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改造傳統農業》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改造傳統農業》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改造傳統農業》是由作者 西奧多·W.舒爾茨著作、商務印書館於2006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改造傳統農業》《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改造傳統農業》

舒爾茨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從事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當時,農業經濟隸屬於農學的範圍。他反對這一傳統,認為農業經濟學應該是一般理論經濟學的組成部分。他堅持按這一看法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為現代農業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圖書前言

農業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的主要議題之一。農業能不能成為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源泉,應該如何改造開發中國家的傳統農業,一直是經濟學家們爭論和研究的中心問題。關於開發中國家農業問題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舒爾茨在1964年發表的《改造傳統農業》一書卻獨樹一幟,至今仍有深遠的影響。
西奧多·威廉·舒爾茨於1902年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阿靈頓郡的一個德國移民家庭,父親是小農場主。他受教於威斯康星大學,畢業後先在衣阿華州立大學任教,40年代後轉至芝加哥大學任教,一直到1972年退休。此外,舒爾茨還曾在美國政府農業部、商務部、聯邦儲備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兼職。退休前為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現已去世。
舒爾茨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從事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當時,農業經濟隸屬於農學的範圍。他反對這一傳統,認為農業經濟學應該是一般理論經濟學的組成部分。他堅持按這一看法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為現代農業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精彩書摘

區分開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即氏族的社會和其他類型社會在許多方面是非常有用的。經濟學家似乎總認為,農民當然屬於一種氏族社會。但是,有許多農民是一個以非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即一般所說的“都市”社會的成員。氏族社會和以傳統要素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是兩個獨立的範疇。在把這兩個範疇套用於同一社會時,它們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就大多數情況而言,可以說一個氏族社會總是存在傳統農業。然而,氏族社會與傳統農業並不一定一致,而且,絕不是所有的傳統農業都存在於氏族社會裡。正因為這一原因,氏族社會的文化特徵就不能為鑑別傳統農業提供可靠的基礎。
人們經常把貧窮社會中農業的弱小性歸咎於特定的文化價值觀。這些價值觀與工作、節約、勤勞和對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是相關聯的。人們常用這些因素來解釋為什麼經濟進步如此微小,以及為什麼特定的經濟發展計畫實際上總不成功。但是,一般來說,並不必去求助於這種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差別,因為一種簡單的經濟解釋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首先來考慮對工作的態度。人們總是說,貧窮社會裡的人民不願意長時間辛勤地工作。假定他們偏好空閒。這樣,與這種空閒相關的“閒暇”就應該比更多地幹活才能實現的生產增加更為寶貴。由此得出的推論是,這些民族對這種空閒的評價很高。但是,這裡沒有考慮到他們缺乏長時間辛勤工作的精力,以及增加工作所能得到的邊際收益低下。這種觀點的另一種變種論述了教育對受過某種教育的人從事農業體力勞動意願的影響。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問題的提出
各種學說的遺產
需要撇開的問題
未解決的問題
第二章傳統農業的特徵
一個經濟概念
如何改造傳統農業?
一個難題
第三章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
經濟效率的假說
瓜地馬拉的帕那加撤爾:十分貧窮而有效率
印度的塞納普爾:貧窮而有效率
結論與含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