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可藏》

《無處可藏》

《無處可藏》是由美國作家格倫·格林沃爾德所著書籍,該書首度披露“稜鏡”監控計畫爆料過程和詳細內幕,獨家公開大量美國國安局外泄絕密郵件、圖片信息,深刻探究美國實施大規模網路監控的真實意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首度披露“稜鏡”監控計畫爆料過程和詳細內幕;
★獨家公開大量美國國安局外泄絕密郵件、圖片信息;
★是深刻探究美國實施大規模網路監控的真實意圖;
★全球三十國同步發售。
2013年5月,格倫•格林沃爾德前往香港與一位匿名知情人會面,他自稱掌握了美國政府正在實施無孔不入的監控的驚人證據,並執意通過高度加密的通信渠道進行交流。這位知情人,就是29歲國安局承包商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事實證明,對美國國安局的這一大規模系統性監控行為的爆料,是近年來最具爆炸性的重磅新聞,引發了對國家安全和信息隱私權的激烈討論。很顯然,斯諾登泄密事件引發的餘震遠未停歇。
如今,格林沃爾德首次將斯諾登、國安局和大規模監控的前前後後整理並寫入了《無處可藏》一書。本書不但回顧了他高強度的香港十日行,同時還分析了他在《衛報》就監控事件所做的報導引發的廣泛影響,並披露了國安局史無前例地利用“反恐”名義濫用職權的行徑。這些情報的來源,就是斯諾登本人託付給他保管的大批從未面世的絕密檔案。
除卻國安局監控的大量細節之外,格林沃爾德在文中還批判了美國的體制內媒體,指責他們習慣性地迴避對政府的不利報導,未能履行服務公眾的媒體職責。格林沃爾德在書中質疑,當一個政府如此肆無忌憚地侵犯公民的私人生活時,個人和國家的政治健康還能從何談起。同時,他對國家應該採取怎樣的必要安全措施和監管形式,來保護數位化時代的公民合法權利作了深入思考。在美國歷史上具有如此標誌性意義的時刻,《無處可藏》一書橫空出世,作者用毫無畏懼、犀利深刻的筆觸,讓我們認識到國安局的大規模監控行為對美國自身乃至全世界的真正意義。

作者簡介

【美】格倫•格林沃爾德(GlennGreenwald)
曾是憲法律師,《沙龍》雜誌記者,自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擔任《衛報》的專欄作家。他的評論性和調查性報導曾屢獲殊榮,其中包括線上新聞協會(OnlineNewsAssociation)授予的2013年最佳調查新聞獎,埃索傑出報導獎(EssoAwardforExcellenceinReporting,這相當於是巴西的普利茲獎),以及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FrontierFoundation)頒發的2013年先鋒獎。他還因國家安全方面的報導獲得2013年喬治•波爾卡新聞獎(GeorgePolkAward),並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百名頂尖思想家。格林沃爾德的作品現身於諸多報刊和政治新聞雜誌,其中包括《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美國保守派》雜誌。2014年2月,他創建了新媒體機構FirstLookMedia。

目錄

前言
第1章取得聯繫
我知道自己會因為此舉遭受懲罰,我也知道把這些信息公之於眾意味著我會有怎樣的下場。但即使只有瞬間,只要統治我深愛的這個世界的那個聯盟能被揭露,那么我就會感到滿足。——愛德華•約瑟夫•斯諾登
第2章香港十日
“大家都以為只有這一篇報導,以為這是單獨的一次爆料,”斯諾登說道,“誰也不知道這僅僅是冰山的一角,後面還有更多的內容。”他轉身看著我問道,“下一篇要寫什麼?什麼時間發表?”
“‘稜鏡’計畫,”我答道,“明天。”
第3章收集一切
愛德華•斯諾登的爆料顛覆了這種危險的現狀,他向外界透露了美國的監視系統及其運作方式。人類史上第一次,世界各地的人能夠真正了解美國監視系統的能力。這條新聞引發了在電子時代,全球針對網路自由和網路隱私的重要性討論,引發了民眾對一個重要問題的思索: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中,無限制的監控意味著什麼呢?
第4章監控之害
今日政府實施大規模秘密監控系統所帶來的危險,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令人戰慄不已。政府通過監控可以掌握越來越多公民的所作所為,而由於保密性壁壘的禁止,公民對政府在做些什麼卻了解得越來越少。
第5章第四等級
律師和國會議員都認為,我因我的報導而置身險境這件事本身,是對新聞自由的極大侵蝕與破壞。現在居然連記者都加入到要將我的報導視作重罪的隊伍中來,可見政府宣傳力度之大,成果可見一斑,居然可以讓訓練有素的專業記者為其效力,將記者進行調查的工作視作犯罪。
後記
致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