下,你隨便問個老人,他都能給你講戰爭年代的事情,而且很生動。一位老人說美國人睡覺都掛在樹上。這是真的,因為他們睡吊床。對山里人而言,一輩子可能只見過一次外國人,所以印象深刻,講起來就像在講昨天發生的事一樣。”

在章東磐的筆下,就有了“終於一個月可以吃兩回肉了”的士兵葉進財;錯遭26年牢獄磨難、出獄後選擇教書育人的上尉張子文;捨己救人的楊連長;為了將戰友遺體遷入墓園而到處奔波的劉老伯等。此外,他們還尋訪到了一些倖存著的老軍人,並用這些垂暮老人昏黃的記憶,記錄和分辨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碎片。

寫作意義

中國遠征軍在滇西戰場中國遠征軍在滇西戰場

章東磐說,他必須誠實地告訴翻開這本書的每一個人,這本書講述的不是歷史,尤其不是“歷史學”著作,因為他既沒有歷史研究的專門訓練與功力,也不喜歡所謂“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他腳踏實地做田野調查,把所見、所聞、所思的滇西抗戰寫出來,還原一部分歷史的真實。
章東磐近6年的艱辛調查,唯一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人知道這片戰場的真實故事,看到父輩們如何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尊嚴;從書中那些倖存至今的無一例外瘦削、蒼老和油盡燈枯的老人身上,看見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最堅硬的脊樑,“希望有更多的人對這段歷史理性與客觀的調查反思。” 章東磐認為,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只是歷史之鏡中一粒掉落的碎屑,他期望更多的人能一起來重新拼完這整面鏡子,讓它能真實不走樣地映出父輩們的背影,讓人們對得起獻身的前輩們,在後代的記錄中幫助他們完成涅槃與重生。

關於書名

章東磐的父親沒有參加過中國遠征軍,書中也很少提到他的父親,但書名卻叫做《父親的戰場》。對此,章東磐解釋說,他的父親母親都在新四軍,從小就聽他們講驚險的過封鎖線的故事。“我這本書不是講自己的父親,而是講我們這個民族不屈的父親們。”

作品特點

作為一部涉及歷史內容的紀實作品,書中對圍繞遠征軍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所謂的“史實”進行了調查和實證,力圖還這些歷史細節以真實;作者也對所採訪老兵“口述歷史”的內容進行了辨識和指正,沒有盲目採信,對於其中一些大話和口誤也未做修改裝飾,保留了生動的人物原貌。

《父親的戰場》《父親的戰場》

書中的情感表達是激烈的。作者只是把自己腳踏戰場、採訪老兵那一刻心靈的顫動記錄下來了,而對於坐在遙遠的城市中忙碌生活的人們來說,這份感情卻似乎濃厚得超乎常情而難以接受了。書中的人物更是讓人不禁落淚。因為每個月得到200元資助而對資助人高喊“共產黨萬歲”,“我現在一個月可以吃兩回肉了”的士兵葉進財;錯遇26年牢獄磨難卻依然優雅安詳、出獄後選擇教書育人的上尉張子文;在戰友墓前不能自持地顫抖的士兵陸朝茂;為了將戰友遺體遷入墓園而到處奔波的劉老伯,曾經英勇的衛國戰士,如今命運坎坷的垂死老人,這種鮮明的對比和巨大的落差,真實得讓人如受剜心之痛。
作者的文字是感人的,但這種動人心魄的感受,並非因為什麼文學技巧,更多地來自於作者痛徹心扉的體驗,來自於人們對於那段歷史漠然和無知之後的驚愕與慚愧。這些文字爆發的力量,讓人們隨之悲傷、驚訝、無奈、憤怒、愧疚。

隨書首度發表的近百張美軍拍攝的遠征軍照片,展現了戰爭當時的地形地貌、武器裝備;遠征軍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人們眼前。

評價

《父親的戰場》是一段被政治風雲湮沒的歷史,作者一路走,一路寫,並不是要揭秘什麼、或者顛覆什麼,而只想要讓那段歷史真真實實、清清白白。作者希望本書能拋磚引玉,讓人們了解更多有關那段歷史的真實,從而超越黨派之別,給遠征軍以應有的光榮,直到在國人心裡,在民族的記憶里,都為他們建起一座不朽的紀念碑。

書中呈現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這些本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被人們有意無意遺忘的昔日抗日英雄們,這些仍在貧困的山鄉中慘澹而黯然地苦度殘生的抗日老兵們,通過作者章東磐先生重訪滇西戰場整理而成的《父親的戰場》這本書,重新復原和煥發了他們本是高大英武的陽光一面,也令這段沉默已久的光榮歷史再次浮出水面,為越來越多的國人所知曉和銘記在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